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不冤

声道观察 2022-10-18 19:25:13

文\熊猫的熊

“国货之光”李宁,这一次想不到却被扣上了一顶“辱华”的帽子。

前不久的秋冬新品发布会上,李宁发布了一款外衣,军绿色的色系,加上酷似日本士兵戴的帽子的“帘帽”,这套风格被吐槽是鬼子造型,“倭里倭气”。

执行董事钱炜(高坂武史)日籍华人的身份公开后,更是有不少网友质疑,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文化渗透。

反日情绪裹挟下,抵制李宁的声浪走高,这一波舆情很快传播到了资本市场,李宁的股价应声下跌。那么,李宁到底冤不冤?

01

在批评李宁的设计风格前,首先有必要厘清一些事实层面的东西。

在一些抗日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侵华日军带有“帽垂”造型的帽子,军帽两边挂两块布遮挡住耳朵,但事实上,这种“帽垂”设计并不是日军特有的。

从一些考证信息看,像很多欧洲国家在早期的军服中,就有过类似的设计。

而我国的宋朝、元朝时期,也有风格类似的“笠型盔”,如据报道,明代绘画如《出警入跸图》、《徐显卿宦迹图》、《真武灵应图》上均有头戴此类头盔的士兵。至于军绿色的色系,只是李宁秋冬新品发布的一种风格而已,这一次李宁还发布了其他多款色系的服装。很多人提到,李宁的执行董事是日籍华人,聘用日籍华人作为高管,是不是就意味着“精日”呢?在我看来,将此次风波上纲上线到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是过于敏感了。

李宁本身是上市公司,在公开渠道,李宁从来没有掩饰过日籍华人担任高管的事实,而且翻看李宁的财报可以发现,在钱炜任职的这些年,李宁的业绩一路上扬:

近三年,公司营收分别是138.7亿元、144.57亿元、225.72亿元;净利润分别是14.99亿元、16.98亿元和40.11亿元。

在国货崛起的东风之下,李宁已经是民族运动品牌的佼佼者。既然开门做生意,且面向中国的广大消费者,就没有理由冒险,在服装设计上故意冒犯消费者,去冲撞反日情绪的雷区。

所以,哪怕李宁的设计动机难考证,用阴谋论来解释李宁的设计风格,也很难站得住脚。如果李宁蠢到如此地步,它也不可能做到如今这么大。

当然在另一个层面,李宁的这套服装,和侵华日军的军帽相似,也是不争的事实。反日情绪如今已是最苦大仇深的一种社会心态,“国货之光”的帽子,自然就无法提供保护了。

02

“我拿李宁当国货,李宁拿我当大佐”。李宁冤吗?其实也不冤。

1990年,“体操王子”李宁创建了这一体育品牌,2004年李宁在香港上市。不过李宁的真正崛起还要等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

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更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爆发式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买得起品牌服装了。阿迪、耐克在国内的火爆,李宁等国货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一重要背景。

另一方面,国家崛起伴随的自主意识萌发,让大家对民族品牌有了更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在民间心理层面,消费、支持民族品牌,甚至和“爱国”实现了牢牢的绑定。

这种逻辑上的同构,为李宁等一众民族品牌的崛起送去了暖风。

2018年,“中国李宁”在纽约时装周和巴黎时装周的惊艳亮相,让国人看到了本土品牌在国际时尚潮流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成为“国潮风”李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另一个代表性事件是新疆棉。

新疆棉事件爆发后,国际运动品牌阿迪、耐克,因为舆论危机而陷入城门失守的境地。将新疆棉写在了标签上的李宁,不仅股价大涨,在舆论场还好评度拉满。

不难看出,李宁崛起的过程,吃到了大量的声援民族品牌的爱国消费红利,所以哪怕它经常被天价炒鞋等一些风波缠身,但“国货之光”的帽子,能让它轻而易举地免疫各类袭击。

但爱国营销是一把危险的双刃剑,它不是没有代价的。

一个事实是,基于对民族品牌的朴素好感而购买李宁的消费者,大概率也是一个在爱国议题上高底线、零容忍的敏感型消费者,他往往有着极低的容忍阈值,尤其是在涉日问题上。

所以,哪怕李宁的设计,未必是源于侵华日军的军服,但仅仅是“长得像”这一条,就足以构成一种民族心理上的冒犯了。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既然热衷爱国营销,既然在同外资品牌的竞争中习惯了将自己放到国货的道德高地,既然也吃到了民族品牌的红利,那么就应该知道消费者的胃口,知道他们的情绪雷区。

网上有一条跟帖这样写道,“品牌方能想到从冷门知识中提取设计元素,却想不到人人熟知的中国当代史和刻在国人骨子里的痛”。

在我看来,李宁的设计风格没必要上纲上线,对“爱国就一定得支持国货”的逻辑,我也一贯是嗤之以鼻的态度。但你不能一边给消费者进行爱国情怀的心理按摩,一边去触碰你所喂养的消费者的情感禁忌吧?

李宁此次翻车,本质上是消费爱国红利,然后被爱国红利反噬的故事。李宁今天收获的果,和昨天种下的因,是同一种东西。至于是什么,你们自己去揣摩。

有意思的是,面对汹涌的舆情,李宁相关负责人在朋友圈疑似发了一段回应:

“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同时我们更应该自省,如何在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过程中,避免更多的误读”。

你看,李宁开始教育起中国消费者了。这让人想起新疆棉事件,阿迪达斯CEO罗思德在离职时接受采访说的话。

他说,“我们在中国犯了错误……我们不够了解中国消费者,所以,我们为那些做得更好的中国竞争商家们留下了空间”。

对比一看,罗思德是不是比李宁的这位更诚实一些?至少他愿意承认不懂消费者,而李宁却在责怪消费者不懂传统文化。

不知道李宁有没有想过,如果消费者“教育知识的传承”足够多,又哪来多少盲目狂热的爱国消费者来供它割韭菜?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