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周振华,编辑:拾点
77年,我在连队担任文书已经2年多时间了,记得是这年8月份,全团举行岗位练兵比武活动,每个连队抽取6到10人参加考核,当时我连已经抽了8个,原以为不会抽到我了,结果我第9个被抽中,就这样赶鸭子上架式改变了我的人生。
1975年初,我带着满腔热情,抱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心,来到了昆明某部。初到军营心底还有些落差,因为实际和想象中军营相差很大,来到营地第一感觉就两个字:简陋。
我们住的营区宿是一个废弃的大仓库,战士们睡的床就是稻草做成的席子铺的大通铺,一共可容纳200多人休息。
第一天的午饭记得是水煮白菜和米饭,不知为啥,米饭是玉米面和大米和着吃的,还拉着丝,当时还有战友笑称吃上了金丝米。
休整一天后,我们便开始分班排准备新兵训练了,当时我分到了三班,班长姓木,是一个少数民族,为人和蔼,说话带着浓厚的方言。记得,第一天练习队列时,我们因为没听习惯班长的说法方式,那带有方言的喊队,常常引起我们的哄笑。
但班长却也不生气,只是在训练时,尽量避免方言。在训练时,班长很有耐心,走队列时,经常给我们一遍又一遍的讲解每一个分解动作的要领。
还有一次半夜紧急集合,我穿衣服打背包速度慢,班长得知后并未批评我,而是一步一步的教我如何快速打包,让我这个新兵感到很是温暖。
当然如果你犯了原则性错误,班长也会变得很严肃。有一次训练回来,由于太累,我便把枪随意丢在了铺上,班长看见了,一脸严肃地走过来,让我整理好,他说:“战士爱护自己武器就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
说实话,很庆幸一入伍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好班长,木班长就这样充当了我军旅生涯中三个月的启蒙老师角色,让我完成了从一个社会青年到解放军战士的蜕变。
在新兵连的这三个月中,我也认识了很多朋友,其中我与王文建,刘冬亮,赵小明还结为了兄弟,新兵结束后,我们虽未能分到一个连队,但此后一直保持着联系。
我被分到了一营三连,结果还在营部,连队文书李武(70年入伍的老兵,广西人)就找到了我,而后直接带我来到了连部会议室。
一进门,就看到会议室坐着一个人:中等身材、剑眉星目、身穿四个兜。新兵连时,听说过四个兜都是干部,我想这定然是连部首长了。
就在我琢磨之时,文书李武对他说道:“连长,我把周振华带来了。”
我一听果然是连首长,当即立正,向连长敬礼,口中说道:“连长好!”
连长点了点头,而后便招呼我放下背包,指着一旁的椅子说道:“坐吧。”
我不知为何单独把我一个人叫来了连部,还以为自己是有啥问题,有些局促,连长很快看出了我紧张,于是让我放松,说只是找我了解一下情况。
而后,连长和我唠了一下家常,连长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我也渐渐放松了下来,在得知了我家里一些情况后,连长突然告知了把我叫来的原因,原来是文书李武要调到其他单位去了,连队想要从新兵中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接替文书的岗位,得知我是高中毕业,会画画写写,故而在新兵中选中了我。
这倒让我有些受宠若惊。
连长问我有没有其它想法,我说一切服从组织安排。
然后,连长指了指坐在旁边的文书李武说:“李武,你先带他熟悉一下连队情况,一周后你们俩进行工作交接,现在你带他到连部班安排床铺。”
我跟随李武来到连部班,在文书的介绍下,认识了通信员王大海、卫生员刘贵成、油料员朱小华,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快安排好了住处。
此时已经快到晌午了,吃饭时,炊事班的董福军对我这个新兵格外关照,饭菜打得比别的老兵都多。
都说刚下连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我却感觉非常亲切,故而记忆也比较深刻。
当天下午,文书李武便开始向我介绍了文书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职责范围,之后指导员(姓周,福建人)也找了我谈话,给我讲述了我们连队的一些历史以及做好文书工作的一些具体要求。
战友的帮助、领导的关爱,让我深受触动,我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虚心向老兵学习,尽职尽责地当好文书,努力为连队增光添彩。
在之后一周的学习中,我虚心向文书李武请教,并注重自身的学习积累,加之我接受新事物能力还不错,很快就熟悉了本职工作的所有工作程序,并在一周后正式完成了工作的交接。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便有条不紊的做起了文书的工作,连队文书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起草连队各项总结、小结、动员、报告等,还有连队的黑板报和一些宣传活动,以及保管全连的战士的档案和兵器库的管理等。
半年后,我便已经驾轻就熟,此外,做好工作之余,我也很注意和连队战友搞好团结。比如通信员王大海有时随连出车执行任务,我便会主动做好取信取报工作,把这些信件保管好,等他们完成任务回来后,再第一时间送到本人手中。
