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盛
转眼已到2020年的岁尾,诸事夹杂,正忙得不可开交。同事陈爱东郑重其事地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把金宏明先生的散文集《流淌在血液里的感动》读一遍,写个读后感。陈主任是《老年周刊》的当家人,她对《老年周刊》的作者如同亲人,她认定的事情,自有我推不掉的理由。
一
金宏明先生是《扬州晚报》《扬州时报》的老作者,是新闻报道的资深通讯员、特约记者,曾协助韩秋、栾佳丽、赵雅琼、姜传刚诸位记者报道过很多社会新闻。20年来,金宏明在《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刊发稿件上百篇,近两三年则在散文写作上用力甚勤,收获颇丰。散文集《流淌在血液里的感动》就是他辛勤笔耕的成果,收录这些年陆续在《中国社会报》、《知音》、《老年日报》、《殡葬文化研究》、《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苏经济报》、《扬州晚报》等国家、省、市级媒体上刊发的50余篇作品。
因为在媒体工作的缘故,我结识多位特约记者,他们的人生经历都很丰富。从年过八旬的陈金龙到拍摄图片不停步的刘惠宇,每个人的故事写一本书都绰绰有余。金宏明也不例外,早年因生了一场重病差点送命,只好辍学,无缘大学校园。后来当过学徒,摆过地摊,伴随清晨第一缕阳光走街串巷叫卖蔬菜。可生活的磨难并未消减他的写作兴趣。他从小喜欢古典文学,闲暇读书看报,很享受集农民、工人、写作爱好者于一身的“杂家”快乐。三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写作,动力源于兴趣,也得益于编辑的鼓励。他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地提到:“《扬州晚报》副刊编辑部主任陈爱东老师的错爱,给予我写作道路上全力提携。”其实,副刊编辑就是度人之人,为他人做嫁衣,为他人喝彩,为他人鼓掌。 这也是陈爱东主任10余年如一日为夕阳红群体默默服务的真实写照:“从来勤苦修乐行,甘为他人做嫁衣。”
二
散文集《流淌在血液里的感动》包括三部分,第一辑:亲情,第二辑:思亲,第三辑:好人。综合来看,都是写的作者最熟悉的人,记忆最深刻的事,不得不说的话,难以忘却的情。因为生活是一座开掘不尽的写作富矿,只有走向生活,才能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金宏明先生就是一位生活富矿的开掘者。
人间情感万千,最深刻动人者莫过于亲情。我们都读过许多亲情散文,被它们打动,但很少认真写过自己的亲人。在金宏明的笔下,写得最多的,用情最深的,也是最打动我的,就是亲情散文。他笔下出现最多的是老母亲,小女儿,她们的一举一动在作者心中分量很重,因此写的篇数较多,用墨也最浓。随手摘录两段,抄录于此。
“大娘,又来你儿子家住住了。瞧,您老多幸福啊!乡下蹲蹲,城上奔奔”。每当遇到别人羡慕的表情时,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愿望》)
节俭一生的母亲,总是将每次给她买回来的新鲜乳饮品,隔个把星期甚至十来天,才拿出一小盒牛奶,戳上细小饮管,慢慢地吸上两小口后便放置桌上,继续她未做完的家务事。(《今后常回家看妈 》)
电话里,妻子被老母亲,像亲生妈妈一样的疼爱,感动得有些语无伦次说不出话来。(《风雪中的母爱》)
开学将近,女儿也将步入大学读书。近日,帮她整理书籍时,发现其中一教科书扉页夹有一张面值50元的假钞。哦!想起来了,这是女儿两年前,在高中学生服务部买东西时,遭遇人生第一次假钞。(《女儿的宽容》)
情感是散文的血脉,生命追求真挚的情,感情从肺腑出是亲情散文最鲜明的特征。与金宏明相比,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或者没有意识到,常常疏忽了我们的最爱,或者是说不出口、写不成文。而金宏明从对家庭生活和亲人身边小事的记录中,透出这些琐事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三
第二辑的思亲文章同样感人肺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生离死别中,蕴含人类永恒朴素而深沉的情感。作者对父亲、母亲的思念绵绵不绝,对亲人的追思绵密哀婉。《追忆母亲的一生》《心痛爸爸的离去》《13年前,迷路弟弟饿死在路边》《大姨娘赛如亲娘》《想起二姨娘》是在历年《扬州晚报》举办的“清明思亲”征文中写就的,用精神的丝缕牵着已逝的时光,写得情意绵绵,回肠荡气。就是写家门口的栀子花,也是哀婉感人。
