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访问美国,第一次看到高楼大厦,说了一句令中国人心酸的话

文史菇小瑜 2024-06-28 16:28:53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896年5月28日,大清首相李鸿章来到美国纽约。

此行是为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并顺道访问欧美各国,希望能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国情风貌,总结其强盛的原因。

当这位饱经沧桑的大清重臣在美国纽约第一次见到高达二十余层的摩天大楼时,他泪染衣襟,感慨万千地说了一句令无数中国人为之心酸的话。

鸦片战争

19世纪初,中国仍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当时的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但英国等西方列强在完成工业革命后,急需开拓新的海外市场。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中国。

起初,英国商人通过广州等口岸进行贸易,但清政府规定洋商只能在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且要遵守种种苛刻的条件。

不满于此,英国人开始大量走私鸦片至中国,以换取白银。鸦片的泛滥,不仅造成白银大量外流,更让无数中国人深受其害,成为"东亚病夫"。

1839年,道光皇帝下令查禁鸦片。钦差大臣林则徐率军在虎门销烟,并致书英国女王,要求禁止鸦片贸易。英国政府却借此为由,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抵广东,炮轰沿海城市。清军节节败退,广州、宁波、定海等地相继失陷。

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元,并给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此后,美、法、俄等国纷纷效仿,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进一步扩张在华特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却也揭开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帷幕。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仍然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清政府显得力不从心。腐败的统治集团陷入了各种政治斗争的旋涡,对外却只能委曲求全,一次次割地赔款。

鸦片战争的失败,将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的深渊。痛定思痛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之道。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通过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现"自强"的目标。

在曾国藩的主持下,安庆内军械所建立,生产新式武器装备。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制造轮船、机器、枪炮等,并聘请外国专家传授技术。左宗棠在福州创办船政学堂,培养海军人才。福州马尾船坞也开工兴建,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

洋务派还积极兴办近代工业,以期增强国力。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等企业相继成立。电报、铁路等现代化设施开始出现。上海、天津等地的租界,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西学东渐,新式教育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也应运而生。

然而,洋务运动并未从根本上撼动腐朽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大臣受到顽固派的排挤和压制,新建工厂屡遭摧毁。朝廷对洋务运动的态度也反复无常,时而支持,时而打压。慈禧太后挥霍无度,大肆修建颐和园,更让国库空虚。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洋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更致命的是,洋务派对西方的认识流于表面,对其制度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他们引进西方的只是"器"而非"道",没有触及政治、经济、思想等深层次问题。洋务运动只求"富国强兵",而不谋求社会制度的变革。

甲午战争惨败

洋务运动虽然为中国引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并未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将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这场战争,也彻底粉碎了朝野上下对北洋海军的美好期许。

战争伊始,朝廷异常乐观。大臣奏折中多称"制敌甚易","势如破竹"。兵部尚书王文韶狂妄自大,斥日本为"岛夷","何足道哉"。北洋海军也被吹捧为"东亚第一",舰队吨位远胜日本,必能海战告捷。李鸿章受命出山,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全权筹划战事。

然而,这支海军实为外强中干,内部积弊深重。军官多为依靠关系入仕,缺乏实战经验。水兵大多是厌战怕死的新兵,战斗力低下。舰船虽然先进,但官兵不熟悉性能,发挥不出威力。军饷被贪污截留,士气更是一落千丈。与之相比,日本海军作战意志坚定,纪律严明,技术娴熟,后勤充足,大大压过北洋水师。

9月17日,黄海海战打响。北洋海军迎击来犯日舰,双方在鸭绿江口附近展开激战。然而,北洋军舰迟迟未能排出战斗队形,混乱之中相互撞船,指挥失灵。日本则采取吃敌人一个闷棍就跑的游击战术,北洋舰队难以形成合力。"定远"舰被重创,旗舰"镇远"也被击中,伤亡惨重。

李鸿章见黄海告急,调集威海和旅顺两支舰队增援。日军却抢先在朝鲜仁川登陆,切断了两地联系。10月,日军攻陷鸭绿江西岸的清军据点,北洋海军失去了前进基地,被迫退守威海卫。日舰乘胜追击,北洋海军节节败退。主力舰"致远"、"靖远"相继被击沉,北洋海军覆灭已成定局。

