杜聿明和孙立人矛盾:孙说杜畏首畏尾,杜说孙目无军纪,真相如何

同巍聊历史 2024-10-10 00:46:46

1946年,四平街战役爆发。

东北民主联军拼死抵抗,誓要守住四平城,廖耀湘与陈明仁率领新六军、七十一军,兵分数路猛攻我军阵地。

可唯独不见孙立人指挥新一军上场杀敌的踪迹。

杜聿明环视四周,怒不可遏,直接冲进双子庙车站,质问孙立人:

“孙军长,战事紧迫,你为何不派兵加入战斗,追击敌人?”

孙立人早已备好说辞:

“新一军连日作战,急需休整。三天后,再上战场,配合作战。”

闻听此言,杜聿明只好耐着性子,继续说服他。

郑洞国也从大局出发,劝说孙立人赶紧调集新一军,前去支援。

孙立人看了眼郑洞国,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两人之间,有何矛盾?为何孙立人公然驳斥杜聿明的指令?

01选择不同,结局有别

1942年,日寇侵入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盟军只好请求中国施以援手。

鉴于滇缅公路的重要性,蒋介石思考再三,派杜聿明以副总指挥的名义,率领第5、第6、第66军组成远征军。

十万人整装出发,前往缅甸,同日寇作战。

但由于远征军仓促入缅,与日军作战时,显得极为被动,只能边走边打。

拼死杀出一条血路的他们,迅速赶往仰光,希望得到英军的配合与协作。

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英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不仅将所有物资全部烧毁,还临阵脱逃,奔赴印度,留下远征军独自抵抗日军。

此举,直接导致率先进入仰光的先锋部队200师被困同古,孤立无援。

杜聿明在得知200师被困的消息后,大为震怒,从此对英军失去信任。

而装备精良的英军,依旧被日寇打得四处乱窜,狼狈至极,数千人被困仁安羌。

逼不得已,只好再次乞求远征军的救助。

但杜聿明早已对其深恶痛绝,明确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但新38师师长孙立人却违背军令,率部前往仁安羌,救出被困的英军。

杜聿明对他私自带兵支援英军的行为,很是不满:

“孙立人违背军令,私自率部下救助背信弃义的英军,罔为军人!”

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虽然远征军拼死抵抗,但由于英军面对日寇一触即溃,致使我军侧翼暴露,很快战场形势发生逆转。

蒋介石立即电告杜聿明:

立即回国,不可耽搁。

不料,在收到撤离命令后,杜聿明虽不疑有他,坚决执行命令。

但孙立人却不认可立即回国的指示,多次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杜聿明每次都以“军令不可违”为由,驳斥了他。

两人剑拔弩张,争执不下。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只好分道而行。

而杜聿明在率领第5军撤往国内时,进入了环境恶劣,又蚊虫猖獗的野人山。

很多士兵入睡后,都会被如拳头大小的蚊子吸血。没有战死沙场,却被蚊子吸血而死。

纵是见惯了生死的杜聿明,也不禁被眼前的景象吓到。

但他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前行。

反观孙立人,在撤往印度的途中,遭遇日寇,损失近半。

又在突出重围后,遭到英军“必须缴枪”的无理要求。

一路奔波逃命的孙立人,当场暴怒:

“想让我们缴枪,简直是痴心妄想!今天就算踏着你们的尸体过去,我们也要持枪进入印度。”

随即下令将士举起枪,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

英军见孙立人的态度如此强硬,只好闭口不言,邀请孙立人率新38师进入印度。

孙立人此举虽违背军令,但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保存了部队实力。

而杜聿明虽服从命令,却造成部队的大量伤亡。

当蓬头垢面、狼狈至极的他从野人山脱困,看到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军容整洁、装备精良之际,无地自容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他的怨恨。

为何同为军人,在面对撤离命令时,两人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

02美国留学,战功显赫

原来,杜聿明就读于黄埔军校新一期,毕业后又几经辗转,才胜任为国军高级将领。

在他的心中,军令高于一切。

而孙立人则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深谙西方的军事理论与实战经验。

学成归国后,又被宋子文提拔为税警总队支队长。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孙立人率领的税警总团,负责在周家桥牵制准备渡河的日寇。

当获悉40名日军已成功渡河,并埋伏在储煤洞内时,众人不自觉地捏了把冷汗。

此地是火力死角,日寇可随时偷袭他们。

孙立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思考应对之策。

天无绝人之路!他想到附近有纱厂,遂命众人:

“我们去附近的纱厂取点棉花。”

在他的带领下,众人纷纷将取来的棉花与火把扔到储煤洞内。

霎时间,火光四起。

40名日寇被猝不及防的一场大火烧得四处乱窜,号啕大叫,直到被活活烧死。

而日军则发动了一轮又一轮地攻击,却被孙立人率部击退。

日寇将领虽然生气周家桥久攻不下,但由衷敬佩孙立人:

