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600万到欠400亿,毁掉“天下第一村”的不是别人,是他们自己

青史楼兰 2024-10-25 18:39:13

“家家住别墅,人人开豪车,人均资产600万”,这在上海陆家嘴都实现不了的条件,却在江苏省一个农村发生了,这个农村名叫华西村。

因为太过豪横,还上了教科书而闻名全国,素有“天下第一村”的称号,可谁又能想到时过境迁,现如今的华西村变成了负债400亿,曾一度销声匿迹。

那么,华西村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从人均600万到负债400亿呢?

贫穷小村的逆袭

1961年,江苏一个名叫华西的小村庄只有667口人,800亩耕地,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人均年收入仅有53元。

放眼望去,尽是低矮破旧的茅草屋,村里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

当年,28岁的吴仁宝被选为华西村党支部书记。面对贫瘠的土地,吴仁宝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

在吴书记的带领下,村民们天不亮就起床,扛着锄头、铁锹往田里赶。他们挖沟、平整土地,有时候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吴书记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华西村的农田面貌焕然一新。1972年,华西村实现了亩产一吨粮的奇迹,在当时的农村堪称壮举。

但吴仁宝并不满足于此。他敏锐地意识到,单靠种地是无法让村民们真正富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吴仁宝带领华西村大胆尝试,开始发展工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华西村的焕然一新。村里宽阔的柏油马路取代了泥泞小道,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家家户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别墅。

共同富裕之路上的独特探索

华西村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其独特的发展模式。

华西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很多农村,往往是少数人先富起来,而大多数人依然贫困。

但在华西村,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保证了发展成果能够惠及每一位村民。

在华西,每一个村民都是股东。村里的企业赚钱了,村里每个人都能分红。这几十年来,钱都是切实落到每一个村民钱包里的。

这种模式不仅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共同发展,也扩大了华西村的影响力。

在华西村,党的建设一直是头等大事。村里搞了个挺有意思的制度,叫做党员责任区。简单来说,就是把村子划分成几个小区域,每个党员都要负责一块地方的事务。

这么做的好处是啥呢?就是让每个党员都有事干,都能发挥作用,不至于当个挂名党员。村里的政策啥的,也能通过这些党员更好地落实到老百姓那里。

村里的想法很简单: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强,先育人。所以他们给村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

从最初的传统工业起步,华西村的业务逐步拓展到高科技、旅游等领域,不断丰富产业结构。他们甚至在上海陆家嘴买下一栋写字楼,开始布局金融业务。

华西村的成功,一时间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无数参观团慕名而来,学习华西经验。然而,就在人们以为华西村会永远繁荣下去的时候,危机却悄然而至。

400亿负债的沉重代价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辉煌的华西村陷入如此困境?答案或许要从那座328米高的酒店说起。

2011年,华西村斥资30亿元兴建了一座超级豪华酒店——华西村云顶天湖大酒店。

这座酒店高达328米,是当时江苏省最高的建筑。酒店内部装修奢华,甚至还专门打造了一间价值7000万元的总统套房。

然而,这座耗资巨大的酒店却成为了华西村的一个巨大包袱。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酒店的入住率一直不高,难以收回成本。更要命的是,从这座酒店开始,华西村拉开了盲目扩张的序幕。

在酒店之后,华西村又投资了多个大型项目。这些项目投资动辄上亿元,却大多效益不佳。华西村开始陷入了高负债的泥潭。

与此同时,华西村传统的工业产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华西村的一些传统产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有村民反映,一些重要岗位长期被吴氏家族成员把持,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了一些腐败问题。

如今,随着国资的接手,华西村或许能够暂时渡过难关。但是,如何重塑辉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摆在华西村面前的一道难题。

参考链接

1元转让华西集团80%股权 华西村拟退出华西股份背后 新京报

风暴眼|“亿元村”变“一元村” 实地走访:华西村发生了什么? 凤凰网财经

从贫穷小山村到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改革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日报网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