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泊因一部《水浒传》而声名远播,它的形成是从五代石晋开运初至北宋,因黄河多次决口,河水汇集梁山周围,与源于梁山东南的张泽泊(后称南旺湖)连成一片,形成了以梁山泊为中心的巨泺,统称为梁山泊。距今1000余年。
在胶东半岛,却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巨浸大泽——豯养泽,只不过被历史堙没。《周礼·夏官·职方氏》《汉书·地理志》《续汉志》等均有记载。
历代均有方志爱好者对豯养泽的位置进行考证,近年更有莱阳、莱西、高密等地的学者不断探讨。
一、豯养泽为一巨薮,地跨胶东数县现在的研究者往往立足于一县,根据现存的地貌,如湖泊、湿地等对豯养泽进行研究。如莱西市的姜山湿地、平度的三泊下、高密的夷安潭等。那么,豯养泽到底应该多大呢?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九州各有一薮,奚养泽是其一。能被称为“九州之一薮”的豯养泽当绝非区区一点水面所能涵盖的。从现代汉语对积水处的称呼来看,小水坑叫洼,大水坑叫池或塘,小而深叫潭,大而深叫渊;广而浅叫淀,广而深叫湖,湖连湖叫泊,泊连泊叫泽。
(一)豯养泽当地跨今天的莱阳、莱西、平度、即墨、胶州、高密、昌邑等地。清末王崧翰绝对是研究豯养泽的发烧友、大家。王崧翰(1833-1916),字子良,号莱山,六十一孺子,石发老人等,平度西关柳行头人。咸丰八年(1858)举人,同治辛未大挑一等,是清末平度著名文士。曾任定兴、威县、乐亭知县,十分热爱胶东家乡,作《胶东赋》万余言,士林传抄殆遍。
据王崧翰考证,豯养泽的位置:
莱阳之西,即墨之西北,胶州之北,高密之东北,昌邑之东、之东南,广袤五、六百里,地势皆下,每遇秋潦,皆巨浸也。合二州(平度州、胶州)四县(莱阳、即墨、高密、昌邑)之地之下者,皆职方所谓“豯养泽”也。
王崧翰的考证正契合了胶东的地形、地貌特征,胶莱河流域处于胶莱平原的凹陷地带,东西分别为胶东丘陵、鲁中山地。二州四县的合围区域,宛然凹凸不平的锅底,四周水流汇入,从而形成数百平方公里的巨浸大泽。
二、历经数千年演变,豯养泽仍残存着零星的原始地貌特征现在的地貌无疑能反映曾经的古地理。如现莱西的姜山湿地;现平度的河里套一带,曾为莱阳飞地;平度东南乡的一带水泊;平度西南乡原曾是昌邑飞地的“三泊下”;高密曾经的夷安潭等。
豯养泽的消失,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农耕时代,人口的承载需要足够的土地来保障和支撑,历代地方政府都将疏浚河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水面逐渐消退露出的土地成为新移民栖息的家园,这从豯养泽范围内的村庄名称、建村时间可以看出端倪。先露出水面部分,先民移居时间较早,村名往往冠以“埠”“梁”“崮”“岭”“丘”等;后露出水面土地,建村时间较晚,有的甚至是在清朝中晚期,村名许多冠有“泊”“湾”等。
三、曾经的豯养泽是个什么样貌(一)豯养泽存在时整个平度的地形概貌群山作枕,大河东腋而绕趾,豯养泽在腹而为脐,惟三户山屹立于西南,四无邻,形如蝌蚪昂头西北望,而“三尾”浴于河,此一州之形胜也。
王崧翰《胶东赋》中的豯养泽:
山谷泉溪,分之则万派,合之则双流。顺势而下泻,滚滚、演演、溶溶、漾漾,汇为巨浸于泽焉。积雨止,烟消,水天一碧。菅茅蒲荻,莞苇蒯萩,榆槐桐梓,槲漆楋楸,交枝接叶,高下毗连,青与天浮。
豯养泽还是一个物产极为丰富多样的地方:
直也而乔,曲也而樛,大匠取其异材,细者积之为薪槱(yǒu木柴)。慈姑薯蓣(shǔ yù),菱芡莲藕,或生或茹,或干而收,采而复生,皆非人力种植之所谋。
有鲫有鲋,有鲤有鲰,既肥既鲜,盈洫盈沟。不珍异者,鲇鳝泥鳅。露田赤虾,霜下紫蟹,不烦买于市,取之于瓯窭(ōu jù狭小的高地)。方春而蠢,及秋而揪。其兼并也广,其滋生也稠。以养人之欲,以给人之求,任人之所取,如采一毛于万牛。
白鹭翠雀,卢兹青鹳,鹑鸽巧妇,九扈五鸠,锦簇簇,云油油,飞集饮啄,各有匹俦。不待并医无闾之玗琪,已足以小具区、吞云梦,极居人过客之观游矣。
连村比舍,居附泽眉。畜聚豢养,维物之宜。以乳以孳,莫繁于豯。豚生三月,其腹豯豯。牡豭(jiā)牝䝏,一特二师,三肩五豝,墨光异姿。不疾瘯瘰,既硕且肥。足以四而走,翼以两而飞,杂以鹅鹜鸡凫牛马骡驴,放牧于其中,朝出夕还,不劳驱逐,自识门闾。
探讨我们生活的这片家园曾经的样貌,是为了唤起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家乡的日新月异变化的自豪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