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为两江总督后,把为官方法总结成三句话,传给弟弟曾国荃

客多文史啥 2024-08-01 04:02:52

文/客多

在历史上,像曾国藩这样享受大名大位者,大多没有好下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是很多功臣的宿命。

曾国藩为何能善始善终?这和他的为官方法有关。

成为两江总督后,曾国藩把自己的为官方法总结成三句话,毫无保留传给弟弟曾国荃。

了解曾国藩这三句话,就知道他为何能善始善终了:

第一句话:不要功高盖主。

曾国藩从零创建湘军,并消灭太平天国,他已经功高盖主了。

曾国藩是通过什么方式,让朝廷看到自己没有野心呢?

两个方式:

一是裁撤湘军。

在任何一个时代,手中有兵就有权,因此,很多官员的手中一旦有了兵权后,就很不愿意拿出来。

曾国藩为了避免朝廷猜忌,攻下金陵后,立即下令裁撤湘军,并率先把弟弟曾国荃的“吉字营”以及自己的亲兵裁撤。

通过自剪羽毛的方式,曾国藩以此向朝廷表达自己的忠诚,那就他没有任何野心,更不会因为功劳大了后,就拥兵自重。

二是在北上剿捻过程中,故意失败。

在很多人看来,曾国藩北上剿捻失败,让他颜面扫地。这是不了解曾国藩为官方法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独享大名,实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

这是曾国藩保护自己的策略。

消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地位、荣耀、权势,如果他再把捻军消灭,朝廷如何封赏他呢?

在曾国藩看来,如果天下所有的好事,都被自己独享了,那么,必定引起他人的嫉恨,一定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当然,这也并非是曾国藩故意失败,他当时制定的“河防”之策,即通过建立根据地,逐步压缩捻军活动范围,将其包围歼灭的思想,是非常正确的。

捻军为骑兵,一味靠追随围剿,对清朝的军队来说,是无法做到的。

不过,朝廷的战略思想,是要速战,因此,对曾国藩的战术很是不满,最终让李鸿章取代曾国藩。

从李鸿章消灭捻军的过程来看,他所采用的战术,也是曾国藩的“河防”之策,可见曾国藩并不是失败在战略上,而是为了不功高盖主,采取的拖延之计,主动把机会让出来给别人。

第二句话:不要才大压主。

很多人自恃有才,往往不把领导放在心上。这样的人,不是被领导抛弃,就是被领导处罚。

曾国藩很能把握好这个度。

比如在对待太平军的战术上,曾国藩始终认为,只有攻下湖北,占据武汉,牢牢把长江中游的主动权控制在手中,建立好大后方后,才能顺江而下,直取金陵。

但是,咸丰皇帝并没有采纳曾国藩的建议,在湘军收复湖北全境,没有来得及休整的情况下,就命令曾国藩率师攻取九江、安庆。

曾国藩虽然对咸丰皇帝这种毫无韬略的指挥不满,但他并没有自恃有才,不服从命令,而是在行动中,积极寻找应对方法。

很多有才的人,面对平庸的领导时,往往会瞧不起他,甚至在言行上有一些傲慢的表现,这些行为,在曾国藩看来,都是在给自己埋祸根,因此,与领导打交道时,一定要谦卑、恭顺。

第三句话:不要权大欺主。

有些人认为,曾国藩拥有强悍的湘军,他为何不自立为王?

在曾国藩看来,这是最愚蠢的方法,这不仅是当时的清朝还没有到摧枯拉朽的地步,也是曾国藩恪守不“权大欺主”的思想。

不做权臣,是曾国藩的为官宗旨。熟读历史的曾国藩非常清楚,凡是权臣,即使显赫一时,最终也会引起公愤,不得善终。

在仕途上,无论一个人的功劳有多大,声望有多盛,一旦有了“欺主”之心,就必定会为了私欲,结党营私,给自己带来麻烦,一旦倒塌,一辈子创建的所有功绩,也都变零。

正是曾国藩掌握了这些为官诀窍,才让他在立下不世之功,权倾天下的时候,也能被朝廷倚重,得以善始善终。

曾国藩的这些为官方法,对位高权重的人来说,值得了解。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等。(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