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蛇口渔港开拆将建1800平米海洋馆

时代周报 2018-04-27 14:26:56

哐,哐,哐,装着渔获的铁盒被一个个送进老主顾的车里,铁盒和车厢不断发出的摩擦声,让渔人老李心情愉悦。中午11点,位于深圳蛇口的渔人码头没有猛烈的阳光,但汗水早把老李衣服浸透了。

老李每天凌晨两点多就随着渔船出海捕鱼,这天的收获还算丰富。渔船刚靠岸,老主顾就选中了老李的渔获:野生老虎斑。来回按了几下计算机,他和老李达成了交易。哧啦、哧啦几下,老李麻利地撕开胶纸打包。

和老李的打包声遥相呼应的,是岸上四五台挖掘机的轰鸣作业声。4月14日早上,施工机器进驻码头作业,拆除这个被称为“都市中的最后一个渔港”。

按照深圳南山区蛇口街道西岸城市更新规划(草案)的公示,以灯塔、渔船、海鲜闻名的蛇口渔人码头将进行城市更新,并计划建设一座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海洋主题馆。

这个在2016年就定下的项目,由于未能落实实施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渔人码头只听“拆”闻不见动静。直到今年1月,项目实施主体确认为深圳市华侨城新玺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给时代周报记者的回复中表示,目前拆除的是渔人码头水产交易市场和制冰厂房。现场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两栋楼拆除工期约需时3个月。

机器的轰鸣声开始了渔人码头的谢幕。记录着几代渔民的辛酸和收获,承载老蛇口人的回忆,渔人码头成为蛇口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缩影。随着城市更新的脚步,深圳对蛇口片区综合统筹规划,合理划分居住、产业、生态资源、港口和商业功能区,将产城融合的理念渗透到蛇口的发展。

​蛇口人的游乐场

“来啦,来啦。”4月18日上午10点多,老李的渔船-靠岸,岸上的人一拥而上。他们之中,有等待许久的老主顾,有专门前来买海鲜的市民,有带着单反拍照的摄影爱好者,还有围观的老外。

白话、潮汕话、客家话在同一时空内交错。但这不是渔人码头最热闹的时候。“十年前每天都有数十条渔船靠岸,来买货的人很多。”2009年,老李从潮州来深圳打鱼,一做就是十年。

渔人码头是深圳最早最大最繁忙的渔业贸易码头之一,也是国家一级渔港。20世纪60年代已形成了港湾,1994年4月动工建设的新蛇口渔港就是现今的渔人码头。港区总面积约0.57平方公里,设有公共码头岸段、本地渔船停靠岸段、远洋渔业专用码头、鲜活海产品交易场所等,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渔港。

渔船在这里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海鲜从这里送到市民的餐桌上。货靓、价平、种类多成为渔人码头的代名词,很多小本生意的食肆都在这里进货。不少“吃货”也会专门跑来这里,吹着海风看着日落,吃新鲜捕捞上岸的海鲜。

老蛇口人倩倩也是其中之一。“小时候没有很多地方可以游玩,码头算是我的游乐场。”她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她第一次去渔人码头就是父母带去。1990年,蛇口半岛最长只有2公里,休闲娱乐设施有限可想而知。临海的渔人码头成为了倩倩和很多蛇口人休憩的场所。

“去渔人码头吹吹海风,看着远处的风景,看着日落,感觉特别惬意。”倩倩说,在码头玩累了就会去渔船边上寻找新鲜的海鲜。种类多,价格便宜,让倩倩和家人能挑上好一阵。对于年少的倩倩而言,渔人码头就是她的童年时光,回忆里都是和父母吃海鲜、看风景的玩闹日常。

长大后,倩倩结婚生子。闲时,她也会带着自己一对子女来到渔人码头。在她的社交平台上,贴了几张和孩子在渔人码头放生的照片。“带他们去渔人码头,让他们知道这是陪伴妈妈成长的地方,自己也在这里陪他们长大。”倩倩说,希望渔人码头也能成为孩子们的回忆,陪着他们一同长大。

