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系拳法步法解

顺江聊武术 2024-03-19 05:51:00

目前业界公认的,心意系的传承是:心意把——心意六合拳——戴氏心意拳——形意拳。当然我个人也提到过,我怀疑八极拳也和它有关,但没有证据。

和网友交流过,他有一个看法,说师傅觉得,戴氏有粘稠感。恩,应该这么说吧,戴氏的束展方面,展的不是很开,为什么呢?

这要从三者的步伐开始说起……

其实呢,就是发力的架构不同。心意六合拳,是以熊鹰竞志来设立的,熊就是熊出洞,换句话叫熊蹲,鹰就是鹰捉,手臂是抡和抓为主的。

戴氏叫猴蹲,或者猴缩蹲,有啥区别呢?

熊蹲是俯身的蹲,在侧面对敌,模拟枪法的时候,俯身能让上半身有一个很好的受力结构,能支撑身体不至于在对面的冲击上被推倒。

那心意拳有啥不好的呢?

单侧对敌,后手不好用,这一点八极拳也有,所以八极拳用了步伐,左右手轮流做前手,换成现代搏击语言,叫双架,左右架。

八极拳在双架的同时,还保留了熊蹲,所以有很大的稳定性,八极拳的稳定性是其锻炼的目的,也是其结构的追求,总之一句话,稳的一逼。

假如我要解决单侧对敌的问题,就必须要双手同出,双手同出就必须正面对敌。

戴氏心意拳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设计的思路。戴氏心意拳,基础就是搬丹射丹一堆训练,这到底在练啥?

戴氏为了解决侧身对敌的问题,使用了正面对敌的架势,但以此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不稳。是的没错,心意拳侧身对敌,有先天的抗冲击能力,这和八极拳是一个道理的,正身对敌,抗冲击能力就会降低。

所以戴氏还保留了心意拳里面,束展的动作——蹲和弓步的转移。

学习心意拳四把捶我们知道,其实步法就一个,束展,也就是从蹲到弓步,这也是枪法的一个情况,收蹲,出弓步。在弓步的基础上,至少,还保留有一定的结构稳定性。

那为什么戴氏不用心意拳跨步的办法,来个大弓步,而是走的很小的弓步,来移动重心和组建构架呢?

因为这样没法发力。搬丹射丹砸丹,练得双腿是作为后腿使用的,也就是弓步的后腿,那个蹬地的腿。如果这个蹬地的腿,跨步很大,会导致什么?

大家可以去试试,就会发现,当你正面对敌的时候,来个弓步——会很累!!同时,你会发现,攻速变得很慢。为什么,蹬地需要的力气太大了,不可能产生很快的速度。

所以戴氏在更改的过程中,不断地缩短步伐的距离,让心意拳的步伐,从大弓步,变成很短促的小弓步。但是这样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重心移动不够的情况下,靠什么打出巨大的力量来呢?

戴氏在学习心意拳的基础上,还保留了心意拳并不是特别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脊椎弹抖,四把捶的架构我说过,蹲和起的情况下,向上下发力。

四把捶之一,横拳把,就是戴氏的设立基础。学过心意和戴氏的就会发现,这两个动作实在是像。打横拳把的时候,恰巧也需要脊椎弹抖,哦对,心意拳不这么称呼,只是把这些动作技巧,说的是收腹,下压什么的,然后有收腹导致的发声。

但戴氏把这学了起来。为什么???因为如果不这样,仅凭小弓步的重心移动,打出来的拳头完全不疼不痒。

为了加大冲击力,戴氏不得不把脊椎弹抖也留了下来,还加以改革,变成了主要的发力模式。这当然是没办法的,毕竟,小弓步的冲击力是在太差了。

用脊椎弹抖这类办法的,还有南拳的白眉拳,成龙学的就是这个,白眉拳基础是浮沉吞吐,其实就是四把捶,大家可以去看看,展的打和拉,束的打和拉,就刚好四个。

所以说戴氏之所以这样,都是为了更改心意拳侧面对敌,后手难用的设计,但是其本身也没有找到在正面对敌的时候,良好的发力模式,所以打起来比较别扭,学的人还不如心意拳多,就别提接下来要说的形意拳了。

