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都是农村人,为啥农村没有人?

西门吹灰2020 2021-11-15 19:57:48

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城,因为向往中“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小康生活”只在城里有。为了这个梦想,我们这代农村里长大的孩子都是背负全家人的期盼铆足劲往城里挤。为啥挤?那个年代城里人少,城市户口金贵。

童年的小康梦: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等高考结束,一脚迈进了城市却发现,当初真的没必要去挤,起码没必要为进城这事去挤,因为城市在扩大,只要住得距离城市不太远,你不想进城都不行。

眼见着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农村人口,那些后来考上大学的学弟学妹们都更愿意把户口留在村里。城市户口在增加,农村户口在减少,户口迁出去容易,迁回来就难了。

这么多农村人进城,除了上学这条路,还有打工,做买卖,只要能在城里拿到一份稳定收入,这个城市就欢迎你,暂时买不起房,可以租;一时办不了户口,可以办暂住证,到期可以接着办,只要愿意,大多数城市的大门向所有“向往城里生活”的人敞开着。

四十年时间,拢共不少于六亿人口从农村涌进城市。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种地的人少了,粮食却更多了;上班的人多了,空闲时间却越来越少了。

电话的进化

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糖果,现在超市里堆成山;以前过年才能买的新衣服,现在商场里挂成海;电灯已经不是泡,选起来眼花缭乱,亮起来富丽堂皇,照明灯远比装饰灯要少得多;电话已经没有线,语音就能拨号,刷脸就能消费,出门啥都可以不带,就是不能不带手机;如今楼上楼下早已成为标配,楼梯都已成了电梯的替补,联排甚至独栋才是向往。

灯泡照亮的整个城市

四十年前,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进了城就需要一份工作,这些人走走停停,挑挑选选陆续安顿在城市里大大小小的生产作坊和工厂里,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生产作坊和工厂为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巨量而丰富的消费品。可以说,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了人力,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了资本,两相促进共同成就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站在历史的节点往回看:工业化是一条逐渐爬高的不归路,在这条路上,效率和人的期望都在不断提高,利润却在逐步降低,最终成本吃掉利润,工业化也就戛然而止了。

有没有办法补救?

两条路:一条是产业转移,将中低端产业陆续转移出去,转移给那些相对效率更低,人的期望也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条是发明创造,花钱花时间花精力搞科研。这条路遍布荆棘,密布沼泽,试错的成本会很高,所有失败的前期投入都将变成沉没成本,当然,一旦有突破,回报也会相当丰厚,我们将彻底变被动为主动,变追赶为领航。

18世纪末,产业由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转移,作为这次产业转移最大的受益国,美国顺理成章地代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0世纪中,美国开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留下汽车、化工资本密集型产业,将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向德国和日本转移,从而帮助德国和日本在战后迅速崛起;紧接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和德国相继将轻纺、机电等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成本较低的东亚及拉美转移,成就了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然后就是我们最熟悉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日及亚洲“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及中国大陆转移,于是我们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红极一时的亚洲“四小龙”

产业转移是欧洲走过的路,也是美国走过的路。欧洲有些国家把这条路走到了极端,以至于国内已经完全没有工业支撑,美国已深刻理解工业空心化的弊端。美国前总统川普喊出“再次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Again)”的口号,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召回制造业,制造就业,重塑美国经济,去工业空心化,避免陷入经济虚脱。

美国召回制造业

走在欧美后面,有了前车之鉴,我们未来的方案会更稳妥:一方面,走产业升级之路,保留中高端制造业产业,持续深耕细作,将高污染、高耗能、附加值低的中低端产业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加大科研投入,走科研创新之路,争取在部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彻底摆脱欧美动不动就“卡脖子”的历史。走通第一条路,“中国制造”就能享誉世界,华为就是例子;走通第二条路,“中国研发”就能引领行业潮流,中国航天就是明证。

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时代,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的路就摆在面前,未来我们的生活也就明晰了。

中低端产业转移意味着越来越多中低端工厂,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厂会相继关门,五年,十年后,很多这种工厂就没了,也有一些必须有必要留下的,工人也会被机器人逐渐替代。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盈利,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总有一天会高过机器人成本,那时候,这些企业将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关门,要么选机器代替工人。

人工成本VS机器人成本

产业转移意味着原来的工作机会转到国外去,很多人看到这里就开始提前发愁了:适龄劳动力人口没变,工作岗位减少了,那岂不会产生大量失业人口?

这一点其实是挺愁人的,但也不用过于发愁,因为产业转移是个过程,不可能发生在一个时间节点上,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十年二十年,很多人在岗位取消前就已经熬到退休了。即使没退休也不用怕,欧美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产业人口集体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转移。也就是说未来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不会进工厂了。

中美产业结构对比

第三产业都将做啥?亦或是说第三产业都有些啥岗位?这应该是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

我百度了一下,网上是这么写的: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第二产业包括了采矿、制造、建筑、发电等行业。至于第三产业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界定,就叫服务业。这个产业范围就大了去了,大到网上已经不用列举法来给它下定义了,而是采用了排除法: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都属于第三产业。瞅瞅这个定义,脑补一下,它范围有多大?

具化一下,第三产业会包含这些岗位:快递小哥、餐馆厨师、理发师......,这些岗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再有就是“私人订制”系列的工作,比如:私人法律顾问、私人健康顾问、私人理财顾问、私人发型设计师、私人着装顾问等等。现在看个病都要跑医院,动不动一上午就没了,如果有需要仪器检测的项目,一天时间可能都不见得够用。

私人家庭医生

有了私人健康顾问就不一样了,随时可以沟通,全天候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即便你不主动找他,他都会定时约你。现在很多社区医院已经开始跟特定社区人群绑定了,虽然现在可能还是“形式”大于“内容”,但至少有这个趋势了。未来,十几人,几十人共享一位家庭医生不是梦,你要是特别有钱,完全可以独享所有的一整套“私人订制”。

未来的这些变化,对于现在已经年过四旬的人来说影响有限,最多替孩子考虑一下;对于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各位影响还是挺大的,毕竟不久的将来这些变化大概率会影响到你,有些变化可能会跟你擦肩而过,也有些变化说不定就跟你撞个满怀。

这些变化对现在正在读中学、上小学的这代人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等他们踏入社会的时候,这些变化已经成为现实。对他们而言,社会本来就是这样的。

四十年,我们的生活变化

周围的人往上数三代,谁不是农村人。全国都是农村人,为啥农村没有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