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状元学霸姚远:捡垃圾流浪12年,与自己和解,是最难的修行

热情的小狐狸 2024-11-19 03:52:07

早年求学:一路风华

姚远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从小就十分重视他的教育。虽然家里条件有限,但父母始终尽量给他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哪怕日子再紧巴,也会给他买新书和学习资料。家里墙壁上贴着他获得的各种奖状,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延伸到高中。村里的人们常常议论:“这孩子以后有出息!”

从小,姚远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他的悟性高,学什么都特别快,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老师讲一遍,他就能举一反三。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时常会找他请教。每当有同学拿着书本过来,姚远都会耐心地讲解,直到对方理解为止。由于成绩优异,姚远在班上渐渐成了“别人家的孩子”,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充满了期许。高中三年,姚远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在学习上。

随着高考的临近,姚远的作息更加规律,每天早起晚睡,课本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重点和难点。高三那一年,班主任经常在全班面前表扬姚远,称他是大家学习的榜样。高考结束后,成绩公布的那天,姚远的名字出现在全省成绩排名的最前面,他成了省状元。

北理工时光:卓越与挑战并存

姚远带着满腔热情踏入了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而陌生。刚入学时,姚远参加了新生见面会,环顾四周发现,这里每一个同学都充满自信,大家的成绩和经历让他感到惊讶。

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教授给出了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姚远以为自己能很快解答,但听到周围同学讨论的内容,他才发现大家的思路比他更深入,分析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全面。这让他感到一丝紧迫,于是他加倍用功,开始早早地去图书馆占座,常常把课本和参考书一摞一摞地借回来,晚上在宿舍打着台灯学习。

在一次物理实验课上,姚远的实验数据出现了偏差,眼看着同组的同学们都完成了实验,他却还在调整参数。助教走过来,看到他有些犯难的样子,耐心地讲解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鼓励他多尝试。姚远不断调整,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得到了准确的数据。

在期末考试中,姚远花了很多时间准备,每门课都拿到了不错的分数。成绩公布后,尽管和同学们相比并不算拔尖。

转折与流浪

毕业后,姚远带着对未来的憧憬,顺利进入了一家科研单位,成为了一名研究员。姚远在科研单位的多年努力并没有带来他期待的晋升。眼看着同事们陆续升职加薪,有的甚至成了他的上司,姚远却依旧处在原来的岗位上。每次项目汇报,大家都习惯了把目光投向那些滔滔不绝的同事,姚远则显得默默无闻。他也尝试着积极参与一些公司活动,但并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逐渐被忽视在角落里。几番挣扎过后,他最终决定离开北京,去上海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初到上海,姚远背着行李,站在喧嚣的街头,感到既新鲜又陌生。他迅速找了个地方安顿下来,随后投入到求职的奔波中。凭借在科研单位的工作经历和扎实的专业能力,他顺利入职了一家新公司。

不到五年,姚远又一次遇到职业瓶颈。与他同期入职的同事,有的已被提拔为项目经理,带领团队负责大项目,而他依旧维持在原来的岗位上。领导们的关注渐渐转向那些更善于表现自己、能带来直接业绩的同事。他虽然工作勤恳,但在公司的体系中显得缺乏亮点。

2008年年初,金融风暴突然席卷全球,公司业务受到严重影响,许多项目停滞,甚至面临裁员危机。姚远所在的部门人心惶惶,大家都担心会被裁掉。姚远也感到压力倍增,经过一番权衡,他最终决定辞职。离职后,他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上海的生活成本又高,逐渐让他感到压力巨大。

然而,金融危机之下,市场上就业机会寥寥无几,姚远的求职屡屡碰壁。积蓄渐渐耗尽,姚远的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去打零工,勉强度日。到了后来,他几乎放弃了寻找新工作的念头,日复一日地徘徊在街头。

现实的打击

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姚远渐渐成了人们不太注意的存在。他那曾经作为高考状元的骄傲早已被现实击碎,仿佛从巅峰瞬间跌入谷底。他没有勇气回到家乡,更没有勇气面对父母。亲戚和村里人可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有人会窃窃私语,议论他从辉煌到失意的转变。为了避免这一切,他选择了逃避,彻底消失在大都市的人潮中。