形意拳,李老能(你老能了)从戴氏拳和心意拳中,创造的一套拳,其学习的人数,三大内家拳,除了国家推广的太极拳,恐怕排第二的就是形意拳了。

形意拳的步法是三七步,为什么呢。戴氏为了解决心意拳侧身对敌的问题,改成了正身对敌,但是又因为身体受力架构不善,而被人诟病,只能用脊椎弹抖的方法,让人觉得怪异。

李老能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另一种性价比不同的步伐,三七步。

我看网上有人在讨论,说什么三七步,三体式,没用,打起来都是55步,三七步太容易被人给推倒了。

那为什么要三七步呢?我刚才说过,戴氏改进了蹲弓模式,就是所谓的束展,变成了小蹲小弓,而但却缺乏稳定的受力结构。

​李老能在此基础上,把双腿同一行,改成了双腿一前一后,形成了和现代搏击抱架一模一样的步法,就是三七步。这样,就在小束展的基础上,增加了非常强的稳定性,给戴氏做了改进。

那有啥问题呢?

问题来了,前后脚的架构非常的稳定,移动和发力却成了难题——要知道这类枪拳,本身就是以移动为发力的,一个极其稳定的架构,移动起来必定非常困难,形意拳如此,八极拳也如此,所以八极拳极力训练步伐和腿部力量,是不能不这样的。

有人会说,那为什么不恢复心意拳的移动呢,心意拳的步伐也是挺大的,不好么?不好,因为形意拳在设计上继承戴氏的正面稳定结构问题,如果迈大步,就会出现和戴氏一样的问题——无法良好面对冲击力。

为此,形意拳对此作了安排,那就是放弃。

是的没错,形意拳不再考虑这个结构问题,思路变成了功大欺理。

八极拳其实也是这个思路,如果不断左右的侧面对地移动慢,那他妈就直接练移动吧!!老子不改了!!

所以李老能很能,直接设计出三七步,大家知道,形意拳有句话,入门先站三年三体式,哦这不巧了么不是,八极拳也是入门先站三年桩。

当你不会听过心意拳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心意拳侧面,蹲低对敌,除了后手不好用以外,本身就是一个极其稳定的抗冲撞结构,不需要蹲桩……

李老能设计出三体式,本身为的就是锻炼站立的后腿的力气,不是为了和人交手,不管什么情况下,三体式都很容易被推倒,也是如此,才是一种拿来训练的办法,加大了训练的难度,就像八极拳上步撑掌,左右脚直接互换,要多大的腿力,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训练的方法。

三体式亦然,为了的就是全身体重压在后腿上,这样,在拥有稳定步架结构前后站立,和正面双手对敌的抱架结构后,最后的发力问题,就交给人的肌肉来解决吧。

所以说三体式并不是为了打人而设计的,从来就不会有这么不稳定的抱架来对敌,但是这么做并不是没有先例的,怎么说呢?

这就要提到它们三者共同的源头——祖师爷心意把。

心意把传闻起于姬际可,是明末抗清将领,为了反清复明四处奔走,最后战败隐居,恩,我好想在哪里听过——是吧王朗大人?

心意把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在少林寺拳法里面广为流行,心意把的特点就是,不断的练双脚之间的重心转换,到了高级套路,甚至需要你左右脚不断地单脚跳动,哦对,是跳蹲,跳起来然后下蹲如叶问蹲,太极拳有个(否)动作,转身白莲,就是这个动作的延续。

当然,心意把母把,虎扑,后来还被太极拳吸收,成了太极拳五行拳,其实就是四个动作,金刚捣碓、六封四闭、单鞭、懒扎衣之中的,金刚捣碓,这两个是一个动作。哦对,四把捶里面叫斩手把。

心意把的一大特点就是前后脚重心转换,和腿力训练,想想跳起来再落下做叶问蹲,是个什么怪物,所以心意把打起来,就是不断地起伏起伏起伏,在不断蹲下中闪避,起来就揍人,当然蹲下也揍。

