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新质生产力|宇树科技:技术融合,推动人形机器人高速发展

融资中国 2024-10-22 10:02:52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

“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宇树科技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性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近年,人工智能概念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深度学习、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正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物理载体,其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模仿人类的外形,更能够执行复杂动作,完成人类的日常任务,甚至在某些特定领域超越人类。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智能性和自主性不断提高,其在服务、医疗、教育、家庭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

也因此,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最容易适应现实世界的机器人,其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久而久之下,人形机器人逐渐成为创投领域的热门赛道。而作为业内头部独角兽,宇树科技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关注。

2010年左右,那时的机器人赛道还鲜少有人问津,而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已经开始了动手制作和科研立项。从最初的X dog开始,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系列宇树的优秀产品问世。

目前,宇树科技是全球首家公开零售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并最早实现行业落地的公司,其中四足机器人的销量占全球的60%以上,业务范围覆盖全球5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也正是基于四足机器人上的技术积累,2023年8月时宇树旗下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H1顺利面世。同年12月,H1完成了2.0版本迭代。H1高约1.8米,体重47公斤。它可以原地后空翻和快速行走,移动速度3.3米/秒,潜在运动性能超过5米/秒,具备全球近似规格最高动力性能。今年年初,美国拉斯维加斯“科技春晚”CES上,宇树H1是唯一能现场自动运行的人形机器人;同时在3月,H1还与英伟达CEO黄仁勋,共同出现在GTC大会开幕式上,成为其中唯一的国产机器人。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跨领域的技术融合,未来的宇树科技将进一步提升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性能,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以下内容为本刊对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专访,由融中财经整理。

融中财经:在人形机器人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想了解一下宇树的四足机器人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占比,并探讨这一趋势对四足机器人市场的影响,以及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对于四足机器人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同时,我们也非常关心宇树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战略规划?

王兴兴:宇树四足机器人的如消费端、科研教育端还有行业端都有做,四足机器人销量占据约60-70%的市场份额,业务范围覆盖全球5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大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也是全球领先的。

针对我们四足机器人业务可能因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而受到影响的担忧,我想强调的是,宇树拥有一个高效的团队,他们在四足和人形机器人项目之间实现了人才和技术的共享。我们的硬件、电控系统、软件、OTA升级平台、后台支持以及AI算法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共享性。这种跨项目的资源共享策略,不仅提升了研发效率,还促进了技术的协同进步。

例如,我们在人形机器人上实施的远程升级功能,就是基于四足机器人现有技术的成功应用。这种技术共享不仅增强了我们产品的竞争力,也使得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分配资源,从而在两个领域都取得显著的成果。

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宇树科技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性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融中财经:在人形机器人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想深入了解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同时,鉴于市场热度的持续上升,特别是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们期待您能分享对于目前人形机器人应用领域中,哪些方面有可能实现突破性进展?

王兴兴:当下所有机器人最大的瓶颈,包括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或者别的一些清洁机器人等,最大的瓶颈还是基层AI的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达到一个像初代GPT或者初代通用AI的能力,这个是目前整个行业最大的问题。

目前机器人本身比如双臂机器人或者一个工业机器人,如果加了AI以后,它产生的人效比人低,比如速度比较慢,精度比较差,能干的活比较少,它其实很难替代工业上面人的价值,这样的话整个的商业闭环没办法跑通。

如果机器人AI的能力能突破一个临界点,基本上工厂里基本上一些工序能跑起来了,而且它的效率是比较高的,而且机器人价格也比较便宜,同时真正能比人的效率更高,可以商业闭环、大规模推广起来的时候,我觉得是最有价值的。

当然,目前可能硬件还是有些问题,比如硬件的机械臂的负载能力不够,精度不太够,成本有点高,但实际上这只是说是工程上的问题。

所以最大的问题还是整个机器人AI还是没有突破一个临界点,就有点像ChatGPT出来前一两年,目前在具身智能或者机器人AI这个领域,当下可能大家还觉得机器人有点笨拙,只能干一些固定的活,但实际上我个人还是比较乐观,可能还是要在3年或4年左右的时候,不会超过5年,真正的在比如工业或服务业能真正有终端产品的出现。

融中财经: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机器人在未来能更加高效地辅助人类工作。那么对未来机器人真的能帮助人干活,这个事儿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期待?包括您刚刚也提到说目前是AI还不到这个临界点,您觉得让机器人真的能干活或者更像人,他需要从比如说是软件AI大脑还是说在机械力度等去发力?

