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是什么让我们守住几千年?

斯威国学 2024-03-19 03:16:05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弱的力量可以推动天下最刚强的力量。 无有入无间。虚可以进入所有的空间,哪怕是没有缝隙也能进得去。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所以我才知道,无为是有好处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言的教化,无为的好处,天下人却很难认识到。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古罗马著名的恺撒大帝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次打了胜仗之后传来以下名言:我来,我见,我征服。然而,仅仅几年之后,恺撒就在执政期间被刺杀了。 打江山的时候,人是有为的,是刚强的。但是,打下江山之后,如果不懂得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继续刚强下去,就会出现极大的后果。恺撒打赢了多场胜仗,理所当然地当了独裁官,就开始强行推行剧烈的改革,这就动了最有权势人的蛋糕,惹了众怒,结果被贵族们刺死。 其实,中国和西方一样,永远都面临一连串的问题,怎么打江山,我要用哪些人,打下江山,蛋糕做大了,要不要分,怎么分,人怎么管理,怎么长久。 想当初刘邦打败秦军进入咸阳,天下还没完全打下来呢,就被都城内的繁华所吸引,精美的宫殿,华丽的物品,美艳的佳人,无一不让刘邦迷恋。于是,刘邦沉溺其中,住在咸阳皇宫之中,尽情地享受锦衣玉食,后宫之乐。张良知道刘邦的状态,但是没有去管他。等张良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才和刘邦碰头,向刘邦报告了自己这两日所做的事情。并对刘邦说,近日听城内传有歌谣,大意是,秦王暴虐,百姓苦不堪言,秦王贪图享乐,百姓苦不堪言。汉王到来天不变,只是秦王变汉王。刘邦听了,惊出一身冷汗,马上下令将咸阳宫封闭,自己带兵退居霸上。并招来关中百姓的各族长,和他们约法三章:盗窃者入刑,伤人者入罪,杀人者抵命。这样,刘邦很快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支持,并在楚汉争霸中打败项羽,建立了汉室天下。 比较刘邦和恺撒,你会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行事风格。西方是个人英雄主义,什么都是我最强,我天下第一,民众也会崇拜这些英雄,欢迎这些英雄,直到这些英雄管理他们。西方英雄做管理,经常会延续过去刚强的习惯,我行我素,就会和其他贵族、民众产生对立。以刚克刚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我们中国人深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刘邦一段时间迷失之后,在张良的提醒下,醒悟过来,得民心者得天下,重新调整自己。 西方习惯于武统,武统打仗时管用,一到管理,就会出大问题。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既有武统,也有文化。文化就像水一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真正做到无有入无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遵循规则。 刘邦的改变在于张良的及时劝阻。张良用文化,在刘邦最得意的时候不跟他硬碰硬,而是过两天再去跟刘邦碰头。张良劝谏刘邦也并不是要求刘邦必须要怎样,而是用歌谣来引起刘邦的反思,这就非常有效果。 文化情境的建设确保了我们中国人在每一个关键节点能够转危为安。 怎么样才能无有入无间呢?老子讲,要做到两点,一是不言之教,二是无为。不言是一种影响力,不言并不是不说话。我们中国人讲,要谨言慎行,什么时候开口,什么时候不该开口,什么时候行动,什么时候不行动,都需要遵循规则。这样才能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准确地进入别人的情境当中,影响别人。 人的行为受思维的支配,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而人的思维有主动和从动这两个部分。用情境思维来说,有为是主动状态,无为是从动的状态。当然有为和无为是不分家,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只不过,在某些时候有为占主导,无为为辅,有时有为为辅,无为为主。 有为,或者人在主动时,比如打江山,开公司,建团队,父母培养孩子,甚至追求女孩等等这些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总结出来就是德、艺、威、风。一个人的气场,个人魅力,就是从这里来的。当一个人身上具备这几个特点的时候,就有强大的无形的影响力去影响他人。 知行合一,我们接地气一点,这里依然以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为主。