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近代史,那是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方大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大清王朝在列强的欺凌下,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国家尊严扫地。然而,正是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鲁迅弃医从文,用锋利的笔触唤醒沉睡的国人;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为国家的未来献出了自己的全部。更有无数先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些历史记忆,如同刻刀一般,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深知和平的珍贵,也深刻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因此,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从未放松过对军事力量的建设。从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再到如今的强国地位,中国的军事力量已经今非昔比。2019年建国70周年大庆上,一系列先进武器的展示,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的决心。然而,强大并不意味着扩张,和平才是中国始终不渝的追求。中国的发展,始终秉持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深知战争的残酷,更是因为我们明白,和平的环境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必要条件。
罗援将军曾说:“以战方能止战,敢战方能言和。”这句话,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的警示。它告诉我们,和平不是靠乞求得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实力来捍卫。只有当我们具备足够的战斗力,才能让那些试图挑衅和侵犯我们的势力望而却步。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中庸之道,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战略智慧。中庸不是软弱,而是恰到好处,是不偏不倚,是既不过度也不不足。在国家的外交和军事战略上,这种中庸之道体现得尤为明显。但中庸不是庸碌,而是不过界、求安稳,更是力求一击即中。韬光养晦是中庸的常态,一鸣惊人则是中庸的触底反弹。中国明白最大的威胁来自何处,现在不战,是为了以后一战必胜。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结盟、不对抗,致力于与各国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在军事上,我们既不强求霸权,也不畏惧挑战。发展军力,是为了自卫,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够有力地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通过对话和协商达成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放弃自卫的权利,更不意味着我们会畏惧战争。“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这不仅仅是古代士人的情怀,也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我们深知,和平来之不易,需要共同去维护。我们也明白,只有自身强大,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平。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但我们也绝不会容忍任何侵犯我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在这个意义上,罗援将军的话,不仅是对国人的鼓舞,也是对世界的宣告:中国,不畏战,但更愿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