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见帖》,是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六月二十八日写给离去不久的友人董钺的短信(尺牍),亦名《致长官董侯尺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尺牍纵长27.7厘米,横宽38.4厘米,比一张常规的A3复印纸略小。
先看尺牍全文
把尺牍中的文字按照原帖换行格式抄录下来,是这样的——
轼启。近者经由获
见为幸。过辱
遣人赐
书,得闻
起居佳胜。感慰兼极。忝
命出于
馀芘重承
流喻益深愧慰(此字点去)畏。再
会未缘。万万
以时自重。人还冗中。不宣。轼再拜 。
长官董侯阁下。
六月廿八日
在苏轼留存至今的所有书法作品中,从书艺角度讲,《获见帖》绝谈不上出众,尤其是和他最著名的作品《寒食帖》相比,笔意平平。
从书信内容角度讲,《获见帖》里写的都是客套话,无甚新意,远没有《赤壁赋》诗卷的磅礴。
即便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上讲,《获见帖》也不过诞生于一个平淡无奇的夏日,既没有他早年《治平帖》中流露出的英姿勃发、风流倜傥,也没有他晚年《渡海帖》中透纸而升的悲壮。
是的,这就是《获见帖》,一帖特别有趣的东坡书法。
请试着把这帖书帖缩小到可以远观的距离,不要计较某一两个字的肥瘦,然后,你发现了什么?
是的,留白。
在东坡其他的书信中,也有留白,但极少出现这种随意、肆意、写意的留白。
所谓随意,指的是他在书信中的断句,字句不是断在一行之末,比如 “遣人赐书,得闻起居佳胜。感慰兼极。”
这明明是一个意思表达完全的句子,苏轼却把 “赐书”二字断作两行,又把 “得闻起居”断到两行。这样随意的换行,就是《获见帖》的特别之处。
所谓肆意,是苏轼在字里行间长短落差之间的留白,夸张到似乎在浪费纸材。
所谓写意,也就讲到重点了。苏轼哪里是在写字,他分明是在画画,以书为画,以字为廓,不求工细周正,只求写得畅快。
苏轼的书法,从来就不以“漂亮”见长。《获见帖》,尤其不漂亮。
苏轼不是不会写漂亮字,他的《治平帖》又漂亮又工整,《次韵秦太虚诗帖》一气呵成,妖冶到让观者大呼过瘾。
但最真实的苏轼,是如何写字的呢?
有两种,一种,是《寒食帖》中的狂野与绝望,另一种,就是《获见帖》中的散漫与随性。
说来蹊跷,《寒食帖》与《获见帖》,一作于三月,一作于六月,短短三个月间,出自同一位书家之手,风格迥异至此。
所谓字如其人,如果理解为“书法中显示的风格就是书家本人的性格”,也不尽然。
比如蔡京,你要看过他的《宫使帖》,一定不相信能写出如此豪放旷达书法的人,竟然在后世有着那样不堪的风评。
而你要看苏轼早期的书法作品,又怎么能相信,就是这样一位规矩的后生,后来会写出那么多让人心潮澎湃、甚至有纵身一跃冲动的大好文章诗词。
所以,我理解的字如其人,并不应指一世之字如一世之人,而是当时之字如当时之人。
再浅显些,也就是说,这幅字所体现的是书家创作时的心境。
于是,我们再来理解《获见帖》,就会特别的替苏轼感到欣慰,感到开心。
元丰五年夏末秋初的东坡先生,终于,快乐了。
于是,那个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坡仙,很快,就要出现了。
(文章原作者无犀,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