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亚宁:安杰与江德福的小女儿。
她的到来,可以说,没有给江家带来任何的惊喜。哥哥姐姐们,每个人都有襁褓中和幼年时的镜头,而江亚宁的到来,只换来了江德华的一句:“你们累死我算了。”
由此可见,当时有儿有女的江家,是多么不欢迎她的到来。
长大后,江家的男孩,有大哥二哥一起冲锋陷阵,江家的女儿有江亚菲代表发言。江亚宁真正找到存在感的时候,是她拿到了山东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她成这代中了江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大学生。
安杰曾骄傲地说江亚宁最像她。
没错,江亚宁像安杰一样喜欢《安娜卡列琳娜》,像安杰一样喜欢看书学习。其实,江亚宁最像安杰的地方永远是:
嫁给了一个比自己文化低的军官,并过上了幸福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江亚宁实现了安杰的梦想,并几乎完美地复制了她的人生。
这一点是安杰没有想到的,却是江亚宁早已经计划好的。
江亚宁有目标当年江成义的到来,打破了江家所有的平静。江德福更是因为认下了江成义这个“大儿子”,而承受了安杰时不时地旁敲侧击,与一次次地精神折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江成义只是张桂兰与江德福的二哥私通生下的孩子。江德福甘意认下,只为了维护江家的名声。
当这一切大白于天下后,江亚宁曾经说过,要嫁就嫁给爸爸这样的男人。
江德福是个什么样的男人?
首先,江德福是个军人,一个守备区的司令,在一支军队中说一不二的领导。
其次,江德福是个农民汉子,一个为了家族荣辱可以忍气吞声的汉子。
再次,江德福是个没有太高文化的男人,他的那点文化知识都是解放后突击出来的,实在算不上高深,更算不上系统,但却够用。
最后,江德福是个好丈夫,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和稀泥”,哄安杰高兴。
如此分析下来,江亚宁能看上孟天柱就不奇怪了。
在江亚宁看来,文化差距不是问题,家庭出身不是问题。她将来的丈夫,第一要事是个有志向的军人,第二要是个疼老婆的男人。
其实,江亚菲最恋也是照着爸爸的标准找的。唯一不同的是,对方的职位太低,是个伙夫。这一点,安杰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受的。
爱情受挫的江亚菲,当时只顾着反抗母亲的专治了,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孟天柱,也没有真正规划过未来的生活。
江亚宁不矫情江亚宁与孟天柱刚见面:孟天柱就坦言:“我曾经追过你姐姐,是一个未遂的姐夫。“但江亚宁并没有在意,反而被孟天柱自嘲幽默的谈吐所吸引了。
事后,也没有顾及面子,故意把他们的事情藏着掖着。而是大大方方地告诉父母,自己与孟天柱恋爱的事情。
江亚宁担心家中的”八级地震“,不是因为自己的面子过不去,而是父母能不能同意孟天柱与她交往。
江亚宁不虚荣作为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江亚宁肯定有机会留在大城市任教。当个大学老师都是有可能的。但江亚宁仍然跟随孟天柱来到了海岛,并安心地当起了小学校长。
想当年,江德福让安杰随军的时候,那可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为了逼迫安杰同意随军,江德华不得不接受校长夫人的建议,又一次回了老家。加之,安杰在城里,有随时会被打成右派批斗的危险,她才不情愿地来到海岛上生活的。
当然,到了海岛后,安杰也是百般的不适应,总觉得自己是城里人,来到”乡下“受了委屈。
江亚宁虽然从小就生活在海岛上,但是也曾经到大城市见过世面,而且还可以遇到好的机遇,但她却甘情愿地为孟天柱放弃了。
江亚宁没有放弃自己安杰当年在岛上是小学老师,江亚宁在岛上当起了小学校长。
说明岛上的生活好了,建设也好了。更说明江亚宁一直在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以至于,江亚宁有这个能力,让学校变得更好,更让孟天柱骄傲。
《父母爱情》的原著,就是用江亚宁的口吻叙述的整个故事。简言之,就是江亚宁写了这个故事。可见,江亚宁在海岛上的生活并不乏味,甚至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
江亚宁有发现善良和美的能力当安杰看到海岛上的渔民成群结队欢迎老欧的时候,心中很不痛快。
江亚宁便劝慰道:“这就是人民群众的开爱之处,不趋炎附势,却同情弱者。”
一句话,就让“被受冷落”的安杰感到舒服了,也赞扬了渔民们的优秀品质。
当安杰说:“江德福这辈子受委屈的时候。”
江亚宁劝慰道:“爸爸这辈子虽然在仕途上失去了很多,可他在生活中却得到了很多,比如说文明的生活,有情趣有情调的生活。就精神层面上,我姑父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我爸过得是什么日子。”
江亚宁的一段理论联系实际的总结,彻底解开了安杰的心结。
不得不说,江亚宁作为一名中文系的高才生,对生活的洞察和审视能力是高于一般人的。更可贵的是,这份洞察力都用在了发现生活的美,和周围人的善良上了。
江亚宁就是这样一位,高智商又高情商的女人。她的智慧来源于生活,同样也用来回报生活。
重要的是:江亚宁很清明,她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江亚菲为了继子的健康成长,决定不要孩子,江亚宁不能理解。因为,这不是她认定的幸福。
人类的悲欢本就不相通,幸福的定义自然也不相同。江亚宁想要的就是这种平凡中功成名就,柴米油盐中寻找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