在这场逃避中,姚远甚至开始抛弃了自己的身份。他不再承认自己是那个曾经的“高考状元”,不再去回想那些学术的辉煌。他不再是北理工的骄傲,也不再是任何人的榜样。他让自己的内心停滞在此刻,将过去的一切封存。他的生活只剩下一个目标,那就是维持活着,简单地度过每一天。

他的穿着逐渐破烂,鞋底磨损得快要穿洞,衣服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他也不再在意外表,头发和胡子长得乱七八糟,脸上布满了污垢,甚至连自己原本的模样都快认不出了。他的生活变得混沌,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像是活在半梦半醒之间。

偶尔,当姚远稍微清醒一点,他会偶然瞥见自己在破旧橱窗玻璃中的倒影。这样的清醒并不会持续太久,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麻木。他选择继续生活在这种浑浑噩噩中,仿佛这样可以让他逃避对现实的任何思考,逃避自己曾经辉煌的过去。

有时候,他会漫无目的地游荡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走在路上,低着头,尽量不与任何人有目光接触。他几乎不与人交流,也不去任何人群聚集的地方,仿佛他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远离人群,避免被人认出。他的生活逐渐退化成一种近乎机械化的日常,清晨走出藏身的角落,寻找可吃的食物,入夜再回到城市边缘的废弃角落栖身。

在这种状态下,姚远逐渐失去了对时间的概念,他不知道今天是哪一天,也不在乎过了几个月还是几年。他的生活仿佛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只有当下这日复一日的循环。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姚远对外界的一切变得愈发迟钝,对自己也不再在意。偶尔有人在他身边经过,低声嘲笑他的模样,他也只是麻木地低头走开,不去理会任何人。

浪子回头

2020年,一次普通的警方街头巡查改变了他的生活。那天,警察在巡查时发现了一间破旧的拆迁房,透过门缝,看到一个衣衫褴褛、满脸胡须的流浪汉蜷缩在角落。几位民警上前敲门,叫了几声,那人只是“啊啊”地回应,看起来无法正常沟通。他们只好将姚远带回派出所,耐心地询问他的情况。姚远口齿不清、断断续续地发出含糊的声音,用手比划着,表情似乎带着茫然。民警们只能简单记录下来,把他送到救助站接受救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姚远的状态逐渐好转。医护人员耐心地照顾他,帮他清洗、理发、剪指甲。医生还安排心理医生为他进行沟通训练,帮助他恢复正常的交流能力。姚远慢慢开始可以用简单的词语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一些基本需求。经过进一步的康复训练,他终于能够流利地交流了。

警方在核查姚远的身份后,立即联系了他的家人。在湖北老家的父母接到警方的电话时,一时不敢相信失踪多年的儿子居然还活着。当时,年迈的父母几乎热泪盈眶,立刻动身赶往上海。抵达救助站时,父母认出了满脸沧桑的姚远,两人紧紧握住他的手,泪流满面地叫着他的名字。

在家人的陪伴下,姚远继续接受康复治疗,逐渐恢复了身体健康,也渐渐适应了正常的生活节奏。2021年6月,一名记者得知姚远的故事后,专程前往湖北老家进行采访。记者敲开姚远家的门时,姚远正在院子里收拾菜地,听到来客,微笑着迎了上来。面对记者的提问,姚远表现得有些拘谨,但很快恢复了平静,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晰,话语间隐隐流露出曾经在北理工的风采。

记者问起他未来的打算,姚远低头沉默片刻,随后缓缓说道:“再过一段时间,我会找份工作,好好上班,孝顺父母。”

随着采访的深入,姚远的语言表达逐渐流畅,记者也能感受到他的变化和成长。或许,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难,如今的姚远已经学会了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

参考资料:[1]陈玉英.关于中国乞丐和日本流浪汉现状的对比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1):6-7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