从父母培养孩子就可以推及个人的成长路线,领导如何对待下属,团队怎么建设。 一、德 在我们中华文化中,天代表父亲,地代表母亲。过去给孩子取名,有的男孩取名叫什么什么龙,所以,天代表男人,还代表龙,龙的变化很多,龙能大能小,能伸能吟,能飞能落,一会在天上,一会在地下,一会刮风,一会打雷,一会闪电,动个不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男人的德是要勤奋。勤奋不能乱勤奋,做什么事情要讲规矩。 如果说天代表父亲,是空的,代表龙。代表母亲的地要厚,要能承载,什么东西都能种。妈妈是大地,妈妈的胸怀不是宽广,而是淳厚。所以,妈妈的容忍性是最高的。孩子如果犯了什么错误,爸爸不能容忍,妈妈是能容忍的。 总结起来就是,爸爸的德是勤奋。妈妈的德是包容,是厚德载物。这就是做父母必须要有的德。爸爸的勤奋,孩子能学会,这个孩子就很勤奋,妈妈的包容,孩子也能学会。一个勤奋又有包容感的孩子,品德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一、艺 德是对父母的基本要求。有了基本要求以后,我们就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去操作德。这个时候,我们对父母的要求就是要有艺,技艺的艺。 艺就是能力。 有德没有艺,像唐僧一样天天念叨,每天一万遍,别人不愿意听,没有用。但是,光有艺没有德,艺会跑偏,好心干坏事。就像吕布,吕布武艺虽然高强,但是没有德,经常走偏,死之前没有一个人替他说情。 二、威 人们经常讲威风、威信,一个人因为你的这种威而对你发生了内心非常真诚的那种亲,你才有威。 威,不是恐吓。如果做父母的发现自己在说孩子的时候,你这边说,他那边顶,你根本没有威。有威是什么?他对于你为人的整个人格的认可。 家长的威怎么树立?家庭的威是家规。现代很多做父母的立家规,不许骂人,打人,什么时间写作业,要玩什么,都是给孩子立的,并不能成为家规。这个规则即使立起来,家长也是没有威的,因为孩子并不服气。 威是靠规矩来的,而规矩是靠执行来的。立了规矩之后,用这个规矩找的并不仅仅是孩子的麻烦,而是父母的问题。如果说家庭中最大的人都要服从规矩,都要主动担责,孩子也会跟着学会遵守规矩,承担责任。所以说,规则是给所有人定的。在古代,大家族都有家风家训,从上到下,只要犯了错,都得接受惩罚。 三、风 家长要有稳定的风范。如果做家长的今天风明天雨,今天这个事情是对的,明天这个事情又是错的,孩子就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会很混乱。 比如说你小时候,家里来人,大人在那边讲话,你提出质疑,得到大人认可,好,不错,敢于反抗权威。你得到两个信息,你提出质疑没有问题,而且能够得到正向的鼓励。过了几天,家里又来人了。妈妈跟几个朋友聊天,她们聊得正高兴,你因为前几天得到过表扬,底气足了,忽然来一句,妈妈,妈妈,你这讲的不对。 妈妈说,就你话多!大人讲话小孩插什么嘴!听到妈妈这样说,你会开心吗?不会。同时,你就会对这方面很混乱。我认为别人说错的时候,我到底该不该指出来? 有的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心可能会有两个或多个声音,一个要这样做,一个要那样做,这样对,那样不对,互相较劲,一会又觉得怎样做都是错的,干脆不做,又觉得不做不行啊!内心戏非常丰富。这些多数都是因为小时候家长没有稳定的风范造成的后果。 所以说,威就是规则所形成的武力统一。我们经常讲人要懂规矩,懂规矩是要干什么?调整行为。所以,威调整的是人的行为。良好的稳定的风范调整的是什么?调整的就是思想。 威、风加在一起,叫做民主与法治,在中国文化里面叫文化与武统。 金戈铁马能摧残和毁灭人的身体,但是无法让人发自内心服从和爱戴。只有形成文化,人们愿意追随你,一路走来,你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管理和改革,即使出现阻力,也有极大的可能性消除。这一点屋大维就比恺撒精,他不做独裁官,最初说只需要一个“可敬之人”的称号即可。然而,不知不觉中,屋大维就当了奥古斯都,过几年成了恺撒,成了罗马绝对统治者。而罗马共和国变成罗马帝国,当时的公民都毫无察觉。 唯有道,才能无有入无间。 不言之教,父母用行为去影响孩子,领导想要影响下属,就要形成德、艺、威、风。 德、艺、威、风是这样的关系:德艺是威风的前提,威风是德艺的保障。这四者缺一不可。 这是有为的规则。 不遵循,或者不知道遵循这个规则会怎样呢? 想当初强大如古罗马,听到一个人的名字也是闻风丧胆,这个人就是汉尼拔。汉尼拔打遍罗马,没有对手。他还说自己是救世主,要把人民从罗马枷锁中解放出来。当然了,师出有名是必须的,袁绍打曹操的时候,袁绍说自己是奉衣带诏讨贼,曹操说自己是奉旨讨逆,只不过这个口号不能是空的,空的结果就很尴尬,汉尼拔喊了半天口号,罗马没有人搭理他。汉尼拔还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来的时候好好的,居然回不去了。打败了头狼,一抬头发现自己在狼窝里,群狼虎视耽耽,自己既出不去,救援又进不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这就是主动或者有为的时候,没有把德、艺、威、风给建设起来。我们在主动的时候要时刻反省自己,有多少人追随?深厚的群众基础有没有?能力够不够?威有没有树起来?