所以心意系这一溜的东西,都必须练腿力,心意把作为祖宗,对腿力的要求我估计是第一的,就八极拳能排后面。

所以综上所述,大家应该清楚,三体式,三七步的重要性,也明白心意系拳法的步架发展过程了吧,一切都是无数古人左思右想出来的设计,不过有时候吧,真的是鱼与熊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理论上说,形意拳的步伐已经相当好了,可是王乡斋还是觉得不够,不够灵活,不够快,那是当然,我上面说过,形意拳的构架本身就不合适移动,所以李老能直接放弃,把这个问题交给了肌肉。

王乡斋就不干了,怎么能放弃移动呢!!小孩子才做选择,鱼与熊掌我都要。所以他发明了意拳,后来因为吸收了太多的东西,改叫大成拳,意拳还是和形意拳有很大关系的。

心意系最后一位,实际上已经处于半心意,半其他武术的状态了,我甚至都不知道该不该把意拳也归入心意系,因为它已经基本没有任何心意系的内容了。

意拳非常重基础,乃至于整个意拳很大一部分都是站桩,而且站的还不是三体式,就是普通的马步桩的改良,后来叫混元桩。

马步桩具有极其稳定的特征,但是为什么心意系其他的拳种,几乎没有马步?

因为马步桩不利于移动,太不利于移动了,就像和心意系有渊源的八极拳,多用马步桩导致对身体素质的需求急速飙升,不是人人都能打完一套八极拳而不喘气不累的。

所以意拳使用了马步桩,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不左右换架的八极拳。

八极拳对两仪桩的要求,和对混元桩的要求其实是差不多的,不要以为马步桩不练手臂的撑,两肘如开山,头顶蓝天脚踏黄泉,全身都在撑,在十字劲的训练中,台湾刘传的指定动作是上下撑掌(巨蟒缠身),比混元桩还增加了一个上下开的劲。

意拳设计成这样,怎么解决移动问题呢?

恩,传武的最后一个门派,自然地,哪怕是台湾刘传,也受到了现代搏击的影响,而在当时,现代搏击的西洋拳击,就已经影响传武很久了。

王乡斋非常果断,把拳击的跳步加入了意拳,想以此解决稳定架构的移动问题。

为了在脚头点地的情况下,更加稳定的移动,意拳设计了巨量的桩功练习,在此基础上,其拳架也更加接近现代搏击的重心配比。

在小破站上有一个拳击门派,外号大爷或老爷,教练叫阿列克谢,是俄罗斯现役国家女子拳击队的教练,但似乎也在接培训,所以拍摄了不少对学员训练的视频。

看了不少的视频,大爷的拳架设计是这样的:

1. 小腿一直绷着,脚头点地,永不落脚跟;

2. 脚头点地容易后仰,所以双手抱架前倾,稳定平衡;

3. 出拳为脚头蹬地丢拳,和戴氏拳很接近,训练也是先练上下发力;

4. 和心意系一样,因为蹬地发力而不以转脚为主,所以可以方便在移动中出拳;

意拳的抱架也是如此,膝盖前移,脚头点地,手臂在身前保持平衡,两者的抱架原理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意拳的发力就大不相同,换句话说,意拳出拳就像冲撞一样,而不打甩鞭劲,在此稳定基础上,其实呢,也还是靠肌肉发力,来处理稳定结构难以移动的问题,只不过从靠大腿力,变成了靠小腿力,而方式都是蹬地而已。

当然,意拳也并非特别的好,主要是手臂的训练方法,个人感觉,实在是不能设计出一种拳无形,意无意的拳法出来,大家都不是什么悟性异于常人的人,平常的人还是多的,没什么招式,不给个套路,有时候学起来真的很烦,因为无法知道其设计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意拳留下的比如十形拳(模仿十大形?),是套路也没错,但是手臂如此构架,是很有桥功,简直是洪拳的架构,但是手臂个人建议还是花样多一些好,桩功要稳,手脚要灵,才是一种好的方法。

这也是八极拳的思路,八极拳虽然极其依赖腿力和桩功,但在高级套路上面,还是手脚并用,动作幅度很大,并不会为了稳定,就舍弃灵活,也是为何动胯是八极拳高级技法,也是所有传武的高级技法。

看吧,想着想着又回去了~~~

但不管怎么说,意拳的功法是好的,就是拓展方面得有人加多点形式,比如直接改拳击抱架算了,或者接近拳击抱架的螳螂拳架,也是挺不错的,个人建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