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小麦,这一古老且十分重要的农作物,在不同的地域与文化中,都有着独特且别样的历史风采,而中国的馒头,也以花式造型频频出圈,渐渐登上了国际的舞台。
在西方,面包曾是独一无二的主食,而在中国,馒头、薄饼等应有尽有,做出的面食也是种类繁多,同样都是小麦,在东西方美食里,为何会有如此迥异的发明?
早期面包文明的出现面包的诞生,其实是由古埃及人们,在阴差阳错下给生产出来了。
古时的尼罗河水域,虽然也会定期泛滥,但只要掌握了规律,也是可以获得一片肥沃土地的,而从肥沃耕地上所生长出的小麦,可能也是尼罗河水给予古埃及人们的意外馈赠。
据中外人文交流网消息,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用石头将小麦外壳磨碎的能力,虽然磨面粉的工作艰巨且辛苦,但一次多磨出来一些,也是可以喂饱许多人的。
而除了供人们吃食的那些面粉,也会有部分剩余的面饼,并没有得到烹饪者的青睐,不得已的也就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暴露于尼罗河畔的高温之下。
那些与空气紧密接触整天的面团,却自己开始了自我的转变,膨胀后明显大了一圈的面团,才刚刚的被人们想起来,用火进行烤制食用。
然而那靠着野生酵母悄悄膨胀的面团,经过大火烤制后,反而具有了更加蓬松的口感,不仅谷物香气浓郁,吃进肚子里的饱腹感也是更强、更易消化了。
那时的人们却是当做了一种自然的馈赠,直到5000多年后的维多利亚时期,人们才用显微镜发现了名为酵母的一种物质,但古埃及人们,却在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早早的开始了面包的制作。
随着古埃及人们大量的吃面包,并将制作面包作为一种手艺后,还被外族人们认为是面包的狂热民族,甚至将埃及人们视作,是神选吃面包的人。
而大概也是因为那时的古埃及人们,因为掌握了面包的制作方法,又吃了太多的面包,所以在那时的古埃及人们,受面包糖分的残留与磨损,其普遍的牙齿欠佳。
面包的不断发展,让随着贸易往来发展的古希腊罗马,开始了将面包作为餐桌顶梁柱般的存在,甚至还将“吃面包”变成了一项公共事务。
当发酵面包传到希腊时,希腊人们就会将面包与橄榄油、猪油,或是芝麻牛奶、奶酪等与其搭配,形成了多达七十多种的面包制作方法。
后来又经过罗马面点师的发展与改进,在公元前100年时的罗马,面包坊就已经被罗马人利用到了极致,其罗马城内的面包店,也是多达了250家。
形成了在古罗马人们的口中,其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一个是竞技,而另一个就是面包了,也是从那时的欧洲,也渐渐开始了面包的传播与发展之路。
中国馒头和外国面包面包在欧洲作为主食,也是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随着不断的改良与发展,面包也出现了多种样式,成为了欧洲人们餐桌上的主要食物。
但它面点这种食物,在中国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充其量也就只能算作点心或小食的存在,与古埃及人早早的发明了面包不同,中国的面包是由欧洲引入的。
据手机人民网消息,中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才由传教士利马窦和汤若望,第一次将面包的制作技术传入中国的,作为一种小点心被人们喜爱。
而麦子与石磨这两样东西,其实都本是源于中亚,甚至早在公元六千年前,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已经会将小麦磨成面粉,揉成薄饼后放在石板上烤。
可能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在小麦制作面包的方式传入中国时,所使用的烹饪工具,也早就已经不是石器,而是陶器或是青铜器具了。
甚至在烹饪技术上,中国古代会大量使用蒸、煮这两种方式,而将稻米在火上烤会焦煳,口感上并不能受到,很早就对美食,有着较高追求的古人们,也不会喜欢焦糊口感的。
而烤炙法也只是游牧民族的习惯,所以从来都没有成为农耕文明时期,高度发达的华夏民族的饮食主流方式,在烹饪技术上的发展,中国古人们还是比较前卫的。
很早就学会了隔水蒸熟食物技艺的中国人,食材并不需要直接的接触火或水,而是用热气蒸熟的方式,也可以在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美感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口感体验。
