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张近东出售23%股权引入深圳国资,阿里却是最大赢家?

钦泽练八段锦 2024-05-25 03:28:58

2月最后一天,苏宁易购发布公告,深圳国资委下属的深国际、鲲鹏资本获得23%的股权转让。自此,张近东不再是苏宁易购的控股股东,苏宁易购进入无实控人状态。市面上都有的信息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这里用四句话做一下深入解读。

第一句话:苏宁在行业竞争中胜出,却没能跑赢时代

张近东在1990年创立了苏宁电器,而黄光裕早在1987年就创立了国美电器,两家企业分别在南京和北京起家,并且都在2004年上市,其中国美于2004年6月7日在香港借壳上市,苏宁于2004年7月7日在国内中小板上市。

可以说苏宁和国美共同推动了国内家电连锁的发展,而“美苏争霸”长期以来已成为家电连锁行业的固定格局,而且一直是苏宁落后于国美。这一稳定局面一直到2008年黄光裕入狱而开始发生变化,很快苏宁在这场行业竞争中胜出,张近东无疑成为了“独孤求败”,因为放眼行业内的确没有像样的对手了。

就在家电连锁行业如火如荼地发展时,另一个赛道在慢慢成形。2003年淘宝成立,2004年京东商城成立,此后这两家分别成为C2C和B2C的掌舵者。在两家后来的巨头的推动下,国内电商迅猛增长,2008年电商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而当年的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0万亿元。

在电商中,京东无疑是苏宁最大的威胁者。2012年京东发起“8.15”家电价格战,打了苏宁一个措手不及。过了两年,到了2014年京东营收为1150亿元,超过了苏宁的1089亿元。仅仅又过了两年,2016年京东营收为2601亿元,苏宁仅为1485亿元。苏宁易购2020年的营收为2584.59亿元,净亏损42.3亿元;而京东2019年就做到5769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为5214.74亿元。

苏宁一直不认为自己会落后于时代,也在积极求变。2013年将上市公司名称改为“苏宁云商”,启动线上线下同价策略,并启动“苏宁云台”,2018年再次更名为“苏宁易购”,希望突出零售服务商的定位。苏宁还陆续推出了“苏宁小店”、“零售云”、“云网万店”,不断在业务转型上努力尝试。在2020年业绩快报中,苏宁易购称线上销售占比高达70%,看似转型成功,却无法掩盖巨额亏损的事实。

相比而言,电商的势头显然更大,也更懂零售市场。从网络商城到社交电商再到直播带货,新零售的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消费者早已习惯从网上购买家电。苏宁骨子里缺乏互联网基因,因此要想在电商中突围实在很难。这次张近东拱手让出控股权,哪怕理由再怎么冠冕,已经证明苏宁跑输了新零售时代。

第二句话:股权分散导致无实际控制人,反而会增强资本市场的信心

在此次股权变更前,张近东的控制权比例超过1/3,稳居苏宁易购的实际控制人。这里将此次股权变更用下图示意,由于苏宁控股是张近东的一致行动人,张在苏宁集团的持股比例也高达50%(另50%是一位叫卜扬的自然人),因此将这两者的股权比例合并计入张近东的控制权。鲲鹏资本和深国际虽然是两家不同企业,但同属于深圳国资委,而且是深圳国际控股(间接控制深国际)发布的收购苏宁易购股权的公告,因此可以将这两者相加。

图示:苏宁易购变更后股权及控制权

很明显,苏宁易购已形成三足鼎立的状况,三方的股权比例非常接近,除非做出特殊约定,否则三方的董事会席位也会相对平衡,这就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权力制衡。张近东的控制权被大大削弱,无疑对资本市场是个好消息,毕竟大家对于张的“瞎折腾”已经不抱太大信心。

第三句话:阿里恐怕才是最大赢家

在苏宁易购的三个主要控制者中,深国际和鲲鹏资本是战略投资方,他们进入的目的就是以现金换股票,以此扩大公司的资产体量,因此基本可以认为他们会在控制权之争上示弱,甚至非常有可能成为某一方的一致行动人,就像当初华润和万科管理层一样(尽管并没有事实上的协议)。简单来说就是,战投看中的是股票增值,谁能让苏宁易购更赚钱,他们就支持谁,这也代表了资本的意志。

