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周安街白虎山、永吉桥后正想返程,听当地人说今天是古蓬赶集天,喜欢凑热闹的我从龙利村向古蓬镇进发。本以为从周安街道古蓬街会很远,可能要将近个把小时的车程,没想到路途这么近,从永吉桥来到古蓬镇也就10来分钟。可惜的是来到古蓬镇已经是下午的13点,赶集的人都跑的一大半,不过来体验一下山区小镇赶集氛围倒是乡镇游最大的乐趣。
古蓬镇位于忻城县西南部,南与南宁市上林县的塘红乡接壤,距离县城31公里,镇域面积为1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3.7万余人。3.7万余人的乡镇或许在整个广西来说不算是人口大镇,但在忻城县乃至来宾市来说绝对是人口大镇。古蓬镇的总人口在忻城县排名老三,如果在来宾市还排不上号,在忻城县说是人口大镇想来应该不会有人反对。
为何3.7万的户籍人口称之为人口大镇,只因古蓬镇一带山多地少,地广人稀,14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活着3.7万余人,有感觉古蓬镇的人口有非常的稀少。说古蓬镇与南宁市的上林县接壤,或许也只是现在的说法,要是在解放前,古蓬镇则是属上林县。解放后上林县的北6区整体划归忻城县,划归忻城县的说法是忻城县太小,上林县太大,没有领地意识的领导就将上林县北6区白白的送给忻城县了。
忻城县小的原因则是古代实行的是土司制度,土司在其管理的范围内拥有高度自治权,更可怕的是还有杀生权。古代朝廷为遏制土司力量,划归土司们的地域非常的有限。古代的潵州、土县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不过莫氏土司还算有点实力,经过不断扩张在当地才有站立脚跟的一席之地,若是没有点实力,想来周边的古零、白山、安平土司早就把忻城土县给肢解完了。
清朝时期上林县是流官知县,忻城县是土知县,朝廷为控制莫氏土司将势力范围延伸至忻城县复地。民国时期土县改为流官县,但莫氏土司当土皇帝有近600年的历史,势力不算强但不可小视,民国政府忌惮莫氏土司,仍旧将忻城控制在乙等二级县。解放后由于土司力量的消失,加上上林县地域广泛,对北边的这块地难以顾及,索性就将北6区划给忻城县。划给忻城县的理由就是方便管理,二则瘦身上林增肥忻城,忻城县白白得到北6区,县长都能笑到死。
凡事都有绝对,上林北6区自古就是土民暴动最活跃的地区,至明朝起的8寨起义,让朝廷脑袋非常的头痛,600多年的对抗使得朝廷都对北6区有点忌惮。民国时期的古思起义,解放后的剿匪运动都是在北6区。解放初期古蓬镇周边土匪非常猖獗,又远离县城,当时上林县将北6区划给忻城县,倒是给忻城县甩包袱。古蓬镇的剿匪任务最后则由忻城县来完成,忻城县得到北6区,为剿匪而牺牲的民兵干部不少,不是捡便宜而是付出巨大的代价。
古蓬镇划归忻城县后设第8区,区公所位于古蓬圩,1956年第8区更名为古蓬区,古蓬区下管有古蓬乡。1958年古蓬乡改为公社,为迎合当时的社会氛围,古蓬公社改为先锋公社同时撤销古蓬区。1962年又复置古蓬区,1968年古蓬区再次撤销改为古蓬公社,1984年古蓬公社改为镇。80年代大多数公社都改为乡,而古蓬镇则直接设镇,看来当年北6区中心还是有点料的。
街上逛看到有门面摆卖水缸,只是感觉有点奇怪,水缸这么久这么小,后来又想想,这么小的水缸那是不可能,应该是装酒,也有可能是腌酸菜用的。脑海里想着小水缸的用途时正好有位大爷路过,然后就问大爷这水缸怎么用。大爷的回答让人大跌眼界,这不是水缸,尽管是磁瓦缸,但人们都得叫它金罐。所谓的金罐,其实就是骷颅罐,也就是装人骨头的。
街上看到这栋豪华的小别墅真羡慕不已,这么豪华的别墅在古蓬镇不多见,想来能够修起这么豪华的别墅,想来户主应该是非富即贵。可能有点说大了,若不是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应该修不起这么豪华的别墅,想来户主的家底非常的雄厚,说户主是古蓬首富都不为过。不过有点疑问,很多高层建筑为了安全都不贴瓷砖,户主为何这么钟爱瓷砖呢?
逛完古蓬镇,看到有忻城至北更的客运车,想着北更乡又是什么个地方,既然来到古蓬镇,跟着去北更又何妨,于是跟着客运车的后面走。出古蓬场镇一段路,顺着公路走,有一段盘山公路挺好玩的,喜欢走盘山公路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