王兴兴:确实干活这个也是分好几个阶段的,我觉得目前的AI,比如一些模仿学习做一些措施,如果是固定工位的,比如说像前段时间特斯拉展示过,把一个电池从什么时候拿到这里,这个技术目前全球其实很多公司都能基本都能做,而且成功率基本上可以接近100%的成功率,这个是可以做的,但是它是针对固定的一个工位的工序的特殊的大量的数据训练,这是完全能行。

但如果稍微换件事情,他就要有新的数据去做新的训练。这样的事情目前已经能做了,而且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商业化,然后更进一步的话还是希望他能在工厂里面做更复杂的事情。比如说把一些零部件更好的装在一起,或者把一些零部件给拆了,或者做一些农业上的事情,他能做的事情更复杂,而不是非常简单的抓取动作,我觉得是可能明后年是基本可以做了。

然后更往前一步的话,希望真的是非常通用,比如说我随便拿一个机器人,我只要给他看一张照片,他就可以把这个产品给装起来;或者把一个机器人带到你家里,他也不知道你家原本什么样子,他就知道把房间给整理好,把你的洗衣做饭给做好。

最主要的还是AI软件去发力。刚才说目前最大的卡点还是AI软件,这个卡点没有突破。

所以说未来人形还是做更相对复杂一点,就传统自动化做不到的事情,更有价值点。

融中财经:当前,包括大厂、巨头等都在加速进军机器人领域,如何看待现在智能机器人的行业的竞争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您觉得中小公司的机会在哪?对贵公司而言,在商业化这一块的进展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王兴兴:我们的公司自成立至今已有8年时间。在早期,对于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我们可能还没有那么清晰的认识。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尤其是与国内外多家大公司接触后,我逐渐意识到,对于中小公司来说,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性、预见未来并保持灵活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预测到未来1到5年的技术发展、产品形态和市场格局,并提前做好准备,那么公司至少能够稳定发展。虽然不能保证成为行业第一,但至少能够在早期阶段取得一席之地。

相比之下,大公司由于内部流程复杂,资源和沟通可能不够顺畅,有时候甚至在招聘方面也不如中小公司灵活,这限制了他们的快速发展。

对于商业化,我们公司一直非常重视,并不断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自2016年成立以来,我们在2017年开始接受四足机器人的预订订单,并在2018年开始正式发货,这表明我们一直将商业化放在重要位置。无论是四足机器人还是人形机器人,我们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的。

目前,我们的商业化策略相对多样化,服务的客户群体也很广泛,包括个人爱好者、科研教育机构、AI公司、科技公司以及工厂等。我们的目标是为各种需求提供机器人本体,无论是用于个人娱乐、工业应用还是学术研究,我们都非常欢迎。

虽然我们在商业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得更好。

融中财经:今年国内很多外人形机器人宣布了进厂打工,虽然大多其实不具备一个实际操作,他其实已经进入到工厂内去训练他的能力。目前您怎么看这个现象?然后宇树人形机器人的落地现状和未来规划是怎样的?

王兴兴:确实,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最早,像埃隆·马斯克就提出了在汽车工厂中使用机器人的想法。目前,汽车工厂对机器人技术非常感兴趣。例如,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与一些汽车工厂合作,在他们的现场部署了人形机器人进行搬运工作,国内其他人形机器人公司也在与汽车工厂展开合作。

尽管如此,目前这些应用大多还处于试点阶段。大家都认为这个方向有潜力,因此共同推动这些项目落地实施。

我认为,我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商业闭环阶段,也就是说,机器人带来的商业价值尚未超过人工成本。目前,我们公司主要销售机器人本体,我们并不局限于工业领域,也非常欢迎科研教育机构、AI公司或个人购买我们的机器人。

在工业领域,我们也在积极推进。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够在工厂中协助进行简单的生产装配或搬运工作。刚才提到的与汽车工厂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我们也在推进与其他项目的合作,但速度和效率可能不会那么快。我们公司对这个行业持有耐心,并没有设定今年或明年在工厂部署多少台机器人的目标。我们更倾向于观察市场反应,当技术和产品被市场广泛接受,商业推广的势头良好时,我们再进行大规模推广。

融中财经:具身智能是过去一年中和大语言模型一样受到了市场的高度的关注,请问您判断通用机器人领域什么时候会出现一个iPhone时刻?另外AI大模型为机器人领域带来了哪些明显的能力的提升,目前还存在哪些挑战?