不过也要看到,深圳国际(深国际的控股公司)与鲲鹏资本还不完全相同,他有实体业务,而且将与苏宁在物流建设方面进行合作,因此对苏宁的业务发展会更加看重。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方面关系,深国际持股仅为8%,不会让资本市场太过敏感。

当然也有许多信息指向深圳国际与鲲鹏资本关系紧密,不过就算这两方形成一致行动人,想来也犯不着图谋控制苏宁,毕竟他们并不擅长苏宁的业务。最大的可能是,以23%的第一大股东地位,施加对重大决策的影响,避免张近东再出昏招。

剩下的两方,张近东虽说还谈不上出局,但话语权已大不如前,也很难再有什么动作找回资本的信心。想想也是,在张近东治下,苏宁27亿元并购万达百货,推出的苏宁小店烧了不少钱,又接连推出零售云、云网万店,2月份又推出了苏宁有货,动静很大却未能转化为利润。还不算完,多年来持续变卖资产,包括店铺、所持有的阿里的股权,以此提高每年的利润。资本市场当然不乐意了,你不好好从业务中赚钱,一面烧钱,一面还变卖资产,那接下来不成了空壳了?

最后看阿里,2016年苏宁云商(苏宁易购当时的名称)增发非公开发行股票,淘宝中国购买了其中的绝大多数,由此成为持股19.99%的第二大股东。而苏宁2015年就花费21.46亿美元购买了阿里1.04%的股权,之后陆续于2017年12月、2018年5月、2018年12月分三次出售,合计套现141亿元,并且第三次是清仓。与此同时,淘宝中国所持有的苏宁的股权却纹丝不动,一直定格在19.99%。

这还不算完,2020年12月4日,张近东将苏宁控股的全部股权、苏宁置业65%的股权质押给淘宝中国。苏宁要的是阿里的钱,以此抬高利润粉饰财报;阿里要的是苏宁的地和线下业务,因为他一直缺这块,虽然尚未完全的手,但其野心很明显了。

这次苏宁易购的股权结构发生巨变,各方控制权表面上看趋于均衡,其实阿里的控制权大大增加,原因很简单:张近东的话语权大大下降了。如果不出意外,接下来将会看到阿里更多的动作,苦心蛰伏了五年之久,是时候发力了。

第四句话:国资加大对大型民企的控制,未尝不是好事。

去年华为出售荣耀,接盘的四大股东中,有三家的GP(普通合伙人,即控制人)是鲲鹏资本的子公司,只此一例就能看出深圳国资的巨大能量和活跃度。鲲鹏资本背后的主要资本方是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而后者也是深圳国际的间接控股方。

早在2016年,深圳就开始实施“大国资”战略,大力推动国企参与并购重组,以大幅提高国资资产的证券化率。2015年底时,深圳市属国企总资产为9548亿元,而截至2020年6月这一数字已变成了3.82万亿元,成效显著。

与苏宁易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深圳地铁进入万科,中交集团入主浙江绿城,这里就不多罗列了。总体来看,苏宁易购与万科比较类似,国资进入只是起到分散股权的作用,促使上市公司决策风险降低,由此提高投资回报,增加国有资产的增值。

有人看到国企并购民企,就急着说“国进民退”,但我们也应看到国资也是有区别的。此前一直盛传苏宁易购的并购方有江苏省国信投资集团、江苏交通控股、江苏农垦集团、南京新工投资集团这几家,但最后苏宁易购却投向了深圳国资的怀抱,这对江苏国资来说无疑是个大讽刺。深圳国资的资金实力雄厚固然是一方面,有魄力接盘挖了很多坑的苏宁也是一方面,在对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方式上又是一方面,毫无疑问深圳国资胜在了综合实力上。

民企大多出自机会发家、野蛮成长,高度集权使得企业抓住发展机遇的能力极强,但也因此有着很大的决策风险,没上市的时候没人管你,但成为上市公司后还这样,资本市场就不乐意了。国资在国内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价值,用来制衡民企的控股股东再合适不过,因而国资部分接盘大型民企,我倒认为是好事,既有利于资本市场,又有利于行业发展。但国资对于被并购民企如何施加影响,需要有完善的规则或者惯例,以避免对企业的不恰当干预。

【深度案例解读,就看四句话管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