所以在东方的烹饪智慧上,古时的中国人们是将面粉,给带上了另外一条路,所以外观更加好看,口感更为软绵的馒头,也就成为了中国的小麦食物。
人们也就自然的将面饼放入陶锅中蒸,蒸出来的就是白白胖胖的馒头,而非用火烤出来的面包,在品相上面,古时的过国人们,就已经相当的讲究了。
而在东方没有面包的岁月里,面粉除了会有馒头,这种食物形式外,甚至还会在里加入五花八门的馅料,像是鲜肉、青菜、青葱、豆沙等材料,有了包子、饺子、甚至是花卷等面食。
在现在依旧使用的,对于不发酵的面皮,可以加入不同馅料就成了饺子、馄饨或是汤圆等,而一些面团也可以被切片或拉伸,直接放入沸水中也就形成了面条等。
利用汤水等,也是成就了各地不同口味的面条品种,像是陕西哨子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以及一些地区的细面等,让中华料理,更具有想象力与丰富的口感。
尤其是在中国美食不断的走出国门,各种各样的馒头花样,也是让外国人们大开眼界,据光明网消息,中国的馒头,也渐渐有了个洋气的名字,叫做“MANTAO”,也可以叫做“中式无糖面包”。
在一年一度的法式面包节上,除了各式各样的面包品类外,中国的馒头,也成为了展出的面点品类中,十分亮眼且独树一帜的存在。
各个国家的面包有着不同意义面包起源于西方,但也因为不断发汗的配料等,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喜欢的食物之一,而面包于各个国家的历史中,也有着不同的文化风情与存在的意义。
据环球时报消息,德国也是最喜欢混合面包的国家之一,3200多种的面包,加上3万多家的面包店,让德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如果没有混合面包,都不算正经吃饭的程度。
而新西兰的毛利酸面包,也是当地独特的饮食习俗,在人们传统认知中的面包,要不就死甜的,要不就是咸的,但新西兰却独爱酸面包。
甚至将其酸面包,列入到了他们的文化遗产之中,成为祖传的一种制作手艺,甚至会将酸面包作为童年的记忆,只要在家人团聚的时刻,都少不了他们特色的酸面包。
在意大利的国菜中,甚至还会有佛卡夏面包,将面包列入国菜之中,也是西方人们独特的饮食习惯,可能欧洲人们偏爱酸口,意大利的佛卡夏面包也是酸的。
据北青网消息,澳大利亚的面包文化,则与大多数的欧洲国家不同,在当地的面包文化,反而是一种被殖民、移民的,在文化交融下的结果。
最早殖民澳洲的是英国,而被英国带入的粮食主食小麦,也就慢慢由英国人们的传统饮食文化,影响到了本土人们的生活之中。
而面包在日本的出现,也就是被当做一种由西方而来的简餐,在进入日本后,慢慢的收到了日本本土的创新与演化,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独特饮食习惯。
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其实也曾禁食面食的,但直到打开国门看世界的日本,在看到欧洲人们的高大体格时,才又对面包和肉重新有了愿望。
于是在1543年时,面包文化也就由葡萄牙人,给引进了日本,在经过当地人们的推陈出新,也就形成了独具日本风格的面包特色。
但虽说各个国家,都有各个国家的美食特点,但中国的美食,却也是能被可圈可点最多的,像中国的传统面食,就有西藏的青稞面、以及小笼包等。
甚至除了面食美食频频出圈外,像是中国的火锅、麻辣烫以及奶茶等,在国外的街头也渐渐的随处可见,中餐也在渐渐成为,海外餐饮企业的香饽饽。
据央视新闻消息,雨来越多的中餐开始走出国门,甚至预计在2026年时,海外的中餐餐饮时长规模,还有望达到3万亿人民币的程度。
可见中国的美食,也在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可,除了中国的小麦面点,也会有更多的中式美食,会渐渐的走上国际的舞台,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参考链接中外人文交流网——《为什么在国外烤面包,在中国则成了蒸馒头?》2018-04-18
手机人民网——《为什么在国外烤面包,在中国则成了蒸馒头?》2018-06-26
环球时报——《特色面包,品得出各国风土与喜好》2023-11-15
北青网——《一块看似简单的面包对不同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2023-06-08
光明网——《中国馒头出战法国面包节!英文名亮了……》2024-05-12
央视新闻——《从馒头到火锅 中国味道香飘海外征服世界》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