如今,倩倩的愿望怕是不能实现了。在老李渔船的不远处,一张红色的拆除公告有些扎眼。公告写着,施工安排定于3月25日开始。如今,四五台大型挖掘机、钩机已进场施工。

忙碌的空隙,老李到岸上抽口烟休息。长期接触冰块的手指有些发白,夹着烟呼出一道白烟,看着围拢渔船的人渐渐散去,他脸上都没什么表情。常年经历风雨洗礼,50多岁的老李头发已经花白。码头要拆的消息从他头发还是黑的时候就听说,但施工机器真实的轰鸣声告诉他,拆迁的脚步近了。

谋求新发展

近日,为渔人码头拆迁而特意赶往的市民很多。大家拿着相机将属于这片码头的最后影像逐一定格。无法赶来的人也在社交平台上讲述与码头相关的故事。

倩倩是有着“蛇口情结”的讲述人。隔着电脑屏幕,她看着承载童年回忆的地标被一点一点拆除,心中尽是感慨。“真的很不舍。”

渔人码头曾满载光环。在推进深圳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保持港澳流动渔民队伍稳定、促进深港经济繁荣等方面,有着渔人码头的积极贡献。随着深圳市的快速发展,近海渔业资源逐渐减少,渔港的原有功能不断弱化,加上渔港生产中存在的噪声、气味、垃圾处理等问题,对周遭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催生了渔人码头谋求新发展的呼声。

两年前,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南山管理局就发布了南山区蛇口街道西岸城市更新规划(草案)的公示。根据规划,西岸城市更新项目就坐落于蛇口渔人码头。蛇口街道西岸更新单元计容积率建筑面积为176790平方米,其中商业、办公及酒店124950平方米,商务公寓51780平方米,公共配套设施60平方米(公共厕所1座)。

作为一处与历史和文化记忆相关联的地标,渔人码头的淡出显得意味深长。

“我们似乎离海越来越远。”倩倩说,小时候去渔人码头玩还看着远处被一点点填海造陆,海岸线离得越来越远。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是“登陆”后的女娲像。

1990年,蛇口还是一片具雏形的城区,蛇口的象征—《女娲补天》雕像还在海中,想要近看还要穿过沙滩踏过浪。而栈桥与陆地的连接处则是停在海中的“明华”轮,被邓小平题词为“海上世界”。到了2014年,“明华”轮被“围困”在一小片陆上的湖中,变成了陆地上的“海上世界”,女娲像也因此“登陆”。

女娲被笑称“上岸住进了小区”,倩倩见证了全过程。作为土生土长的蛇口人,她看着老蛇口的味道逐渐消失,包括老街、海上世界以及如今的渔人码头。尽管能理解改造的需要,但她希望能把渔人码头的标志留下来,留给公众多一点回忆的空间,保留老蛇口的传统味道。

旧改的期待

倩倩的期盼,在渔人码头的城市更新项目中能见到一丝端倪。

根据公示,该项目允许在地下开发8000平方米商业用房,含1800平方米海洋主题馆。时代周报记者向深圳市华侨城新玺发展有限公司咨询时,对方以“公司刚成立,暂未能及时对外发布消息”为由未能提供相关信息。

蛇口老镇的城市更新似乎离不开“渔文化”。时代周报记者梳理蛇口老镇城市更新历程发现,海、渔是多次出现的关键字。2014年,蛇口老镇就城市更新进行前期研究,经摸查后确定老镇片区将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前提下,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

2016年,深圳南山区与招商蛇口签订《蛇口老镇城市更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5平方公里的老镇片区将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老镇传统风貌、渔村文化,并在更新后与海上世界、太子湾国际邮轮母港、蛇口网谷等结合互补,打造为尺度宜人、以居住为主兼有商贸旅游功能、服务蛇口自贸片区的现代化滨海城区,使蛇口老镇成为蛇口半岛地区有机组成部分。

去年对外开放的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就是改造成果之一。这个在农田上发展起来的休闲带西段成为当地居民的最佳户外活动中心。如今,休闲带西段还在渔人码头规划了渔港中心公园、渔业码头等景观。

没那么忙的时候,老李也会来到这里看着行人来来往往。一直在船上生活的他还不知道等渔人码头拆迁完了,他的船和他的生活会停泊在何处。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