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更被后世公认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奠基著作。其中“辨证”一词,首见于《序》中的“平脉辨证”。但“辨证论治”作为一个固定术语是近代的事。于1955年,任应秋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以五苓散证治为例,把中医临床证治称为“辨证论治体系”。及后到了1957年,秦伯未在《江苏中医》上发表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概说》一文,到此“辨证论治”基本已成为一个纲领性的口号。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小王问:“谢老师,什么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而在辨证论治中,我们还要注意‘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而‘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
小王连忙做笔记,谢老师又说:“如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证,故初期当解表透疹;中期清肺热;后期滋养肺阴胃阴等不同的治法。又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均出现‘中气下陷’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这种针对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识别其不同本质,而用根本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谢老师深深地看着小王,语气庄重。小王专注地听着,每一句话都让他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