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镇江曾先后三次做过江苏省会。从1928年开始,江苏省会自南京移至镇江,镇江第一次成为了江苏省会,长达20年时间;作为省会,镇江曾经是江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镇江,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一度超过南京。
1.报考江苏省训练团
1949年2月27日,在大舅在镇江民教馆待的百无聊赖之际,江苏省训练团(类似警察学校)派员到校宣传招考学员,看过招生简章。
大舅几个要好的同学互相商议:既然在校无书可读,改考个学员也不错啊;读书的目的就是做事,只是时间迟早而已。与其在校无书可读,不如报考学员,受训期满分发地方从事行政工作,总比要待在临时中学里要好吧?
虽然如此,他们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有人提议用假名报考,大舅把谱名高法文改为高启民。
3月4日,大舅收到在镇江县政府任职的表哥陈宗献的来信,问他是否认识石献球?说他父亲已经到龙潭,正在四处找他。
大舅赶忙把信交给身旁的石献球,他看信后惊喜交集,喜的是父亲已经到了江南,父子很快就可以团聚了,惊的是家人的状况究竟如何,令他担忧。
第二天,石献球赶往龙潭探望父亲,回校后表情忧戚,问他家乡状况。
他感伤的说,其母亲、爱妻、娇儿都在碾庄战争中丧生了,只剩下父亲带着同父异母的小弟来到了江南,闻之其家庭变故,大舅心有戚戚,也为之落泪。
3月11日,省训团放榜,大舅几个人都金榜题名。
说也奇怪,大舅他们都是用假名报考的,学校居然用真名公告;以大舅为例,是用高启民报考的,学校居然用高法文公告;事实上他又有报考,不承认也不行。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件事弄假成真后,对大舅未来的人生有了决定性的影响。
依照学校公告,应于3日内办妥离校手续,前往省训团报到。
大舅领到一纸邓毕字第67号临时毕业证明书,三天主副食代金,于3月16日离开了邓尉临中,从此离开了学校,踏上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我曾经傻傻的问大舅,“您可以不办理离校手续,或不去省训团报到啊?”
大舅的回答是,“即使不办理离校手续,学校也会取消我的学籍,停止供给的;敬酒不吃,罚酒是免不了的。至于省训团吗?可以不去报到,问题是:学校不要,身陷江南回不了家,不去省训团又能去哪里?”
2.仓促逃亡上海
1949年3月16日,大舅和刘慎修、石献球一行三人从圣恩寺走向光福镇。
雨后初晴,朝阳温和,山道两旁尽是傲艳的梅花。他们一面走、一面议论着:美景当前,象征着光明的前程吧?
三人走到光福镇,客运汽车班班客满,只好再走向木渎,坐船往苏州;石献球转搭火车前往龙潭去见其父,刘慎修和大舅依照指定地点到盘门外的原测量学校内学员总队第一大队报道,随即被编入第三中队第三区队第13班。
预定受训期限三个月,前半期偏重于军事基本教练,后半期侧重警政工作技能训练。
开训一个多月后,正准备举行开训典礼,不料风云变色,战雨密布。
1949年4月24日午后紧急集合,大队长赵伯英上校宣布:时局逆转,即起迁往上海,继续训练;但因京沪铁路中断,只好征用民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经同里湖转吴淞江,历时十余日,在上海浦东上岸,再转往南汇县等地暂驻。
回看历史,大舅他们仓促从苏州乘船南下上海的那段时间,正发生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1949年4月23日,三野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解放了杭州、南昌等城市。5月27日,三野主力攻占上海。6月2日,三野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3.求亲未果
5月16日午后,刘慎修告诉大舅,“班长(也是受训学员)说大队要去台湾,并说,去时容易回来难,班长决定不去,我们怎么办?”
大舅说,“我们在上海无亲无友又无钱,上海又被包围了,不去行么?”
刘慎修说,“我有一个吕姓表亲在闸北,不妨去看看。”
两人乘坐电车抵达目的地后,刘慎修表明来意(跟着训练团到了上海,听说大队要开拔台湾,希望不跟去,看吕兄有何办法?)。
吕先生问,“你们身上有多少钱?”
刘慎修说,“还有五块大洋。”
吕先生接着说,“上海兵荒马乱的,你们两个都是年轻人,万一被抓兵抓去了,我怎么向你们父母交代?”
大舅见对方有意婉拒,只好告辞。
吕先生说,“时间不早啦,吃完晚饭再走吧?”
两人推说有事要赶回去。
离开吕家,两人走到街上,本想找一家小饭馆用餐,当时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但见沿途商家大多数都关门歇业了,开门的都是大饭店,两人也不敢进,两人饿着肚子,只好搭上电车返回驻地。
走进原驻地大门,竟然看不见一个人影,回到住处,也是人去楼空,仅有的行李也不见踪影;
两人正想走出大门沿途查问,忽遇县中同学吴启新,他说,“大队开往九江码头,准备上船啦,你们俩还在这里干什么?
两人刚出大门,见有一辆商车驶过,被前面的军人拦住,听说要去九江码头,两人见机不可失,赶忙爬上去。
到达码头,果然见大队人员正排成两路纵队上船呢。
好在他们是第三中队,排到后面;大舅找到第三中队,从副班长手中接过行李,就跟着上船了。船名为“大江轮”,大江东去兮,何日回?
4.阴差阳错上了船
大舅晚年回首来时路,自己真是鬼使神差到了台湾,应了那句老话: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试想一下:大舅和刘慎修本不想跟着大队去台湾的,当时想投靠刘慎修的表亲吕先生,不被收容,自可理解;战乱时代,找不到地方进餐也有可能;偏偏在人去楼空不知所向之时,碰到同学吴启新,更巧的是刚出大门就遇见一辆商务车被人拦住,那辆车正巧又是开往九江码头。
试想:如果吕先生愿意收留,或强留吃一餐饭;如果没有碰到吴启新,就不知道九江码头;如果那辆商车没有别人拦,或者不是开往九江码头,他和刘慎修会找到学员大队,能及时赶上船么?真是阴差阳错,稀里糊涂的跟着“大江轮”去了台湾。
真的是人的命,天注定么?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应该是天意如此吧?
(备注:刘慎修,原住宿羊山东北十多华里处的汪场,当年同在县中简师部的乙班,和大舅同时离开家乡,辗转江南流落到了台湾。)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