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暂停从美国进口废铜,不仅是迫于特朗普关税的压力

志楷玩转趣事 2024-12-11 14:13:3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硬核科普家

编辑|硬核科普家

前言:

"壮士断腕",一语道尽决绝与背后的深思熟虑。中国宣布暂停从美国进口废铜,这一举动犹如猛虎出笼,释放出深不可测的震撼波动。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迫使中国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做出如此决断?难道真如外界所言,纯粹是因为特朗普的关税威胁?

或者,这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博弈?过去,废铜的进口一直是两国经济联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如今,一纸禁令背后似乎并非单纯的贸易冲突那么简单。从

经济利益到地缘政治,这一决定折射出全球力量格局的微妙变化。

正文:

当人们还沉浸在2024年即将到来的喜悦中时,一则令人惊讶的消息却悄然传来:中国多家大型废铜贸易商已经暂停从美国进口废铜。这一决定,无疑给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国铜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铜等基础原材料的大量供应。作为电力、家电、汽车等众多行业的核心材料,铜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

然而,中国国内铜资源相对匮乏,品位低、难开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长期以来,进口废铜一直是中国铜产业的重要原料来源。

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中国累计进口废铜185.65万吨,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美国。在如此高度依赖进口的情况下,贸易商的集体“停摆"无疑会给整个产业链带来震动。

有业内人士担忧,如果这一局面持续下去,不仅铜价会进一步走高,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将面临困境。

中美贸易战风云再起

事实上,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就大大增加。尤其是在2024年11月,特朗普更是多次放出风声,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60%的关税。

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将矛头对准中国。早在2017年,他就曾抨击中国"偷走"美国的就业机会,并掀起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贸易调查和制裁措施。

此后数年,中美经贸关系跌宕起伏,关税壁垒不断升级,贸易谈判更是几起几落。尽管双方最终达成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彼此的猜忌和不信任并未消除。

如今,随着美国大选日益临近,特朗普再次祭出了对华关税这一“杀手锏",意图以此为筹码,争取选票。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贸易商选择主动避险,暂停从美国进口废铜,也就不难理解了。

毕竟,一旦关税真的上调到50%甚至60%,进口废铜的成本将大幅上升,利润空间或将荡然无存,甚至可能陷入亏损。与其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不如及早做出调整。

环保政策趋严,进口废铜步履维艰

除了中美贸易战的阴云密布,中国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也让废铜进口之路越发艰难。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对进口废品的环保标准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杂质和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美国废铜,处理成本和难度都在直线上升。

在环保政策的重压下,不少贸易商选择了放弃,转而寻求其他的原料供应渠道。

这其实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个重大转变。过去,在GDP至上的发展模式下,环保往往被视为经济增长的"绊脚石"。

然而,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意识到,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终究是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进口废物管理的政策法规,并加大了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对于废铜贸易商而言,合规经营的成本无疑在上升。与其在环保和利润之间左右为难,不如主动转变经营策略,开拓新的原料渠道。这无疑是一个明智而长远的选择。

巨头停供,铜企焦虑

然而,美国作为中国第一大废铜供应国,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废铜高达36.11万吨,占总进口量的近五分之一。如此大规模的“断供",无疑会给中国铜冶炼厂和下游企业带来巨大冲击。

据悉,自11月下旬以来,已有多家国内大型铜企陆续传出原料短缺的消息。一些企业甚至不得不考虑减产,以度过难关。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贸易商停止进口的时间越来越长,铜企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

在全球铜资源供应本就趋紧的情况下,中国铜企对进口废铜的依赖可谓根深蒂固。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原生铜产量增速明显放缓,而废铜进口量则持续攀升,2023年更是突破250万吨大关。

在国内铜矿开发受到环保、成本等多重制约的情况下,进口废铜俨然已成为中国铜产业的"命脉"所在。

如今,这一“命脉"突然中断,对铜企而言无疑是一记重击。尽管各企业都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加大国内废铜回收力度、寻求其他进口渠道等,但短期内仍难以完全弥补供应缺口。

业内人士预测,如果这一局面持续到明年,中国精炼铜产量或将出现10年来的首次下滑。

对于下游铜材、铜制品企业而言,原料成本上涨和供应短缺的双重压力,更是雪上加霜。有企业负责人坦言,再这样下去,恐怕真的要"散伙"了。

多管齐下,化危为机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国铜产业该何去何从?业内人士指出,从长远来看,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首先,我们要加快铜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步伐,提高国内矿产的供给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废铜的回收和利用,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

据测算,2024年中国废铜回收量有望突破300万吨,若能善加利用,定能缓解原料短缺的压力。

中国拥有丰富的铜资源,但受勘探程度低、开发难度大等因素制约,国内铜矿供给长期不足。据估算,中国铜矿查明资源储量约为44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但大多为贫矿、难采矿。

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地质勘探力度,加快找矿进程,并运用先进的选冶技术,提高低品位矿石的利用率。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国内废铜资源的潜力。数据显示,我国社会废铜资源蕴藏量高达800万吨以上,但回收利用率仅为2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非正规渠道,流向"地条钢"等领域。如果能够进一步完善废铜回收体系,加强行业监管,提高正规企业的参与度,就能把更多的废铜"变废为宝",重新投入生产流通。可以说,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开发空间,关键是要拿出实招、出实效。

其次,我们要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除美国外,智利、秘鲁、澳大利亚等国都是重要的铜资源国。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不仅能保障原料供应,还能为我国铜企"走出去"提供更多机会。

长期以来,中国与拉美、大洋洲等铜资源丰富的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智利和秘鲁是全球最大的两个铜生产国,铜矿储量分别达到2.1亿吨和9200万吨,而澳大利亚则拥有8700万吨的储量,位列第二。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投资不断增加,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自智利、秘鲁两国进口铜矿砂及其精矿(铜含量)分别为270.8万吨和176.4万吨,合计占中国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总量的55%以上。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这不仅有助于保障我国铜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也为中国铜企实现全球化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毕竟,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自我封闭。只有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合作的精神携手前行,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最后,危机往往孕育着转型的契机。对于铜企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自我革新机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工艺流程,开发新材料、新产品,中国铜企完全有能力在逆境中突围,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事实上,中国铜加工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全球竞争力。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6451万吨,其中,精炼铜产量高达1388万吨,稳居世界第一。

在铜材领域,中国更是遥遥领先,电解铜箔、铜排、铜棒、铜管等主要品种产量均居全球首位。然而,在铜加工材的高端领域,如高纯铜、高导热铜合金、新型弹性合金、高强高导铜等,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同时,在废铜回收利用等绿色技术方面,我们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铜企树立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

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如江西铜业与北京有色院共建的铜基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云南铜业与昆明理工大学共建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等,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可以预见,随着产学研用结合的不断深化,中国铜产业的创新能力必将得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将不断增强。

那时,我们就能以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全球铜业版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一席之地。

结语:

废铜进口暂停,对中国铜产业而言无疑是一记重击。但雨过天晴,彩虹自现。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从容应对,努力打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就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引领中国铜产业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3 阅读:5762
评论列表
  • 2024-12-12 08:22

    需要就进只要便宜

  • 2024-12-12 09:21

    搞不懂,科技产品可以断,资源产品怎么可以主动断呢,铜,可是世界的稀缺资源和工业常用材料,如果断了,反而给美国的制造业带来机会,因为铜产品增加,会造成美国铜价下跌,那不是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会下降吗

  • 2024-12-13 13:50

    立场有问题,完全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