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多半遇到了“抠门”父亲

不是凌枫 2024-10-30 10:37:24

文|凌枫

古人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这句话出自《诗经》,道尽了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与养育之恩。

但今天咱们不聊母爱如海,专聊聊那些“抠门”父亲背后的故事,看看这“抠门”二字,是如何不经意间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不一样的种子。

两种极端

一说起“抠门”,咱们脑海中可能立刻浮现出那紧锁的眉头,和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场景。

但你知道吗?

这“抠门”啊,还能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

一种真穷怕了,一分钱当两分钱用,生怕孩子将来也受穷;

另一种呢,则是深藏不露的智慧,看似“抠门”,实则是在教孩子珍惜与规划。

就像清朝名臣曾国藩,他对子女的要求极为严格,生活上不讲排场,甚至被一些人视为“抠门”。

但他曾说:“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这“抠门”背后,是对子女未来独立生活的深深忧虑与提前准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父亲或许不善言辞,却总能在生活的细微处,用“抠门”的方式,给孩子上一堂又一堂生动的课。

例如,小张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

小时候,小张想要一个新书包,父亲却让他先用旧的,理由是:

“书包还能用,为什么要浪费?”小张心里委屈,觉得父亲太小气。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明白,那些被父亲“抠”下来的钱,都悄悄地变成了他上大学的学费,还有家里偶尔能吃上的一顿肉。

原来,父亲的“抠门”,不是不爱,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教会了他什么是节俭,什么是未雨绸缪。

正如那句老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父亲用自己的行动,为他铺就了一条虽不华丽却坚实的路。

节约也是种能力

我邻居小李,他的故事挺有意思。

小李父亲是个普通工人,收入不高,但对小李的教育投资从不吝啬。

但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却显得格外“抠门”。

例如晚上不开灯看书,而是借着窗外的月光;夏天再热,也不轻易开空调。

小李起初不解,甚至觉得父亲有点“土气”。

直到有一天,小李在大学里,参加了一场关于“资源管理与社会责任”的讲座,讲师提到:

“富有不是拥有多少,而是如何使用。”

小李仿佛被点醒。他开始意识到,父亲的“抠门”,其实是在培养他的一种能力,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最优的配置方案,这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美国社会学家安妮特·拉罗在《不平等的童年》中提到,家庭的经济和社会资本,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

但小李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物质条件有限,通过父母智慧引导,孩子同样能学会如何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