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四十四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12-25 08:06:36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四十四讲

第三册 元、明时期的书法批评

第二章 清朝中期的书法批评

第三节 王文治、梁同书的书法观

在书法领域,王文治和梁同书既不像金农、郑板桥那般激进,也有别于那些依从官方意志的书法家。他们对当时的馆阁书风以及考据家的书法观念予以反对,坚守文人书法的传统,于乾隆时期极具代表性。

一、王文治的书法观

王文治公元(1730 - 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探花。他是此时期未受考据学风影响的文人书法家,对考据派过度注重细节却忽视精神的倾向加以批评。其论书言论见于《快雨堂题跋》。王文治一生敬慕董其昌,主张以“品韵”为重,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差异。

他曾言:

董文敏曾说书家的品韵,一眼便能知晓,我对此言论极为敬服。所谓真正的鉴别,无需借助史书杂录的考据,也不依靠纸绢印章的佐证,专门追求品韵,自能在言语之外有所得。而那些考证之家,费心劳力,在僻书秘记、纸色墨色之间辨析,最终的结果未尝不合,有时甚至更优,我秉持此论已久。

这是王文治针对当时学者以考证取代艺术品鉴所发表的议论。他认为欣赏古代书法作品应首先关注其韵味,而非纸张年代、印章真伪以及点画出处。由于考据之风盛行,一些学者对前人书作进行多学科的剖析,比如作品中的某字是否符合六书,某一作品的不同版本存在何种差异等等,这本是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但考据家往往以此自傲,忽略对作品“风神”“意韵”的把握,所以王文治重新提及董其昌的“品韵”论。

他还表示:

书家的品韵,一眼便能看出,鉴别古人书法,应当从精神层面去探究,形似的层面,已处于次要地位。若一味考证年月、事迹,相互争执,就离得更远了。

我曾说考古之事,开创者艰难,而后继者往往更优。就如同武将在前线浴血奋战,而文官却在后方以文墨议论,足以让英雄气短。因此考据之学盛行,天下便无真正的学者,不单鉴定书画是如此。世间若有具备正法眼藏、领会古人之心意的人,应当不会认为我的观点有误。

他反对考证之家的繁琐弊端,并列举当时对《兰亭》的考辨情况说:听声者在纸色墨色,以及未损已损、点画连断之间考证《定武》,然而《定武》的真面目始终未见。真鉴者在神明气韵之中审视玩味,所以哪怕是宋刻,也能与右军血脉暗中相通,何必谈论《定武》呢!听声与真鉴,天差地别,不是可以用算数衡量的。

王文治觉得书法需领悟其内在精神,他把对书法的这种领悟类比作参禅,并表示:诗有诗禅,画有画禅,书有书禅。世间所有的工巧技艺,若未与禅相通,都非上乘。禅宗的方式是不落窠臼,反对墨守成规,注重神通。这一点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及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

北宋的黄庭坚非常看重禅宗的妙谛和书理的关系,明朝的董其昌也从禅宗思想中获取机趣。王文治进一步拓展禅宗旨趣,他在《快雨堂题跋·跋清芬阁米帖》里讲:

王文治曾用禅来喻书,称右军为如来禅,唐人是菩萨禅,宋人乃宗家禅,米公难道不是宗家禅里的六祖吗?不能呵祖骂佛,就不能称之为禅;不能超越唐人、胜过晋人,就不能称之为书。米公从右军处获得骨与髓,然而面目毫无相似之处,想要完全摆脱右军的习气,才算是善于学习右军。这个道理在我们儒家也存在,即所谓的反经合道。

他将王羲之作视为书法正宗,象征着书法的至高境界。他对唐、宋书法亦有对应的定位,觉得:唐人如同依规而修的菩萨禅,意味着唐人继承了晋人的衣钵,法度严谨,后人能够借此入门,不过因其重在传承,自身创新不多,所以无法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宋人犹如“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禅法,获取法外的独特见解,具有自我特色,往往能够超越前人,具有晋人的潇洒精神。

王文治更是把宋人中的米芾比作宗家禅的代表人物慧能,认为米芾脱离王羲之书法的形貌,却获取其神髓,是真正善于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家。

王文治推崇的是“师其迹”式的师承,并用儒家“反经合道”来证明这种方法的合理性。这种观念和元、明时期的正统派观点大不相同,也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董其昌对宋人书法的认识,董氏觉得宋人有依自己之意的偏颇,这些在王文治的认知中已不再是问题。

王文治还以自身的学书经历阐述其认识的转变,他讲:我年少时喜欢临摹晋、唐人的书法,不敢稍稍涉及宋派。年过四十,才知晓宋人深深获取了晋、唐的神韵,学习晋、唐书法的人,应当从宋人的真迹中探寻路径,然而当时不能加以证实。又过了十年,笔端才暂时有所呼应,大概若非对晋、唐书法有深刻的理解,就无法窥探到宋人的精妙,这就如同不了解如来禅,就无法深入祖师禅一样。已然深入祖师禅,才能真正见识如来禅。

这是一个相互印证的过程。要明白宋人书法的妙处,必须对晋、唐人书法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知晓,因为晋、唐书法是宋人的源头所在,知晓其源头,才能看清宋人取舍的用意。反过来说,知晓宋人的精髓,才能真正理解晋人的精神。他认为宋人“深得晋、唐神韵”,意思是宋人在精神风貌上把晋、唐串联了起来,所以要学习晋、唐书法,需要从宋人的真迹中探寻。

王文治对元代书法亦予以肯定,其言:

元代书法别具一格,唐之宏伟、宋之险峻皆被涤除,于中和恬适之韵独具妙处。

对于明朝书法家,王文治最为推崇董其昌,其称:“董香光虽生于明朝末年,但其书法直追‘二王’,可与颜鲁公比肩,令米南宫逊位,元以前自不必说。其精妙之处全然在于天真,故而率性落笔更为绝妙。” 依上述观点,王文治的审美趣味以晋人之蕴藉为上,同时对唐人之宏伟、宋人之险峻、元人之中和恬适皆予以认同,不过于强分优劣,此乃一种进步。(全文共计:2221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2月24日星期二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