王兴兴:我觉得iPhone时刻其实大家也是非常关注的点,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但是离iPhone时刻我觉得其实还有距离,因为iPhone的出现它并不是说有一个特别的技术的突破,它实际上更多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的突破,比如说原本已经有触摸屏了,有很好的CPU,或者还有一些图形界面已经有了,然后乔布斯把很好的终极产品的构想给提出来了,然后把这些技术都整合在一起。

在具身智能和机器人AI领域,我保持乐观态度。目前,人们可能觉得机器人还比较笨拙,只能做一些固定的工作。但我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至少会有一家公司或实验室能够开发出通用型的机器人AI模型。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迎来了机器人领域的"iPhone时刻"。我们期待的是一个标志,比如在工业或服务业中,终端产品真正出现并引发行业出货量激增的时刻。我认为这可能还需要3到5年的时间,但我相信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AI领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像ChatGPT的出现一样,技术进步往往是阶梯性的。在某个时期,技术可能处于一个平台期,然后突然有一个突破,再次进入平台期,然后再次突破。在ChatGPT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大型语言模型并不智能,但ChatGPT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在机器人AI领域,这种情况也非常重要。

以我们公司开发的机器人为例,比如在跑步运动方面,有时候一个同事可能花了很长时间调整,但效果不佳。但突然有一天,一个新的模型被训练出来并应用后,效果出奇地好。在AI领域,这种从无到有的突破是非常常见的。因此,我对机器人AI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融中财经:目前机器人技术的卡点在哪里,宇树是如何应对的,或者是计划如何应对这些难题?另外围绕创业初心公司品牌发展策略和未来规划,您认为宇树和其他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王兴兴:在AI机器人领域,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机器人通用的AI模型。全球范围内大家都做得不够好,没有真正能把它做突破一个临界点,这是最大的卡点,尽管全球都在努力,但仍未实现质的飞跃。除了AI,硬件也是一大难题,包括成本、性能、防护等级、负载能力和操作精度等方面,其实要做的事情还比较多,当然我觉得最大卡点还是整个全球目前机器人AI还做得不够极致之类的事情。

对于这些挑战,AI的发展并非仅靠资金和人力就能解决。在这种前沿领域,往往需要一些运气或者天才的灵感来推动进展。例如,OpenAI开发的GPT模型,虽然取得了突破,但其中的一些技术可能来自谷歌等其他公司。这表明,无论是哪家公司或实验室,都有可能取得突破,只是大公司的机会更大一些。我们公司倡导全球共创,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并根据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

谈到创业初心和公司品牌,我从小就对科技充满热情。虽然我们现在专注于机器人,但我个人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领域也有浓厚兴趣。我们公司名为宇树,寓意是通过科技推动人类进步,就像点亮科技树一样。我们的英文名Unitree,易于记忆,也便于品牌推广。

所以本身创业的初心还是希望用科技来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因为我一直觉得在过去要真正的解放人类,让每个人都可以吃喝玩乐,每个人都很快乐,每个人都有大的房子住,每个人想去哪里玩去哪玩,最大的点就是科技的进步,比如说整个生产力都是用机器人来生产,每个人都很自由,这个事情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个点,希望能推动社会进步。

就公司品牌而言,因为我们公司目前主要是做高性能机器人,所以说本身品牌和规划我们还是希望做全球最领先最好的能给大家产生价值的机器人,无论是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或者别的一些机器人形态,我们都愿意去做,所以我们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是不坚持说人形机器人一定要腿,我们从来都不坚持,因为如果有些工厂要用,可以用两个手臂就行了,甚至单个手臂也完全ok,这其实是非常自由的一件事情。

另外,我觉得我们跟别的一些机器人公司不太一样的点,目前时间还是比他们长很多,所以可能我们整体的无论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成熟度还是会更好一些的。

融中财经:未来宇树下一代产品,无论是四足还是人形,请问硬件研发的迭代方向是怎样的?

王兴兴:在硬件领域,我们追求的迭代方向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希望成本更加合理和可控,这样可以让更多人负担得起。其次,我们致力于简化生产流程,使其更加高效。同时,外观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就像购车一样,产品的外观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此外,产品的可靠性和耐用性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希望确保每一台机器都具有长久的使用寿命。这些原则适用于所有硬件产品,无论是汽车还是家用电器,硬件的迭代思路都是相似的。

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会细致考虑是否需要添加新功能,工业设计和审美水平是否达到了预期。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

0 阅读: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