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之战:撬动世界命运的伊斯兰大内斗

冷炮历史冷知识 2024-11-26 03:34:43

公元1402年,帖木儿在安卡拉平原击败苏丹巴耶济德,完成人生中最紧要的一场战役。他的草创帝国凭胜利走向巅峰,几乎把全世界的中心置于撒马尔罕。许多地方的历史进程也随之骤变,无数人的命运更是因此偏离出原有时间线。

此前,两位统帅都拥有惊人的征服记录。不仅能大量招募军队,还以富裕、谋略和声望让敌人感到恐惧。

伊斯兰双雄

阿拉伯势力衰微后 伊斯兰世界成为各方角逐的战场

公元10-13世纪,构建伊斯兰帝国传统的阿拉伯人趋于衰败,被迫交出包括军权在内的大部分世俗利益。于是,突厥人、伊朗人和蒙古人等势力紧随其后,上演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回好戏。最后形成“西突东蒙”的基本框架,且每位统治者都会以穆斯林信仰与波斯文化的正统守护者自居。

因此,帖木儿与巴耶济德的帝国,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相似性。毕竟,两个家族皆源于民族大迁徙时期的封建军功集团,习惯以强制规定使自己永远处于临战状态。而且有不同程度的受到被征服地区影响,险些被逆向驯化为手下败将的模样。故而在日益激烈的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渐渐将马穆鲁克埃及、德里苏丹、金帐汗国等前代霸主拉下神坛。

奥斯曼与帖木儿 分别代表着突厥和蒙古秩序

当然,由于所处区域不同,这对伊斯兰世界的双雄还是存有许多差异。譬如自称波斯文化守护者的帖木儿,几乎完全采用前蒙古帝国的军政制度,用兵风格更是与成吉思汗颇有类同。只不过嘴上说着痛恨基督徒,实则让更多穆斯林沦为刀下亡魂。更为重要的是,大批追随其作战的部落武士,往往需要靠劫掠来维持收入水平。尽管可以从帖木儿手中获得土地和食盐,却不足以应付其他方面的开支增加。这就让距离越来越远的征伐成为必需品。

相比之下,巴耶济德则更像是信仰异教的拜占庭皇帝。他很乐意采用希腊治理模式,还经常展现出对有经群体宽容,转头又毫无违和的使无数基督徒人头落地。奥斯曼的武装力量同样依赖周期性战争劫掠,作为核心的封建骑士阶层仅有部分土地可供继承。所以,他们的攻击范围更狭窄些,却同样富有侵略性。任何非不得已情况下的退缩举动,都将被视为无可饶恕的软弱。

中世纪手抄本上的 安卡拉之战

走向安卡拉

帖木儿的不断扩张 引起巴耶济德注意

公元1400-01年间,帖木儿的先锋队开始染指小亚细亚。他们在完成对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进攻后,顺道中夺取东部重镇锡瓦斯。此前,他们已成功击败北方的金帐汗国,又惩戒过印度的德里苏丹,稍后更是从马穆鲁克手中夺取叙利亚部分地区。从而不再有任何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的向奥斯曼人摊牌。

与此同时,巴耶济德还深陷欧洲战场。在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获胜后,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夺取拜占庭皇权,甚至不惜花数年时间围困君士坦丁堡。奈何土耳其人缺乏海军传统,又无法获得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邦协助,只能任由对手在联通城市内外的走水路游走。不但没能挡住赴西方求救的曼努埃尔皇帝,也没能阻止匈牙利志愿者将火炮装上城头射击,形成彻头彻尾的死局。

安卡拉之战前 君士坦丁堡已遭遇数年围攻

不过,来自东部边疆的急报,让苏丹有机会从眼前困境中脱身。由于帖木儿的大军重返锡瓦斯,并且很快就对中部的另一大首府安卡拉展开围攻,迫使巴耶济德丢下奄奄一息的君士坦丁堡。哪怕主力军早已精疲力竭,新招募的藩属部队也是良莠不齐、可靠程度难以估摸,还是在夏季的炎炎烈日中奔赴前线。两位雄主则借助通信互打嘴炮,用盛气凌人的口吻直击彼此灵魂,深怕在任何一回合中落入下风。

