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越来越臭,滴滴越来越香:季度GTV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海桃玩转趣事 2024-12-28 22:50:38

打工人越惨,老板越赚钱。12月23日,滴滴出行微博号就“越来越容易打到臭车了”问题发布回应:进入冬季,司机为保持车内温暖减少开窗,导致车内异味增加,收到大量用户反馈。滴滴对此深感抱歉,未能提供清新舒适的出行环境。为改善体验,滴滴已启动“异味车”治理专项,推出“拉黑异味车”功能,并通过正向激励和培训提高司机服务质量。与臭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滴滴今年第三季度核心平台交易额(GTV)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利润同比突飞猛进。

随着一则又一则关于车内异味的投诉被曝光,滴滴的车主和司机面临舆论的严厉指责。虽然滴滴回应称正在积极调查和解决这一问题,但我们不得不深思,所谓的“臭车”背后,是否只是简单的车主“不卫生”或者“不注意”?它有没有可能是车主在生存线上挣扎无暇顾及、无可奈何的体现?

现在滴滴把问题转化成用户的和车主的矛盾,准备把板子打到车主身上,只不过是让牛马再脱一层皮,又能解决得了什么实际问题?

司机困境:血汗的付出

滴滴的“臭车”问题,并非偶然。在网约车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滴滴司机群体的生存状况往往被忽视。作为“独立承包人”,滴滴司机不仅需要承担车辆的维护、油费、保险等费用,还要为平台支付高额的提成和抽成。在这样的经济压力下,很多司机只能尽可能延长工作时间,节省成本和时间,甚至连车辆的清洁和保养都成了一种奢侈。

对于许多滴滴司机来说,寻找厕所成了一项困难的任务。在长时间接单的过程中,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他们往往只能忍耐,甚至在车内解决生理需求。许多司机不得不使用矿泉水瓶等临时物品来“应急”。

很多滴滴司机不舍得在城市中租房,选择将车作为临时住所。白天,他们奔波于城市的街头,接送乘客;晚上,则在车里休息、睡觉。车成了他们的“家”,是他们工作的场所,也是生活的空间。吃饭、上厕所、休息——这些原本属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基本活动,不得不在狭小的车厢内完成。

从这一角度来看, “臭车”不仅仅是车内卫生的问题,它是“苦大众的血汗味”,是滴滴司机长期辛勤劳动的“副产品”。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这些司机每天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车内的脏乱、异味和疲惫,正是他们为滴滴创造财富时的直接体现。

平台“镰刀”下车主日益艰难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滴滴司机还面临着来自平台的“压榨”——高抽成、低收入、缺乏保障等问题。根据《广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市场运行管理监测信息月报》的数据显示,从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广州报备的网约车数量从9.74万辆增至12.12万辆,注册驾驶员数量从12.91万增至13.85万。

与此同时,滴滴的盈利能力不断增长。2024年第三季度,滴滴的核心平台交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了1009亿元,同比增长13.1%;交易量也达到了41.18亿单,同比增长15.1%。其中,中国出行的日均单量高达3460万单,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三季度,滴滴GTV(总交易额)达到了1009 亿,同比增长 13.1%。其中,国内GTV达到781 亿元,同比增长 7.8%。

与司机密切相关的平台销售额上,滴滴三季度该项收入达到 161 亿元,同比增长 23.7%。照此计算,三季度滴滴的抽成比例也达到20.6%,较前两季度的18.1%和19.7%继续走高。这意味着滴滴从每一单交易中抽取的佣金越来越高,而司机的收入则越来越低。

滴滴作为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公司,采用了“平台化”商业模式,将司机定位为“独立承包人”,即不直接承担社会责任和雇佣责任,所有的风险和成本都由司机自己承担。

平台通过对信息流、支付流和订单分配的控制,进一步加剧了司机的经济压力和工作强度。尽管平台的盈利不断增长,司机却没有享受到传统劳动者应有的福利待遇,如社保、医疗、休息时间等。

“臭车”问题背后,正是滴滴这种“平台经济”模式对劳动者的剥削。滴滴的成功离不开广大司机的辛勤劳动,但平台并没有为司机提供应有的保障和回报。

滴滴对于司机的关注,更多停留在表面。对于车内异味的回应,虽然显示出公司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但却掩盖了司机群体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困境。滴滴对司机的关怀,往往停留在形式和短期的激励措施上,而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司机的劳动条件和保障。

司机并非只是平台上一个可以随时被替换的“工具”,而是承载着整个出行生态的劳动者。平台的成功,不能建立在压榨他们的辛勤付出的基础上。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