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男孩被恶犬扑倒在地,被咬了14口,科学家却用治狗的方法治他

爱月聊情感 2024-09-12 20:28:51

1885年7月,一个9岁的男孩被狗咬伤14处,医生简单的消毒后,没有继续为他治疗,因为对于狂犬病,普通医生无束手无策。医生让男孩去巴黎找路易斯·巴斯德,没想到,后者用治狗的方法来为男孩治病。

狂犬疫-苗产生之前,狂犬病感染者的死亡率几乎是100%。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它束手无策。

在古代,人们像猎捕野生动物一样追捕狂犬病患者,抓到以后,要么勒死,要么闷死。

19世纪末,治狂犬病的方法发展到吃公鸡的大脑,吃小龙虾的眼睛,吃疯狗的肝脏、掺了酒的蛇皮,喝毒蛇的毒液,或直接把患者按在水下,直到“他们的双脚停止踢蹬”。

然而,这些方法根本没用。

稍微有点用的办法,很残忍:

被咬后立刻用热烙铁烧灼伤口,或是在伤口上喷撒火并点燃。

很多被狂犬所咬的人,都选择认命,静静地等死。

一天,一位母亲带着浑身是伤的儿子来到巴斯德的研究室,跪求他救救自己9岁的孩子。

巴斯德很想马上救这个孩子,可是他犹豫了。

虽然他有预防狂犬病的方法,可他只能确定那对狗有用,还没在人的身上实验过,不知道是否对人有用。

同事维尔皮昂博士的话,让巴斯德坚定了决心。

维尔皮昂:“狗的实验已经有决定性的成功,对人也必定同样地成功。为什么不对这位少年试一试呢?”

巴斯德:“但是如果万一失败的话,我会愧疚一辈子的。更何况这是D一次应用于人体。”

维尔皮昂:“放着不管,孩子必死无疑,我们怎么能够见死不救?如果因此而成功的话,不就是救了他一命吗?”

巴斯德在笔记中写道:“这个孩子的死亡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我决定在约瑟夫·梅斯特身上尝试我在狗身上一直奏效的方法”。

​当天夜里,他们进行了D一次注射。男孩和家人感到很安心,巴斯德的心却是一直悬着,直到他D二天看到活蹦乱跳的孩子。

接下来的10天里,小男孩接受了12次注射,药物的毒性一次比一次强。

7月16日,巴斯德让医生给男孩注射了毒性强的药物。男孩很信任他,没有一丝恐惧。巴斯德却焦虑地睡不着觉。

他知道后那几针毒性太强,很可能要人命,尤其是后一针。

他在给儿女们的信中写道:“今夜又是为父难熬的一夜。(我)无法忍受在这孩子身上使用如此孤注一掷的方法,但是(我)必须坚持到底。这个小家伙的感觉依然很不错。”

第二天,男孩依然健康活泼。

5天、10天、1个月后,他仍然没有出现狂犬病的症状。

后来,男孩健健康康的回到偏远的家乡了。

  

男孩叫约瑟夫·梅斯特,他是D一个被巴斯德救下的狂犬病人。给他接种的狂犬疫苗,后来成为了人类的福音,保护被疯畜咬过的人不得狂犬病。

以往谁也无法治疗的狂犬病,已经可以治疗了,这是科学上的辉煌胜利。

​人们将巴斯德的疫苗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

但有人指责巴斯德,在最后几次给男孩注射了毒性更大的病毒。他们认为,最后的注射,不是为了拯救男孩,而是为了检验之前注射的疫苗的效果,这属于人体实验。

巴斯德的首要目的究竟是拯救小约瑟夫的性命,还是验证自己的方法的有效性?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当事人(约瑟夫·梅斯特)的做法能说明他的观点。

为了帮助更多病人,科学院募捐资金成立“巴斯德研究所”。

捐款从全国各地不断寄来,一个名字让巴斯德眼前一亮——约瑟夫·梅斯特。

约瑟夫·梅斯特是贫农的儿子,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他的零花钱更显珍贵,但他竟然把微少的零用钱储存起来作为捐款,数目虽小,但情意诚挚。

不仅如此,长大后的约瑟夫,为了报答巴斯德的救命之恩,来到巴斯德研究所当看门人,闲着的时候就去打扫巴斯德的陵墓。

​1940年,二战时,德军来到巴斯德研究所,要进巴斯德的墓室,梅斯特拦在门口,不许他们进去,被士兵推到一边。

梅斯特回到自己的房间,拿起手枪,自尽身亡。

在法国人眼中,巴斯德是英雄,梅斯特也是。

100多年来,巴斯德的狂犬疫苗救活了无数人。

当我们享受科研成果的时候,不应该忘记那些曾为征服传染病而付出的科学家,也不应该忘记那些当“小白鼠”的“零号病人”,对吗?

感恩!愿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和付出。

参考资料:

《人类健康史》

《疫苗的故事》

《巴斯德(名人传记丛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