11月21日,日军从三面进攻旅顺口。北洋陆军仓皇应战,很快丢失全部炮台。军港司令刘步蟾不战而逃,主力舰艇纷纷开往威海卫避难。12月,日军又从陆路进逼威海卫。北洋舰队被围困港内,水兵开始逃亡,有的竟自焚军舰以绝后患。丁汝昌困守卫城,粮尽援绝,最终饮弹自尽。至此,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支洋务运动的明星部队终成昙花一现。

甲午战争的惨败,沉重打击了洋务派。他们投入巨资、殚精竭虑培植的北洋军,经不起战火的考验,转眼灰飞烟灭。这种结果证明,洋务运动走入了死胡同。李鸿章也黯然神伤,他在《马关条约》的谈判桌上痛哭失声,备受国人指责。

战争的失利暴露了大清王朝的脆弱,满清统治的根基开始动摇。《马关条约》不仅割让领土、赔偿银两,还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清朝宗主国的地位名存实亡。台湾民众拒不接受割让,纷纷起义反抗,台湾民主国甚至一度成立。义和团运动此起彼伏,排外情绪高涨,令朝廷焦头烂额。而西太后仍醉心权力斗争,荒废朝政,国库空虚。

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告终,将晚清外强中干的虚假繁荣撕得粉碎。它沉痛昭示天下:洋务运动虽然引进西学,却根本无力挽救大清王朝的颓势。曾被寄予厚望的北洋军旋即覆灭,宛如昙花一现。这场惨败不仅重创了国人信心,更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

然而,洋务运动并非毫无意义。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创造了条件。西方文明的输入,也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埋下了变革的种子。更重要的是,洋务运动的失败给国人以深刻的警示:要救中国,就必须废除封建专制,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

李鸿章西洋考察归来

甲午战争的惨败,将大清王朝推向穷途末路。洋务运动宣告破产,变法图强已是迫在眉睫。此时,具有改革意识的李鸿章再次被委以重任,奉命出访欧美列强,为挽救危局而四处奔走。

1896年,李鸿章以出席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为名,开启了西洋之行。除了俄国,他还将访问德、法、英、美等国。在列强环伺之下,清廷希望通过李鸿章的访问,缓解外交压力,争取喘息之机。同时,也想借此机会近距离观察西方列强,学习他们的长技。

李鸿章首先抵达俄国,参加了加冕仪式。在与沙皇会谈中,李鸿章力陈中俄友好的重要性,希望俄方能支持清政府,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尼古拉二世表示理解,但也提出了新的利益要求,令李鸿章难以招架。

离开俄国后,李鸿章又先后访问了德、法、英等国。他参观了这些国家的工厂、军港、学校,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的工业化成就。蒸汽机、电报、铁路等新鲜事物,无不令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瞠目结舌。李鸿章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強盛不仅在于坚船利炮,更在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

5月,李鸿章抵达访问行程的最后一站——美国。刚刚下船,他便被纽约林立的摩天大楼所震撼。数十层高的建筑比肩接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李鸿章见所未见的奇景,也是他此行最难忘的印象。在曼哈顿下城观光时,李鸿章禁不住喟然长叹:"始料不及也!"

彼时的美国正处于快速崛起期,经济繁荣,科技日新月异。参观期间,李鸿章详细了解了美国的政治制度、工商业发展和教育理念。他坦言,中美两国的差距不仅仅在于军事和经济,更在于国民的素质。振兴中华,除了器物之学,更需要思想之革新。离美前夕,李鸿章拜会了总统克利夫兰,就中美关系的改善交换了意见。

返国途中,李鸿章终于意识到,洋务运动走入了死胡同。单纯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并不能真正富国强兵。晚清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体制的僵化和观念的落后。他向朝廷上奏,痛陈时弊,力主改革,但收效甚微。紫禁城内,顽固守旧之风依旧,政治斗争愈演愈烈,改革呼声却遭到无情打压。

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于北京。临终之际,他以家人拱手,泣诉衷肠:"吾死不恨,但恨洋人未教我治天下之术也!"这位晚清重臣走过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却未能挽救大清王朝的覆亡。

参考资料:

[1]张家康.漫话李鸿章的毁誉是非[J].春秋,2022(06):36-41.

[2]袁武.《李鸿章》[J].艺术品鉴,2022(19):17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