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一次,沈醉真的出手了,那他将会轰动天下!
1965年7月,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结束了在美国16年的生活,在他的智囊人物程思远的陪同下,回归到祖国的怀抱。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震惊世界的特大新闻,国内外媒体都争相大量报道。
李宗仁作为国民党的陆军上将,在国民党战败退居台湾的时候,他去了美国,而且一去就是16年。可最后他又辗转回到了祖国,这又是为何呢?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在李宗仁近十年间的言行中我们是可以找到一些答案的。自从程思远回国受到周恩来亲自接见,并将经过写信告诉李宗仁后,他的思想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由长期与共产党对立转变到心系祖国,渴望祖国统一富强。而促使他转变的原因,除了固有的爱国热情,除了树高千尺,落叶归根的情怀,最主要的还是他看到了新中国的稳定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所以,李宗仁义无返顾地回来了。
回国后的李宗仁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游历了祖国河山,闲暇之余便是读书看报。1962年,沈醉写了一篇《蒋介石准备暗杀李宗仁的阴谋》,发表在《文史资料选辑》第32辑上,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美国回来的李宗仁恰好读到了这篇文章,他是真的不敢相信,蒋介石曾经竟然想要他的命。即便有时候自己和蒋介石政见不一,会发生争吵,但两人可是换过盟单兰贴、磕过头的拜把子兄弟。这个事让李宗仁怎么也想不通,他告诉自己必须要弄明白。于是,他让自己的夫人郭德洁在史家胡同自己的家里备下了宴席,立刻就让自己的秘书尹冰彥将沈醉请到了家里。
沈醉自然悟出了李宗仁的这番宴请用意何在,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沈醉回忆道:“当时我正任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忽然接到毛人凤的电令——立刻赴南京,另有重用!”
然而,令沈醉万万没想到的是,毛人凤派给他的秘密任务居然是暗杀李宗仁。这时的沈醉虽有一丝难色,但只是一掠而过,因为毛仁凤迫不及待地告诉他,原本是安排行动处处长叶翔之担任此任务,但是蒋介石顾虑他是文人出生,就把这个重大的任务指定到了军统老手沈醉的头上。
当时,蒋介石亲自接见了沈醉。无论何时何地,他的狡猾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故意让前来见他的毛仁凤和沈醉等了足足两个多钟头,才假装抽空出来见他们。一见面首先是一顿温和亲切地寒暄,不但关心起沈醉在云南的情况,更是关心起沈醉的家人。如此大费周章之后,他才把话题引到主题上来:“这次决定让你去主持这项工作,完全是为了整个大局考虑。”他认为内部的捣乱比共产党更难对付,要将内部统一起来一致对外。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只有除掉李宗仁。意思就是这个意思,然而蒋介石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过李宗仁的名字,这种“狡猾”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而沈醉在领会到这个意思后,根本无从推脱,因为为“党国”效命是军人的职责,而且责无旁贷。
此时的李宗仁已经听得后背发凉,可他还是不太愿意相信蒋介石会对他痛下毒手。于是,他搬出了老蒋和宋美龄赠送他“美龄号”飞机的事。没想到沈醉一拍桌子,急切地说道:“幸亏你没坐!”这样的语气无疑再一次击垮了李宗仁内心对蒋介石的信任。
张群(左)、蒋介石(中)、卢汉(右)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缓兵之计,因为蒋介石怕沈醉刺杀李宗仁的计划失败,后续又接着制定了好几套暗杀计划,其中一个就是“美龄号”。这可是宋美龄的最爱,是蒋介石对宋美龄爱情的证物,不到万不得已,无论如何也不会打这架飞机的主意。然而这一次与以往不同,蒋介石认为这个成败对他来说太重要了,所以只能舍“孩子”去套“狼”了。
李宗仁用手帕擦拭着额头上的汗,当时蒋介石夫妇要送他飞机的那一幕还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那次蒋介石请他们夫妻吃饭,在饭桌上蒋介石特意问李宗仁的飞机好不好,当他听到的回答是一架普通客机时,便显得异常高兴。宋美龄更是顺势问蒋可不可以将“美龄号”赠与他们,结果蒋立刻就同意了。而当时对于这架设备相当舒适的飞机,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是非常喜欢的。她曾好几次要求李宗仁陪她乘这架飞机去上海、杭州游玩,但是都因为李宗仁太忙而搁浅了。
这真的是祸兮福所依,如果当时李宗仁一旦乘上“美龄号”专机,沈醉指挥的战斗机就会立刻升空,将“美龄号”击落,导致李宗仁机毁人亡。
话到此处,李宗仁备感“侥幸”。一直对蒋介石以“蒋先生”称呼的他,当他真正确定了曾经要那样决绝地暗杀自己后,自言自语道:“今后,再也不这样称呼他了。”
真相解开,两个曾经的国民政府高官举杯话重逢,谈笑间,强弩灰飞烟来。
沈醉辞别时,李宗仁握着他的手,既感激又风趣地说:“感谢你的文章让我知道了一个惊天的秘密,想不到你这拿惯了“自来得”(旧社会称德国制造的快慢机驳壳)的手,今天居然拿起自来水笔写起了历史,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呀!”沈醉惭愧地说:“真心感谢共产党,不仅改造了旧中国,而且创造了新社会;不仅改造了一批旧人,而且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
沈醉的这席话正应了李宗仁多年来的见地,所以,他无悔于血战台儿庄,更加无悔于落叶归根。就像他临终前留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信中所写:“我在1965年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所走的这一条路是走对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