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见闻:葬礼,个体、群体和文明

幂幂玩转趣事 2024-10-28 02:52:16

以家人身份参加葬礼,和以亲友身份参加葬礼,是截然不同两种体验。葬礼上,发自内心的悲伤,随血缘关系渐行渐远而层层递减,直至彻底荡然无存。葬礼形式千奇多样,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群体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制定出的一套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彻底告别。

农村的丧仪,虽有与时俱进糅合了不少当代元素,可整体上依旧延续着不知起源于何时的老传统,传承着鬼神之说、伦理纲常等观念。这部分内容,虽也同为中华传统的一部分,却已大都不容于现代社会,容易被贴上落后、迷信的标签。不过,细细品味其中滋味,看似冗杂、腐朽的丧仪背后,其实都是中国人骨子独有的那套脉脉人情。

传统葬礼,哭是硬性要求。可以真哭,也可以是假哭,但哭声一定要大,上不封顶。其实,之前也有不解,为什么传统葬礼要专门要求,与死者相关特定群体,就算装也要装出哭声。因为,以声量作为评判标准,确实相当考验个人发挥水平,只因出席葬礼的人,未必都能发自内心地落泪,毕竟关系亲属有别且人心各异。正因如此,葬礼上令人肝胆俱裂的嚎啕,未必是真情实意的哀悼;哽噎难言的呜呜咽咽,也未必是演技拙劣的装腔作势。单单一场葬礼上的哭声,就已足够称得上是人世百态。

后来,才想明白,因为农业文明里,个体的荣辱与大家族休戚与共,所以中国才会基于维持家族、群体持续运作的目的,衍生出一套人伦纲常的传统秩序。由一个人在社会、家族中位置,对其言行举止的加以规范。如此,大家妥善完成自己作为群体一份子的责任,维护群体稳定的同时,也会基于群体的规则,获取群体相应的回馈。葬礼的种种特殊规定,看似是送别逝者,实则是通过明确每个个体之于家族、群体的位置、责任,以血脉为纽带,强化家族组织的凝聚力。所以,传统葬礼上,哭声自是理所应当,这既是基于人情人性,也是基于社会秩序。

中国的传统鬼神观念里,逝者要穿过恶狗村、忘川河等等地方,才能魂归地府,进入轮回转世。毫无疑问,当下绝大多数人早已不知这套鬼神之说的体系架构。即便如此,在传统葬礼处理逝者身后事的仪轨上,这套鬼神观,依旧被坚持沿用。传统的葬礼仪式,未必符合现代文明观念,但确确实实能让每个对传统文化心存敬畏的人获得慰藉,基于传统观念,确信逝去的亲人获得了安息。

不过,传统葬礼,固然有其出现的社会逻辑,但同样也有其消失的社会逻辑。人生代代无穷已,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哪一个社会是一成不变的。如今,随着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完全可以完全不依赖某个特定群体,独自立足于社会,也推动了这种基于农业文明的传统社会秩序的瓦解。尊重传统,让人们传承着历史,尊重发展,让人们开拓创新。每个人,每个时代,唯有切实承前启后,才能让一种文明生生不息。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