然而,作为蓄谋已久的一方,帖木儿早已派遣大量间谍先行。这类第五纵队往往用商人身份作掩护,执行侦查、监视、策反和破坏工作。特别是针对安纳托利亚各突厥部落的游说,让这些刚刚被并入奥斯曼的边区都人心浮动。等到苏丹亲率主力军渡海而来,又不可避免的遭全方位监控,几乎每一次战略机动都会被曝光泄露。自己却对危局毫不知情,只想着能尽快完成正面对决。

帖木儿利用情报优势 在安卡拉和锡瓦斯之间游走

于是,帖木儿充分发挥蒙古-突厥式部队强项,故意在形成接触前全盘后撤。等到奥斯曼斥候发现自己,早已扎营在早些年夺取的锡瓦斯城附近。巴耶济德不知有诈,还期望靠自己惯用的强行军制造“惊喜”,强令手下们绕道包抄过去。结果自然是再度扑空,又听闻对手重新开始围困安卡拉城。只能花8天时间调头应付,深怕交通线遭完全切断。

最终,奥斯曼人精疲力竭的赶回安卡拉,又发现针对城市的围困已经解除。但帖木儿的主力军并未远遁,而是在东北部的丘布克平原上准备好防御阵地。甚至不忘让人筑坝拦河,不让刚刚抵达的奥斯曼士兵获取新鲜水源,还给附近的另一口泉水下毒。这让耐心丧失的巴耶济德更为恼火,只允许部队休整一夜便拉开决战架势。

在安卡拉之战中表现出色的塞尔维亚仆从军

强强对话

正相互对攻的奥斯曼与帖木儿军队

公元1402年7月28日,帖木儿让自己的部队在安卡河以南布阵。全军队分为4个独立师,分别有自己的前锋、主力和预备队,享有临时加固的野战工事。

其中,蒙古-突厥人组成的右翼,交给儿子米兰沙指挥。另一侧的左翼,是由儿子沙鲁克指挥的伊朗-呼罗珊部队。规模最大的中央阵地,是继承人穆罕默德率领的河中主力,自己则与近卫军一起充当预备队。最前方位置还有征召自草原部落的轻骑兵,以及约32头缴获自印度的披甲战象。

两军在安卡拉之战中的布阵和机动

与之对垒的奥斯曼人同样不虚,按照自己的经典布阵模式排列组合。作为近卫军核心的加尼色里步兵,占据安卡拉河北岸的小山充当阵地,身边则是以战利品诱惑招募来的数万阿扎普圣战炮灰。巴耶济德本人与卡皮库鲁近卫骑兵在一起,就位于最严密的中央阵地背后。

同时把比较精锐的鲁梅利亚军团置于左翼,包括受拉扎列维奇节制的西帕希封建骑兵、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附庸部队。右翼的苏莱曼王子则指挥安纳托利亚军团,基本上都是刚刚归附的地方突厥。

奥斯曼与帖木儿的军队 在许多地方颇为相似

在那个缺乏精确统计的时代,参加大规模战役的具体人往往难以核实。无论亲历者还是资料收集家,都容易给出让人咋舌的奇幻数字。帖木儿一方的军队规模,曾被谣传为80-160万,而缩水后的现代结论不超过140000人。奥斯曼军队的数量较少,被认为在85000-120000人之间。无论如何,这场事关地缘格局、伊斯兰世界主导权的战役,都将异常血腥且惨烈。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安卡拉之战的两军绝非纯冷兵器部队。奥斯曼阵营中的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人,很早就学会携带手炮类原始火器助阵。帖木儿麾下的一些伊朗地方军,则会运用类似希腊火的石油脑喷射器。当然,双方的真正主力是骑兵,以至于有关步兵的描述少到足以被忽略不计。

