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仁义与博爱的勇者之心—影评《拯救大兵瑞恩》

一车一说 2021-12-08 23:49:39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就用一个大战中的小插曲来思考,诺曼底登陆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聚集在飘扬的美国国旗下欢呼胜利之外,还能找出什么意义?1944年6月6日拂晓,联军二十万,五路齐发,于诺曼底强行登陆。为了强攻希特勒口中这段大西洋长城,联军以源源不绝下去的生命,堆出一条血路。就这样,米勒上尉所属的部队占上滩头。留下死鱼般的尸首,随着股红的海水漂满岸边。喘息未定的米勒,突然接到一项奇特的任务:要带领一个班的兵力深入最前线,找寻一位名叫瑞恩的伞兵,故事也就由此开始。

马歇尔将军的仁义

如果说寻找这场战争的意义,我想马歇尔将军的仁心,算是一层意义。《孟子》里有一段相近的故事。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牛从堂下走过,就问:“你要去哪里?”那人回答:“要宰了祭钟。”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发抖的样子,好像明明无罪却被判了死刑。”那人问:“那么要废除祭典吗?”王爷想了想就说:“祭典怎么能废呢?就换只羊吧。"

孟子见齐宣王时提起此事,因为齐国民众都认为用小羊换大牛,唯一的理由就是小气。因为如果是真的同情牛,那羊要不要同情呢?牛羊都是一条命,两者哪有差别?马尔和齐宣王一样。他不忍心瑞恩家老母再受丧子之痛,于是一纸军令把八个优秀的官兵送进敌人虎穴中。那么这些人的妈妈呢?这就是孟子说得“有仁心而无仁术”。

但是,马歌尔也有正确的举动,他比较好的做法是通令全军:各部队若有瑞恩消息,立刻通报回调,同时即日修改征集令,不再让独子或兄弟同赴战场。而更人道的做法,是战后戮力推动一个维持国际和平的机制,并且带头遵守奉行,借以向全世界宣告捍卫和平的意志,使天下父母都免受丧子之痛。这是救瑞恩的一念,可以为国家与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也就是孟子告诉齐宣王“是心足以王矣”“推恩足以保四海”的道理。因为马歇尔和齐宣王的同情心虽然称不上“仁术”,但的确是“救得一个是一个”的不忍之心,正是仁者情怀。有这种心,就能有王者事业的实践。

米勒上尉的爱

与马歇尔的仁心相呼应的,是米勒上尉对人的爱。瑞恩的部队奉命守桥。但是在德军的全力抢攻下,这个部队已伤亡殆尽。对上尉而言,走,等于遗弃。这一决定,都不是为了自身安危。但令人扼腕的是没有奇迹,中尉和上尉双双阵亡。上尉选择舍生取义,因为他心中始终存有一份对别人的爱。

勇者之心

这部电影,呈现仁心,呈现博爱,更进一步呈现勇者的心。影片一开始,“嗒嗒嗒”的震撼枪声就令人喘不过气来。真实而残酷的声光,把人逼入战场,近距离地目睹交战过程与死亡的惨烈。恐怖、绝望、慌张、混乱。士兵落下水、爬起来、又跌下水,突然就被装备勒死了。还听他在讲话,突然半边脸就炸糊了。

一个人跑跑跑突然发觉手断了又回去找。在尸骸当中拿起这只不对,再拿起另一只,再跑。还有人拖着同伴跑,回头一看只拉了上半身。敌火绵密,大半的士兵是舱门一开就被打死。而那些掉进海里的,子弹照样窜过水,闷声一声就射穿肚腹,一大片的血在水里乱冒。从这种触目惊心中,我们才明白人是这么脆弱。哪里有什么勇猛的兵?哪里有什么不死人的胜利?导演教我们:战争要从这里认识,才能衷心地厌战,衷心地企求和平。

要好好活着

米勒上尉,也是同样脆弱,同样只是普通人。但他胆识过人,所以能完成任务、成为英雄。但是这样一个勇者的胆识从何而来?九死一生的毅力从何而生?原来,这不是因为他天生骁勇善战,也不是因为他心中坚定着“主义、领袖、国家、责任、荣誉”的信念,而是因为他想要回家。

想要回家陪妻子,想要回家教他最喜爱的文学,春天来了就兼差当个业余的棒球队教练。他只不过是一名中学老师!如果没有战争,他一子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他希望回乡终老。这对他是可贵的。他珍爱生命,所以他能冷静地承受疯狂的战争,超脱无谓的仇恨。他在战争中努力让自己成为战士,努力要活着,也努力在战争中减少其他人的死亡,甚至最后为此付出性命。因此,他临终时郑重地告诉瑞恩:“好好活下去。”

的确,活下去太重要了!因为活下去、不仅代表所有为瑞恩牺牲掉的人都是值得的,代表这场荒谬的战争是有意义的,而且还代表了在他死后还有新的希望会继续下去。这是个悲剧。这么热爱生命、反对战争的人,却成为一个非去杀不可的刽子手。因为不争取活命,就只有死亡。

英雄不是真实的,英雄只是想争取活着回来的机会。出生入死,说是要为国家赢得胜利,实际上是为了活着回到他最爱的原点,只此一念。一个珍惜自己生命、对别人生命也有深厚同情的人,却身不由己地卷入疯狂的战争中,命运多么舛结?而更大的悲剧,莫过于这样的人同样不能如愿。

战争中人人脆弱,人人想活,这才是最平凡且最真实的共同心愿。既然如此,那么战争的根本意义就是让人生存、减低杀戮。所以米勒才说:“我只知道,我每多杀一人,就会离家更远。”武力是一种最后的手段,武以止戈。止戈,所以为武。战争中最大的智慧,就是避开战争、停止战争。与其思考战争,不如思考和平。

缺乏对和平的思考,就无法免除对战争的恐惧。过去帝国主义的信仰中,和平就是听我意志、由我号令。只有躺平,没有和平。战争只是掠夺、征服与支配的工具。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这种心态下付出的惨痛代价,是人类史上莫大的教训。但为什么和平总是维持不住呢?因为和平的前提在平等,在于愿意与人共存共荣。世上永远会有大国小国、强国弱国、高国贫国,如果没有平等对待的信念,战争必是如影随形。

天下没有注定的战争,只有求来的战争。和平不难,难在人不想要和平。诺曼底六十周年的纪念会上,盟军与战败国等十七国的领袖齐聚一堂,德国也首度出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的敌视,种下希特勒崛起的恶因。

而如今,法德两国总理却在纪念碑前拥抱。欧洲人进步了!这种政治识见的跃进,彰显出他们处理仇恨的新能力,也彰显出他们对和平共存的新体会。今天整个欧洲走向统合,没有人还认为这个区域会陷入国际争战。可能的火苗,远远地落到美国与中东、中国的纠纷之间。但愿,这位美国导演所代表的思想,并非领先美国政坛与这些国家一百年。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