我们连队有个储藏室,主要是用来存放车辆装备配件、物资,全连战士的衣箱、提包等,我在检查储藏室物品的存放时,发现一个问题。
就是常有战士因出车、探家取放物品时把一些衣物忘了放进箱子、提包,有的忘了锁箱子、提包,甚至还有把钱和粮票忘在储藏室的。
为避免遗失,我只要发现这样问题,都会及时代为收存保管,没有出车的我会及时告知送给本人,出车不在的等回来后我会及时准确无误的送还给本人。
由于我工作认真细致,深受连队干部、战士的好评,期间多次受到连队嘉奖,第二年年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而在1977年,我的军旅生涯也迎来了一次更大的转折。
记得是77年的8月份,当时由于部队外出执行任务少了些,为加强学习训练,全团开展了学习三大条令,举行岗位练兵比武活动。
考核那天,全部在驻地附近一片麦场集合,朝考核席上望去,赫然坐着团首长和司、政、后的机关领导等考评官,第一次见这样的阵仗,当时心跳都比平时加快了好多。
考核规则是从每个连队抽取6到10人,人员从连排干部到战士都在范围之内,所以说谁都有被抽到的可能。大家在静静地等待着考核的开始,下面每个人的面部表情都是肉眼可见的紧张,我也不例外,虽说对自己文书工作还是有一些把握的,但毕竟这么多战士和领导,难免心里打鼓,为此,还在心里默默祈,希望不要抽到。
很快考核开始了,从一连开始,随着考核的进行,很快就到了三连,我顿时屏住了呼吸,第一个被抽到的是周指导,吊着心的稍稍缓和了一下,紧接着是第二个,是王司务长,然后是7排肖排长、3班崔班长、5班陈班长.....一直抽到了第8个都没有我。
当时我还以为能就此“逃过去”,毕竟二连也就抽查了8个人。结果是越不想啥越来啥,就在这时,只听得考核席传来一声:“三连文书周振华!”
我当时脑袋有点蒙,但毕竟也是老兵了,还是迅速反应了过来,随后起立大声应了声:“到”。
趁此间隙,我深吸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紧张的情绪,让自己冷静了下来。
随即,考核官出了题:“请背出内务条令文书职责。”
“是!”我仅思索片刻,脑海里关于文书职责的内容就像放电影一样呈现,我非常流畅地背了出来。
紧接着,考核席上又提问道,这次更难了:“请按花名册回答下列人员情况:指导员周忠海,三排长陈文,一班李贵华,四班赵华春,张明伦,七班黄明华......”
随机抽取了我们连队7个人,让我按照花名册,将他们的姓名、出生年月、入伍时间、家庭成分、文化程度、住址等系列信息一一回答出来。
我定了定神,在脑海搜寻着这些人的资料,竟都准确无误的讲了出来,待我讲完,现场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特别是我们连的干部战士)!
至此,我的考核结束,那一刻,我悬在心里的石头落下了。事后,我还有些恍然,而说起来我能顺利通过这次抽查考核,得益于在连队2年多的文书工作积累。
根据内务条令要求,文书其中一条规定要熟悉全连人员的花名册。
要知道,我们一个连队有百十人,大都来自五湖四海,信息各不相同,要能滚瓜烂熟的记下,并不容易。
为此,自当文书以来,我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背记连队人员的花名册,最初我也是背着背着就串人,经常是张冠李戴,效果不好。
我慢慢总结经验,后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采取了分组的形式,不求一下全部记住,每天早上记10个,晚上又记10个,并不断巩固,在熟记前面的10人后再增加后面的10人,以此类推、循序渐进,经过2年时间的努力,我基本对连队干部战士的情况了然于胸了。
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础,在考核前,为了防止被抽到时,不出差错,不给连队抹黑,我还是以防万一,进行了几天加强训练,采取了按班、排顺序背,按入伍年限背,按兵源地域背等交叉进行,从而保证了记忆效果。
也正因如此,我这才能在被抽到时,顺利通过考核。而让我更意想不到的是,因为我的这次表现,得到了团长的赏识。
当天的考核总结后,团长给予了我高度赞扬:三连文书很不错,我看啊,这是全团最好的文书!
连队也在全团出了一次彩,也因此,在年终工作总结中,连里为我报请三等功,获得团里批准。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4月,我便被破格提升为营部书记(排级干部,行政23级),后历任副指导员、指导员,并于83年转业到了地方。
至今离开部队已经40余年了,但每次想起这件事,依旧感慨不已,虽说是种赶鸭子上架式给自己的人生赢得了一个改变的机会,但我也想说,机遇很重要,准备同样重要。
假如我工作时不求上进,不努力,就不可能时刻准备好,机会来临,我也可能就抓不住。当然,我能走到现在,还得感谢战友、领导的帮助和引导以及部队的培养,军旅岁月难忘!
(素材来源于投稿作者,作品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无恶意和不良引导,勿对号入座。文章为原创,全网监控,请勿洗稿搬运!图片源自网络,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