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兵的童年回忆——《一个封建社会的殉道者》

文赋看趣 2024-10-12 07:33:32

前言:

我从爷爷的回忆录是知道了祖上还有一个坚韧不拔的老二祖奶奶,按爷爷的回忆这位老二祖奶奶是大户人家的闺女,那从小虽说不上是锦衣玉食但也比普通人家好过,最起码在清末年间有口吃的。

爷爷没有写这位祖上的出生年月,我从他写的:20多岁嫁过来,21岁上丈夫死了,说这些话的时候七十多岁上推断,这位祖上应该是清末年间生人。

看完爷爷写的这篇回忆,不由的感慨,以前的人与现在的人相比……爷爷在1957年就写到:现在这种人少了,太少了,今后不会有了。

是呀,现在是2024年10月11号,别说丈夫死了给你守着,丈夫出去二三个月就出轨了,还有的丈夫在家也出轨,太多了……

《一个封建社会的殉道者》

从我记事,我的二奶奶就是一个老太婆,并且是个没有儿女的寡妇老太婆,又是个非常勤劳、非常节俭的老太婆,她是旧社会的一个典型,只是晚死了二十年没有得到贞洁牌坊。

她大概姓韩,娘家是北水峪的大户,她大概是二十岁嫁给我的二爷爷的,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她的几句话:“你二爷十八上死的,背粮食扭了腰,躺下没有起炕,到如今我梦见他还是那么年轻”。

“你那时候多大呢?”

“我是二十一上。”

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七十多岁,丈夫死五十多年,还能?梦里相见,其怀念之深,也可想而之了。

然而她却没有嫁人,膝前无儿无女,怎么办?我父亲是弟兄四个,二伯父三伯父就算过继给她。但过继实在不能和亲生的儿女相比(亲生儿女自然也不去不孝的),只能按时给她些粮食,由她独立起火作饭吃,想用零钱有时就托人粜些粮食。

二奶奶是个勤劳的人,劳动一直到死的时候,到一病不起为止。她的脚小是出了名的,鞋只有三寸多长,自然不能下地,于是就常年不停的纺棉花织布。炕上有纺车一部,屋地有一架古老的织布机。纺车那个把手,原来只是刚能伸进一个指头的圆孔,后来被她的手指磨的几乎能够钻进两个手指头去了。

到了晚年不能织布了,她就专门纺棉花,除了作饭吃饭,就到炕上拧纺车,白天纺,晚上也纺。晚上纺从来不点灯,我们有时到她家去玩,且听得纺车有节奏地响着:“嗡隆嗡嗡……嗡,嗡隆嗡嗡……嗡”,两长一短不多不少,不长不短,都是有定准的,不点灯说明她熟练了,不过她还是为了省油。她自己没有棉花。都是给人家纺,挣工资,解决零用钱的问题。减少了我的两个伯父的负担。

提起她来,叫人觉即可敬又可惜,敬其坚韧不拔勤劳不狡数十年如一日的精神,惜其一生之寂寞苦闷孤独可怜,现在这种人少了,太少了,今后不会有了。我的二奶奶是受“贞节”束缚的最后一批人。她死于1940年春,那时我们家乡已经解放三年了。

后人注1:爷爷应该是把二老祖奶奶死亡时间记错了,因为日本投降的时间是1945年8月15日,爷爷在参加解放新乐县城时是1946年秋,我想,如果按后面这句:我的家乡已经解放三年了,从这上面考虑,应该是1950年,因为在他的回忆录中曲阳县城是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他参加了解放县城的行动。也可能不对,如果真是1950年死的,那爷爷应该写“建国后几年”了,因为建国更容易做为时间标记,当然,用解放三年也对,只是后人不知道到底是那一年了。

爷爷回忆说把二伯父三伯父过继给二奶奶了,从字里行间看应该只是照顾晚年生活,从现在家族会传承来看好像并没有真正的与家族脱离,因为在我小的时候还说“老四股”,说的就是我祖上是兄弟四人,那时候红白事还拉扯着呢,我从未听说把老二与老三过继给人的事。

应该只是嘴上过继,然后各家死了后还埋到祖坟去,不过祖坟地方小,然后祖坟是从老爷(爷爷的父亲)那辈分开的,各家另起坟头了。祖坟以前在村外二里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村中央了,不过村中我们这个姓全都是从这个祖坟上出去的,也就是说:往上溯源的话都要找到这个祖坟,所以这个祖坟从来没有人动。

我们家族祖坟还在,我想如果我从上往下数,我应该能找到这位老祖……明年正月十五上坟时我该去找找……烧几张纸吧……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