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七十年代后,毛主席的健康每况愈下,然而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国家和人民。1975年,他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但他仍然接连会见重要外宾——韩国领导人金日成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他以幽默机智的谈话,为中国的外交打开了一条新路。翌年,病情更加恶化的他又坚持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那次会谈中,毛主席已经显得十分虚弱,说话困难,甚至连倒水都变得吃力。然而,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他依旧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谋划未来。
1976年,毛主席的健康急剧恶化。同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爆发,这一巨大的灾难让毛主席既忧虑又无力。彼时他已被病痛折磨得只能卧床,但仍不忘叮嘱工作人员要妥善处理灾后救援工作。“百姓的苦难比我的病痛更重要。”这是他对陪护人员说的一句话。然而,灾难的打击和身体的衰弱让他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昏迷成了常态。
9月8日,毛主席短暂清醒过一次,但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脸色惨白。医护人员立刻展开抢救,却也明白,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9月9日凌晨,经过4个小时的全力抢救,毛主席最终撒手人寰。这一消息随即传递到华国锋和其他中央领导手中,所有人心情沉重却不得不迅速行动。
毛主席逝世的消息震撼全国,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央政治局迅速组成以华国锋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在一次紧急会议上,华国锋开门见山地提出:“当前有三件事必须马上解决:毛主席的身后事、遗体的处理,以及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前来。”这三项问题关系重大,但意见并不统一,尤其是关于遗体的保存。经过激烈讨论,会议达成一致,将遗体保护作为首要任务。
会后,华国锋安排科学家徐静负责遗体保护工作。徐静接到任务后难以置信,但她明白使命重大,立即开始制定方案。为了确保任务完成,徐静与华国锋及治丧委员会多次确认细节。最终,在团队协作下,毛主席的遗体得以妥善保存,成为历史的见证。
9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毛主席的悼念仪式。七天吊唁期间,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前来送别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伟人。吊唁结束后,遗体保存成为新的重要任务。毛主席的遗体被小心翼翼地从水晶棺中移出,装进密封氮气帐篷,由专业团队进行拍照记录后,转移至特殊保护室。
转移过程被安排得滴水不漏。负责安保的警卫组全程紧张戒备,毛主席和华国锋分别乘坐两个车队以防意外。车队反复绕行确认安全后,最终将遗体送至代号为“769”的保护室。华国锋亲自护送至室内后才放心离开。为了更长久地保存毛主席的遗体,中共中央成立了专门的“九办”,确保一切妥善无误。
9月18日,毛主席追悼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那一天,北京街头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数百万群众手捧花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伟人的深切怀念。据统计,当天因过度悲伤导致需要救治的人数达到两万余人。毛主席的离世不仅是时代的落幕,更在人民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