“此人指挥得当、治军有方,若是有他在,攻克上海势必困难。”

而孙立人为了阻止日寇前进的脚步,在团长丘志纪战死沙场后,仍负隅顽抗。

与敌人僵持8小时,硬生生地抗住了枪林弹雨的轰炸。

但在准备炸桥之际,被炮弹击中,损伤惨重。

而孙立人也身负重伤,在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

再后来,孙立人扬威异域,率领驻印军血战日寇,击溃日军王牌部队,号称“丛林之王”的18师团。

因此,赢得了蒋介石的认可,后接替郑洞国,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一军军长。

为何战功显赫又指挥得当的孙立人,在东北战场上,却遭杜聿明的排挤,最终调离东北?

03遭受排挤,调离战场

1946年,东北再起战火。

新一军在代理军长郑洞国的调度下,占领了铁岭。

但与陈明仁的71军会合,一起攻打四平时,新一军却节节败退。

郑洞国眼看着手下的将士们,军心涣散、士气低迷,只好电告蒋介石速召孙立人回国。

而此时的孙立人,正在国外接受英王乔治六世的授勋。

蒋介石立即给孙立人发了四封电报,要求他立即归国复命。

电报像催命符一样,逼得他不得不提前回国,赶到四平前线。

郑洞国看到孙立人归队,终于松了口气,将新一军的指挥权交还给他。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孙立人的到来,并未改变军队面貌,重振士气。

反而纵容手下将士无视军令、肆意妄为、消极应战。

无奈之下,郑洞国不得不求助于杜聿明:

“新一军在孙立人的带领下,不仅目无军纪,还公然违背军令。你最好亲自来一趟。”

究竟是怎样的混乱,才能让郑洞国说出此番言论?

杜聿明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赶往前线。

此情此景,不由得他怒火中烧。

原来,各部都在尽己所能,追击我军。唯独不见孙立人及新一军的踪迹。

杜聿明顿时怒气冲天,急匆匆赶往四平街的双子庙车站,准备兴师问罪。

尤其在看到孙立人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时,怒气值达到顶峰。

但他还是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低三下四地请求孙立人:

“孙军长,战事紧迫,各部都冲锋在一线,新一军也应尽快加入战斗,追击敌人。”

孙立人无所谓地摆了摆手,

“不行,新一军力有不逮,必须休整三天后,才能重上战场。”

一番交涉后,孙立人才下令出兵,配合作战。

其实,并非他见死不救、罔顾军情。而是有更利于己方的作战计策,但他料定杜聿明不敢依计而行。

“杜聿明一向畏首畏尾,我断定他不会听从我的建议,攻打哈尔滨。”

而杜聿明为占领长春,更是将部队分为左、中、右三路。

其中,尤以中路最为关键。不仅将新一军、新六军都编入该路,由郑洞国统一指挥,还将71军的88师划入新六军,由廖耀湘指挥。

杜聿明的安排恰当合理,但唯独没有料到孙立人会再次“罢工”。

纵是郑洞国巧舌如簧,也无法说服他派兵作战。

只好再次搬“救兵”,致电杜聿明:

各部都已经按计划出发,唯独孙立人违背军令,按兵不动。

杜聿明这次可没有上次的好脾气了,和郑洞国一起,直奔孙立人的军部。

一看他怒气冲冲的表情,孙立人就做好了吵架的准备。

果然,两人又一次针尖对麦芒,谁也不肯各退一步。

杜聿明眼见孙立人顽固不化,强硬说:

“若是新一军依旧肆意妄为,不听军令,我将以军法处置。”

可惜,他的威慑对孙立人不起任何作用。

孙立人竟在他离开后,越级上报蒋介石,要求同意新一军的休整计划。

蒋介石居然还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亲自传达给杜聿明:

“我已同意孙立人的休整计划。三天后,新一军再前往海城,解救危局。”

一向“唯命是从”的杜聿明,闻听此言,也忍不住想要破口大骂!

“连日作战,184师已疲惫不堪,坚守十分困难。”

蒋介低估了东北民主联军的战斗力,也高估了184师的忠诚性。

久等援军不来的184师,临阵倒戈,选择战场起义,与民主联军一同撤离海城。

而军中将领不明就里,把184师战场起义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杜聿明见死不救。

杜聿明百口莫辩,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孙立人。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放过排挤他的机会。

最终孙立人被调离东北战场,两人的矛盾才就此落下帷幕。

结语

两人同为将帅,有能力、有经验、有威望,本应惺惺相惜。

怎奈因教育背景有别,任职经历各异,导致他们在作战方法、指挥调度、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考量。

两人之间并不存在谁对谁错,谁优谁劣的问题。

矛盾的产生,大概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吧。

-END-

【文|顾言珩】

【编辑|长庚】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