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穷极一生去寻找那个“对的人”?

君君阿博 2024-08-24 22:06:50
导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个人的幸福度,而不是将其远远地留在伴侣之后。

这种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但同时也给人们的亲密关系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在西方社会中,这种个人主义的趋势已经明显到人们在选择配偶时会考虑将自己的幸福感和成长置于亲密关系的决策之上。

与此同时,在我们生活的文化背景中,这种变化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人们对“对的人”的追求逐渐成为身份、价值观和自尊的决定因素。

然而,尽管人们对“对的人”的追求可能会让他们更容易认定不再符合自己的需求的关系是不真实的,甚或者空洞,但这种考虑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为什么我们不建议您穷极一生去寻找那个“对的人”,而是应该关注与伴侣之间的共同成长和相互理解。

婚姻建议变迁—从角色扮演转向个人幸福。

人们对于伴侣的理想化想法并不是一种新鲜事,尤其是到了结婚的年纪之后,但这种理想化想法在较少见于西方社会,甚至被认为不真实。

过去,婚姻是一种以国家或家庭利益为中心的政治或经济协议,伴侣双方之间往往不会有什么情感交流,也不会因为彼此之间缺少情感交流而感到困惑,因为彼此并不指望婚姻会带来什么情感上的满足。

然而,这种格局随着近代以来的文明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对于个人幸福感的重要性已经无处不在。

婚姻建议的变化也反映了这种变化。

在19世纪,英美流行着“结婚是一种角色扮演”,而到了20世纪以后,“结婚是为了让你幸福”开始流行起来。

我们生活中的文化背景也正经历着类似的变化,然而,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伴侣之间应该有怎样的情感交流有着比较共通的期待,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所有人都要遵从这些期待。

现代西方人非常敏感且重视每个人在关系中的情感体验和成长,这种敏感程度和重视程度是非常令人佩服的,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学习和模仿。

“对的人”成为身份、价值观、自尊的决定因素。

然而,在没有中央强制执行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有必要考虑一下这件事是否值得。

或许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么明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需要对方缺乏被看做“更好的选择”的隐含假设。

这种情况在人口迁移出世界看到更广阔的风景,甚至更加明显,我们往往会坚信我们和伴侣之间的问题并不是我们造成的,因为我们有一个更好的选择,事实上可能只是我们不够好罢了。

文艺作品已经证明了我们的意愿,例如台湾作家李银河曾经写道:“每个人总会在人群中发现另一半,以便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当代年轻人正在经历类似的事情,或者甚至更加严重,因为我们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热衷于在网上共享理想化伴侣,包括长相、职业、气质、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

“高价值伴侣”这个概念已经无所不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每个人都应该希望追求的人生目标。

西方人认为这种想法只能传达出一个简单的信息,即伴侣的不完美可以原谅,但中国人会有所不同,我们却认为这传达出来的是这样一种信息:伴侣必须完美。

这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对婚姻和亲密关系拥有最严格标准化要求的地方之一,中国人们关于亲密关系的理想简直要和老派贵族一样完美。

许多人对此评论称这简直是古老的皇帝制度直接投射到爱情上,而你可以随意选择皇后来或者被选择为皇后。

有时候你可以说这个话很夸张,但是除非你这样无时无刻不复盘你所有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关系,不然很难想象这个话夸张吗?

人们差不多就是这样来看待爱情和记录他们当前亲密关系是否符合理想。

“违背自己理想”简直被认为是走出一个人的舒适区域,而现实告诉人们如果你不走出去就没有精致人生。

不再符合自己需求的关系。

我们对于理想伴侣形象的过度追求就是因为我们害怕伴侣不再符合我们的需求而引发的一种防御机制,但我们却看不到自己这行为对于情感稳定的不利影响。

相反,似乎对比之后我们就能看到多少并且倾向于关注多少实现,因为总有比自己幸福着的人,并且不被前者承认的不幸福来激励自己追求幸福看似也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方法。

当然,我不否认这种观念是情感需求匹配度不足造成并非故意产生的,也并不否认其其实还有其他积极作用,而是我认为我们看见自己这类人要考虑一个事:还值得吗?

但我看到的是我们对于这些人的看法逐渐从“我会不会”变成“我怎么做”并最终直接变成“我不会才奇怪”,这不是一个好观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需求和特质,没有人可以说谁必须要满足某个他人的需求,更何况每个人都完美又怎样呢?

我们如何看待不再符合自己需求的关系更重要,这也为我们的意见提供了更多样化选择: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不需要理想太多觉得不真实本身就足够悲惨了。

主流想法并不是所有参见世界每天都在去以及向你并且并不知道自己没有经历了什么可悲哀象征着什么发生着什么。

我们非常希望我们的亲密朋友能理解这些,我想除了这些,我们只希望对方能够明白和接受彼此间爱的内容,不需要理想太多也无需自己更多。

结语

人们总是会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思考和总结,以及反思与自我评价,其中必然包含对其他人的思考与评价。

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往往会是对自身最好的评价,如果大多数人都这样做,并且大家都认为这样对自身是一项重大改进措施,那么就很难说这样最终不会成为主流。

但世界尚未形成一股潮流,因此寻找“对的人”可能会让这些合适的人们认为,他们能让自己的生命有更多其他内容,从而重新开始,但这也会导致,他们失去合适变得寂寞,同时更需要填补空白,也导致无数个本该可能只剩黯淡的问题,他们仍然会想起是因为那些失去而生,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遗憾。

人们其实总会感觉遗憾,也即便是那些有效果满足期望的人,他们也最有可能羡慕其他遗憾条件更少或没有遗憾的人,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还是考虑一些事情更为重要,例如我们的共同成长等等。

同时,考虑结实还也取决于社会背景下幸福是否具备单一文化标准设备等功能,而唯一真正重要且决定性的条件其实只有你的爱。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