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野生鱼搁浅鄱阳湖,刀鱼全身而退!禁渔3年,效果怎么样?

张勋评社会 2024-10-18 12:02:31

鄱阳湖的“名场面”又出现了,浅水滩里挤满了搁浅的鱼儿,数量多到数不过来,一些存鱼的小水坑几乎要变成了“鱼滩”。

根据现场拍摄的画面,鱼群搁浅的规模不算小,大量鲤鱼在泥滩中挣扎。事实上,这种奇观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鄱阳湖是调蓄长江的过水性、季节性湖泊,其水位会随季节变化,夏季的丰水期一望无际,秋冬季的枯水期则水位消退,大面积滩涂裸露在外,这时就会有野生鱼被困在浅滩或水坑中。

因此,鱼滩现象是由鄱阳湖的吞吐性质决定的,符合自然规律。虽说搁浅的鱼儿数量多,规格大,也很容易捕捉,但根据长江禁渔的规定,鄱阳湖内不允许生产性捕捞。我国的《长江保护法》第53条也有明确规定:

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长江河口规定区域等重点水域全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这里的通江湖泊,指的就是鄱阳湖和洞庭湖。

不过,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自发救鱼,把搁浅的鱼儿靠人力转移到有水的江河中,这种善举也被媒体褒奖为“最美的放生”。

再说回鱼群的困局。有人说,鱼滩现象让鄱阳湖损失惨重,破坏了禁渔的成果,这样下去长江的鱼儿还能恢复吗?网友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要知道,搁浅的鱼只是渔业资源的冰山一角。据文献记载,鄱阳湖自古就是一个大型鱼库,赣江、信江、饶河、抚河、修水五大水系共聚一湖,鱼虾产量“日进斗金”。在本世纪初,鄱阳湖每年的捕捞量高达上万吨,例如:2003年出鱼量为3.35万吨,2004年为3.2万吨。

相对而言,对鄱阳湖影响最大的还是酷鱼滥捕和“绝户网”等行为,渔获物的小型化、低龄化反映出竭泽而渔的迹象。如今,长江禁渔3年多,鄱阳湖里的鱼只增不减,特别是在丰水期,如果你此时乘船泛湖,那么就有机会看到鲢鳙跃出湖面的壮观景象,一条条鱼此起彼伏,看得人满心欢喜。在这一刻,禁渔的效果得到直观的呈现。

正如鄱阳湖的护渔员反映的那样:“现在巡湖的时候,鱼多得能直接跳到船上来!”

所以,禁渔的成果不会因枯水期的到来就功亏一篑。要知道,被困的鱼终究只是一小部分,并且,搁浅的对象和鱼的种类、习性都有直接关联。

根据现场视频来看,鲤鱼,鳜鱼,黑鱼,鲶鱼等鱼种的出现率最高,这些鱼的共同点都是定居性鱼类,常年生活在湖中,繁殖、发育过程都在湖内进行,野生种群不擅长迁徙。因此,这类鱼的生活史和鄱阳湖的关联度最高,枯水期缺少避难所,受搁浅的影响也最大。而洄游性鱼类就不同了,比如青草鲢鳙外加鱤鱼之流,其具有聚群迁徙的习性,会主动游到长江的深水区,被困的比例相对较小。

至于长江刀鱼,迁徙能力就更逆天了,洄游履历可达1400公里,并且只在春夏季才会出现在鄱阳湖,产完卵后就陆续返回东海,不会在内河滞留太久。这波操作下来,长江刀鱼就能够全身而退,枯水期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总之,定居鱼类的搁浅符合自然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规律,尽量改善产卵场的环境。鱼类的繁殖能力是很强的,以鲫鱼为例,1龄鱼可产卵1~2.8万粒,只要产卵场条件适宜,鱼儿就能通过自然繁殖弥补群体损失,走向繁荣壮大。

最后,我国有句古话,叫“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搁浅的鱼儿即便死亡,也会化成养料滋养湖区的水草,进而为越冬的水鸟提供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这些候鸟大军浩浩荡荡,数量可达六七十万只,而要养活这群远方的来客,化成春泥的鱼儿属实功不可没。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万物轮回的自然法则呢?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