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大幕拉开,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铁路仍是许多旅客出行的首选。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春运,铁路部门将全部客车投入运营,每日最多可提供1070万个客票席位(不含途中重复利用),运力安排总量创历史之最。整个春运40天时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8亿人次,日均1200万人次,同比2023年春运增长37.9%。然而这习以为常的春运返家,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传感技术守护。
春运中,传感器在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我们解构了高铁运行原理,发现了列车平稳度过的秘密:轨道上存储了定位信息的盒子,它时时与列车通信,提前2秒,让列车得知前方进入隧道。藏在车体头部的传感器感知压差变化,指挥进风、排风阀门瞬间关闭,让车内气压不受外界变化影响。
而黑暗隧道内的快速行驶,肉眼无法识别的细微安全隐患,也正是靠着监测着车轮、轨道传感器的自动预警排除。
除了乘坐高铁,我们过年乘坐大巴过公路大桥时也一样。大家看来这个桥一直安稳地伫立在那,但其实桥是一直动态的、变化的。
大巴一上桥,安装在大桥不同部位的传感器就开始工作。这一瞬间,桥面安装的超高精度倾角传感器开始计算桥面挠度、桥塔安装的倾角传感器收集桥塔倾斜变形数据、主梁各部位的传感器收集桥面振动频率、幅度数据,信息融合历史数据,系统计算出了大桥当下和未来的承载能力。同时,感知环境危险的传感器监测着地动、风吹等细微变化......众多传感器在分秒间、方寸内共同守护着大桥的安全。
春运期间,一趟趟智能列车飞驰,一辆辆大巴车穿行于桥梁、隧道间,数千万的传感器编织成一张精密周全的安全网,守护着每一个出行的人,给人们更多的温暖安全。
如果没有传感器的存在,许多人回家的路也无法确保安全。然而这只是传感器作用的冰山一角,从先进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医疗,到现今元宇宙、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传感器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