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少问为什么,多说没关系

身边事续续谈 2024-09-25 07:59:59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秦立彦老师在其作品《可以幸福的时刻》中如此写道:“我看见,没有谁不是辛苦的。国王怕失去王冠,乞丐怕失去褴褛的衣衫。舞台上光鲜的人,走下台时惆怅而疲惫。孩子不说什么,但他们在一切人中有最多的泪水。花朵为了美丽费尽心机。鸟飞一万里回到故巢,鱼游一万里,来到仿佛已遗忘的出生之地。一日有一日的忧思,最后,死亡把我们全部割取。那又怎样呢?我们活着,一日有一日的欢乐。”

佩索阿也有相似的感悟:“生活充满着悖论,如同玫瑰也是荆棘。”

关于生活,我们听过许多大大小小的道理,但仍会无奈于它常常并不讲道理,充满了非逻辑性。正如诗人秦立彦所写,相较于我们所面对的变幻无常,高山恒久而稳定,却感觉不到脸上的春风;我们付出诸多去靠近荣光和幸福,太阳自然而然拥有却不知如何去感受它们。一些人不以为意地享受着另一些人的梦寐以求,一些人锲而不舍地追寻着另一些人的弃如敝履…… 世事往往如此荒诞又合理,而 “万物自得,只有我们梗在自己渺小的故事里,我们是自己的泥沼”。

思绪和情感是人类的优势,同时也堪称负累。折磨人的往往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你越担心什么,就越容易为它所控制;越抵抗什么,它的存在感便越强。可当你试着去接受什么的时候,它将变得无足轻重。作家蒙田也曾写道:“内心过分单纯和敏锐、看问题的目光过于明察秋毫,实际并无好处。处理人间事务时粗线条即可,不必过分深究。世间万事万物,总存在太多彼此矛盾的方面和各不相同的形式,考虑多了,反而迷茫。”

生活无非是见招拆招,可以事先准备,但不必提前焦虑和预支烦恼,因为它们只会消耗今天的力气,却解决不了任何明天的问题。更何况回头看看,该经历的不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该忍受的不该忍受的也都忍受过了。天大的事情,顺其自然,也不过如此。

当为某些人和事难过的时候,与其仰天长叹怀疑人生或无限内耗自我谴责,不如反问:“那又怎样呢?” 得不到期待的爱情,那又怎样呢?人生的主题还有许多;把筹谋许久的事搞砸了,那又怎样呢?经验也可以建立在教训的基础上……

我们活着,一日有一日的忧思,一日也有一日的欢乐。“一切在真正到来的时候,都是可以承受的…… 因为人其实是一种弹簧,可以无限压缩、拉伸;是一种海绵,在仿佛吸满了水之后,还能收下很多水。”

生活一半基于现实,一半源于想象,不必把未来设想得太糟。即使果真不如意,也不妨告诉自己:“我会搞砸一切,并坐在美丽的废墟上,休息一整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