自己有没有稳定的风范?这点咱们老一辈革命家最有发言权,从建军初期,人民军队就要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德、艺、威、风一点点树立起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参与,革命队伍不断壮大,然后才有新中国的成立,继而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如果这些都没有,靠着屠城和杀戮,就会掉进自己给自己挖的坑里。当然从古至今不止汉尼拔一个人,但凡跟汉尼拔有类似思想的人都会如此。 思想指导行为,中国人一直都在不知不觉中遵循文化规则。就拿刘备来说,想当初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说,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啊!刘备武力没有关羽、张飞高,谋略水平不如诸葛亮,他却是主公,是英雄。因为刘备尤其具备德、艺、威、风这四大特质。刘备一路打着仁义的旗号,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着仁义,所以能够吸引大批人才追随。刘备虽然谋略水平不够,但是他人际关系能力绝对的一流,在两兄弟面前,在其他人面前,威是足够的,风范也是相当稳定。 所以,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杀人如麻,踏平别人的山河,让人活在恐惧中,这样的人只是莽夫。在三国里,只是属于董卓、吕布之流,不入流的。毛主席评价一路荡平亚洲到欧洲的成吉思汗,叫只识弯弓射大雕。 中国的英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而且,打下江山不易,守住江山更难。那么,一路走来,终于到了人生的顶峰,命运的齿轮又开始转动,如何做出选择? 这就不能按照过去打打杀杀那一套走下去了。恺撒一直都在用强,打赢胜仗,每次都得意洋洋接受群众的欢呼,而在管理国家的时候,强行推行自己的主张。你硬,别人也硬,石头碰石头,就看谁的石头更大,更结实,结果被更硬的人给干掉了。新朝的王莽也很可惜,强行推行新政,也是相同的下场。 至坚的人到后来一般都不太会有好下场,因为阳到极致便是下落。 国家治理需要动用更高的智慧:从动。情境思维中的从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道德经》中所讲的无为。如果说有为的人光芒四射,无为的人是含敛光芒的。 从动最重要的就是建一套文化体系。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和群臣在一起讨论总结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想当初,我斩白蛇起义军,不过是一区区亭长。说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国安民,保障后勤,我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刘邦说的这三个人好像某一方面的能力都要比他强,那么谁当老大?是刘邦。 刘邦建设一个平台,用情境思维来说,就是建设一个情境。在这个平台上,韩信、萧何、张良各自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所以,无为的人,也就是情境思维中从动的人不需要样样都强,只需要建设情境的能力强,有功赏,有过敞,会识人用人即可。 这对管理者有极高的要求,《道德经》从头至尾,都在教管理者如何把国家、组织长久地管理下去。身居高位者要做到价值中立,要虚、要静、要守柔、居下,要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坚忍待时,形势不利时隐藏自己,形势有利时迅速出击。 后来,汉朝选择了儒家文化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其实儒家文化并不是单一的文化,而是集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个文化一延续,就是两千多年。直到现在,我们依然笼罩在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情境之中。只不过现代人受西方文化冲击比较严重,文化几乎断层。 当然,情境思维是一个强大的系统,内容较多,大家可以观看智学老师关于情境思维的视频。 有为、无为,主动和从动相结合,非常有效,同时也是很难做的事,但是我们中国人做到了。中华文化不靠杀戮,不靠征服,靠的是内外循环,对内不断调整政治经济制度,对外做国际贸易,几千年来一直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斗转星移,欧洲和中西亚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土地上的国家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换了一拨又一拨,而古老智慧的中华民族依然伫立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