率先发起进攻的 奥斯曼突厥轻骑兵

上午10点左右,伴随着定音鼓和钹声,奥斯曼人的两翼同时向帖木儿军队推进。然而,以轻骑兵居多的右翼部队损失极大,很快遭密集的箭雨和石脑油重创。与传统蒙古式部队不同,帖木儿的骑兵往往会获得步兵阵地支持,甚至把用于攻城的弩炮投入野战。所以能轻松将易燃材料投掷到土耳其队伍里,使他们陷入混乱无序,再用装备精良的重骑兵策动反击。

更为糟糕的是,许多突厥人和他们的贝伊早就与对方阵营有联系。直接在逆风局中选择倒戈,成为左右战局走向的黑天鹅事件。

来自欧洲巴尔干地区的西帕希骑兵

另一方面,重兵云集的奥斯曼左翼发挥相当出色。拉扎列维奇的塞尔维亚骑士,普遍穿戴黑色的早期板链甲,策马冲锋时异常凶悍。由于能有效抵御复合弓的远距离射击,他们甚至不担心因过于冒进而身陷重围,稍后总能以相似方式冲杀突围。为其打掩护的轻装步骑兵,亦有完备的全套武器,能够有效守护自己的设防阵地。因此,与之对垒的沙鲁克几乎束手无策。在后方观察形势的帖木儿,更是将塞尔维亚人比喻为勇猛雄狮。甚至要动用部分近卫力量前去阻挡,才能让自己免于被攻击威胁。

当然,鲁梅利亚军团的优异发挥,无法从整体上扭转奥斯曼人的颓势。帖木儿一方的左翼,以及大量倒转枪头的突厥附庸,正疯狂袭击由近卫军把守的阵地侧翼。巴耶济德只能派最精锐的卡皮库鲁重骑兵赶往增援,不惜将最后一批预备队都拉去填坑,才勉勉强强维持住战线平衡。亦如左翼的塞尔维亚人,在其他西帕希附庸白退后仍坚持不撤。

印度战象 成为帖木儿攻坚的重要利器

不过,帖木儿并没打算给对方多少展现实力的机会。他派孙子穆罕默德率领河中精锐实施正面突破,并用全副武装的战象猛冲山坡。首当其冲的阿扎普宗教炮灰,很快便在巨兽面前溃不成军,连带着影响到身后的近卫军营地。但悍不畏死的加尼色里拼死一搏,几乎只凭自己的力量将这轮冲击遏制。稍后又收纳撤回来的近卫军骑兵,决心为自己的苏丹死撑到底。

巴耶济德一面拒绝拉扎列维奇的突围建议,同时率全体近卫军拖延时间。直至确信自己的继承人苏莱曼已安全远离,才准备利用夜幕掩护杀出重围。奈何坐骑在混乱中被绊倒,就此沦为中亚之王的高贵俘虏,安卡拉之战也以奥斯曼帝国的完败而告终。

惨遭俘虏的苏丹巴耶济德

深远影响

中世纪后期的安卡拉城风景

由于安卡拉之战的胜利,帖木儿成为整个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至高宗主。他为那些倒戈的突厥附庸恢复酋长国势力,还安排被俘的奥斯曼王子继续部分领地。从而使这些人无力反抗自己,又不得不为现实收益支持自己的帝国体系。整个小亚细亚半岛的帝国化趋势,在这一刻惨遭强行打断。

同时,他积极派人联络包括拜占庭在内的基督教国家。既不否认自己会选择渡海进入欧洲,也以较吻合的态度传递表面友谊。这让本就互不隶属的君主们相互猜忌,更没法形成步调一致的应对共识。以至于没人想到去收复被奥斯曼侵占的巴尔干领地,甚至在后来的内战中也选择坐山观虎斗式中立。

兵败被俘后仅三个月 巴耶济德便死于囚禁

上述操作看似复杂,实则都符合帖木儿本人的宏大世界观:建设以撒马尔罕为核心的世界级帝国,让圈层以外的世界混乱无序。

稍后,他会将更多占领区的资源、人力和技术带回河中,准备在临终前完成对明朝的最后一次史诗级远征......

8 阅读:1143
评论列表
  • 2024-11-30 10:58

    来了明朝,等待它的会是惨败,不说明朝这时候是最强大的,关键是后勤它解决不了,二十万人耗费不是当时它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