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A/H两市手拉手一起收阴线,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港股汽车公司同样收跌,而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小米,股价却顽强收红了。
今天(31日)早盘,小米股价更是一把创了新高。
小米前面已有一波逆市上涨,就是对新产品的强烈预期。一般来说,利好落地是出货时点,股价往往收跌,但小米股价的坚挺程度超出预料,只能用“形势比人强”来形容——公司未来的确定性太高了。
昨天发布的小米SU7 Ultra量产版,售价81.49万元,对打的车型是百万级的保时捷Taycan与特斯拉Model S Plaid性能版。预售开启10分钟之后,小定数量就达到了3680台。作为对比,保时捷Taycan去年全年在国内销量也不过4100辆左右,SU7 Ultra量产版毫无疑问取得了开门红。
在我看来,SU7 Ultra量产版的首要使命是拉高小米汽车的,宣告其“巅峰性能科技”的地位(高精尖技术也有望下放),更值得揣摩的是SU7的现实销量。
昨天雷军刚上场,就先介绍了一堆小米汽车的近况:上市第3个月,交付就突破10000台,截至目前,10月单月交付量已完成20000台,已达到4000辆/周的水平,预计11月提前完成全年10万辆交付目标。
总的来说,SU7的成功是小米汽车业务的第一步,公司爆款能力和品牌力得到充分认证,新车周期引领汽车业务盈亏平衡在路上。
毛利率方面,汽车Q2毛利率为15.4%,远超市场预期的4.7%,并高于公司传统硬件业务综合毛利率(14.9%)。这主要得益于较好的供应链议价能力、爆品模式下的超预期销量以及消费电子积累的能力复用,预计随着销售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高端车型的贡献,毛利率会持续提高。
之前不少人跟我说,小米的硬件利润率控制在5%,所以没啥看头,这制约了他们对小米的估值。
实际上,小米汽车的真实盈利能力,被很多人忽视了。
雷军还宣布,小米智能驾驶10月30日开启全量推送;端到端智驾11月底开启内测。我还是那个观点,智驾难度比想象的大,未来最大赢家只可能是软硬件一体化+海量用户的企业,而且软件端的毛利率是极高的,有心人从友商的类似业务那里能找到蛛丝马迹。一句话,远期等待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兴起后,互联网业务带来的利润回报。
新品周期+智驾落地,小米的业绩可能是指数级向上,不能等闲视之。
小米手机在全球市场中稳居前三,尤其在新兴市场实现了显著增长,24Q2全球市场份额达14.6%。而对于小米15系列,我就不多说了,全面对标iPhone 16的产品力,4499元起售,这个价格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压力的,预计大概率又是爆款。
另外,智能大家电、平板和可穿戴业务表现优异,昨天发布会又推出了很多新品(比如双区洗双洗烘洗衣机),能进一步提升毛利率。小米短期由硬件扩充贡献的收入增长确定性高,长期能否渗透互联互通后的软件收费为关键拐点,也就是服务赋能。
从数据看,Q2手机×AIoT营收825.2亿元,同比增长22.5%,毛利率21.1%。这个增长稳中有进的趋势,我觉得是可以持续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给小米估值?
特斯拉是一个很好的对标对象。
前几天,特斯拉发布Q3财报。在经历连续4个季度盈利下滑后,迎来回升,第三季度营收251.82亿美元,同比增长8%。受此影响,当天特斯拉股价暴涨22%,打爆了空头。具体看,Q3中国市场对特斯拉的业绩增长做出较大贡献,在华生产的电动汽车销量达249135辆,环比上升21.09%。
其中一个关键数据,Q3特斯拉毛利率为19.8%,市场就已经很满意了。小米呢?Q2整体毛利率为20.7%,比前者还高了近1个百分点。
后续看,小米汽车对特斯拉会有不小的挤出效应,最新数据是小米SU7销量已经超过了model 3。
此外,特斯拉的市值里还包含了人形机器人的预期,实际上这还在相当早期呢。我始终认为,小米兼具了软件硬件的能力,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有很完整的供应链(特斯拉很多供应商就是中国的,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等),小米后来赶上,并做到更低成本,并无多少悬念。
对照来看,特斯拉的总市值超过8300亿美元,PE(ttm)为65.8倍;小米的总市值超过6489亿港元(约835亿美元),PE(ttm)为31.4倍。
小米的市值仅为特斯拉的1/10,估值只有他的一半,低估一目了然了属于是。
当然这也有外部的原因,美股市场一直对科技股很慷慨,如今流动性又过剩,估值常年给的很高;港股作为离岸市场,这些年一直低迷,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都被压制了。
但外部因素毕竟只是暂时的,产业周期向上,带来内部确定性和成长性才是关键,环顾港股公司,小米的投资价值是可以排到第一梯队的。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全年看,公司整体毛利率有望保持相对稳健,核心主业利润稳定性强,核心业务毛利率有望维持在20%左右,属于制造业天花板级别了。
今天,高盛、花旗双双上调小米目标价至30港元/股,较周三收盘价高17.6%。高盛预计,小米2024年将继续在收入和出货量方面实现同比复苏,并通过高端化和互联网收入增长维持稳定的毛利率和运营利润率;花旗则在报告中强调,小米手机与汽车在高端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按照30港元的目标价,小米的市值将是7500亿港元。但个人认为这个偏保守了,跟国内卖方交流下来,认为千亿美元市值(7771.8亿港元)是一个比较确定且安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