栀子花树,如今掐指算来都不离有40年了,记得父亲病重不治离开的时候,母亲扯下一整段大红的布匹,将栀子花整个蓬散的枝头笼罩起来。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让亲人离开时,悲伤的氛围影响到栀子花心情。不然,要不了多久栀子花就会随着压抑、悲情的氛围枝枯叶萎,甚至含悲而去。(《门前的栀子花》)
对亲人的爱是亲情散文的源泉,这些散文虽然写的是个人生活圈子里的身边琐事。但作者非常注重细节捕捉,善于场景描绘,运用朴实的描绘创造出一个充满真挚情感的世界。来看看这些细节,没有亲身经历是写不出来的,而经过记忆的过滤,留存下来的格外铭心刻骨。
若是连续碰上雨雪恶劣天气,我们家的日子,是浸泡在泪水里的。家中的洗脸盆、木质的澡盆,装水的大缸,凡是能兜得住雨水的都无一遗漏派上用场。屋外倾盆大雨,屋内细雨连绵,是这水帘洞天的漏屋毫不夸张的实际情景。一家大小四口围抱在不断发出“吱吱”破音的一张大木床上,呆若木鸡似的傻傻发愣,无法入眠。这挠人心扉的处境,每一分钟都是无法言语的艰难煎熬。看到我和弟弟时常因此没睡觉而泛红的眼睛,父母的心如刀割一般隐隐作痛。父亲常用拳头狠命地捶打自己的胸口:“怪自己能力有限,仅依着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日挣二毛五,那要熬到猴年马月,才是个尽头?”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基本生活保障,是我们这样的困难家庭,唯一祈盼有朝一日实现的奢侈愿望!(《愿望》)
在女儿开学前,特地晚上步行6里路,摸黑从老家赶至镇上给孙女儿送来500元钱。她说,孩子能考上大学心里好开心,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有股使不完的劲。(《种田老妈有点“抠门”》)
在等待快件的那几天里,几乎每隔个把小时,就要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来看一看,有无未接来电。生怕女儿寄回来的这份心意,由于我的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女儿的心意》)
大表哥从小乖巧懂事,每天清晨上学时,总不忘往书包里塞一根小麻绳,便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将捡拾的枯树枝捆扎起来,背回家帮着妈妈生火做饭。每当看到8岁的儿子,坐在锅堂前添火做饭时,大姨娘心中的孤寂便会随之淡去。(《儿子细心呵护母亲》)
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带着乡间的朴实,不事雕饰,充满生活气息。
“你看你像个什么样子?满嘴黄牙臭口的,还没到人面前,一股大烟风味”妈妈见我抽烟,气不打一处来,经常指着鼻子就是一顿训斥。(《戒烟》)
“这说哪儿的话哎,乡里乡亲的跟我还客气什么。再说了,谁家还没有个暂时的困难?邻居见着了,顺便搭把手也是应该的嘛!”宋婶一番质朴的语言,听得我和妻子心里暖暖的。(《好邻居助产》)
四
在散文集《流淌在血液里的感动》,还有一部分是写作者的乡邻,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与前两部分相比,更像是社会新闻的故事化,彰显出金宏明特约记者的本色。《三代儿媳尽孝情》讲述93岁张兆珍老爷子的家事,张家儿媳一代代接力棒式的尽孝故事,感动天地。而《马红的美》记述镇上开美发廊的马红为敬老院老人义务理发的佳话。
《闪光的爱》透过沁园小区里一对父女散步的身影,定格女儿雷娟每天雷打不动,按时推着轮椅上近乎植物人的父亲在小区里散步两三趟。《滋润的母爱下》讲述的是老母亲对傻儿子的不抛弃不放弃。68岁的赵龙珍每天推着轮椅上的傻儿子出现在小区附近街道上。《“我就是你的眼睛”》说的是一对相濡以沫的兄弟,82岁的张老大搀扶着75岁的胡老二,每天清晨散步在屋后的石子路上。老大与老二的家相隔不足百米远,饭后只要闲下来老大总会步行到双目失明的老二家,这老哥俩便会面对面坐在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家常。还有《身残心不残,活出精彩人生》里的文学爱好者徐先生,虽身患残疾,但通过后来自身不懈努力,在镇政府某机关谋得一职,成为一名靠文字吃饭的文化人。
此外,诸如《 街头“呆小兵”》《“张算盘”扫大街》《养猫的小妹》《幸福的百岁老人》《一份晚报的感动》等,都是写的身边人身边事,但平凡中有坚守,平凡中有大爱,平凡中有人生的真谛。
细细翻阅,感慨良多。感谢金宏明先生的勤奋耕耘,伴随这些写作成果,让我对亲情、友情的深沉而复杂有了更深入的体悟,并就此认定:将我们的最爱留诸笔下,总还是一件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