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火了!中国“切断”世界最长河流,美日直呼:绝对不可能

品味红梦史说 2024-08-15 02:40:11

都说中国的基建实力举世无双,那么我们到底强到什么地步?

当年建设三峡大坝的辉煌,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2010年,我们的基建能力又扩展到世界第一大河——非洲的尼罗河上!

美国人曾表示,这项工程没有20年是无法完成的。

那么,中国会用多长时间呢?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工程呢?

这就要从苏丹这个国家说起了。

非洲是个比较贫穷的大洲,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程度很低,战争也频繁,人民生活困难。

而苏丹,更是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苏丹的基础并不差,他拥有非洲第三大的国土面积,自然资源很丰富。

世界第一大河尼罗河,也流经这里,给苏丹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为何这样的苏丹还会贫穷呢?主要还是因为尼罗河。

尼罗河自古就有泛滥的“传统”。

虽然尼罗河定期泛滥,曾孕育出了非洲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也同样给沿途的居民造成了灾难。

每年一到雨季,尼罗河两岸的农民就会遭受巨大损失。赶上极端天气,还有可能颗粒无收。

相对地,苏丹北方的沙漠地带,却是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根本从事不了农业生产。

苏丹的产业单一,也是他贫穷的原因之一。

这里没有多少工厂,从事不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电力的短缺。

苏丹缺少清洁的能源设施,电力十分短缺。全国60%的人口,甚至连电都用不上。

每天晚上,苏丹人就会点起老旧的煤油灯,继续几个世纪以前的生活方式。

电力是工业的血液,缺少电,苏丹的经济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其实,早就有人给苏丹指出了发展之路,那就是驯服尼罗河。

尼罗河的水量充沛,只要能建设一套完善的水利系统,就可以拉住尼罗河的缰绳,让脱缰的野马变成可骑乘的良马。

届时,只要在两岸建立起现代化的灌溉系统,苏丹的农业生产就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同时,利用水利设施来发电,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苏丹缺少电力的问题。

但问题就是,在苏丹修建大型水利设施,难度实在太大了。

尼罗河两岸的地质条件复杂,土地几乎都是沙土,缺少足够稳固的岩石基座。不要说大型水利系统,就是中小型的,也无法建造。

另外,苏丹的沙漠性气候,也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沙漠上的气温,常年在四十摄氏度以上,太阳似乎能把一切晒化。

在这种地方施工,防暑降温的问题几乎无法解决。同时,神出鬼没的沙尘暴,也会随时打乱工程进度。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

经过专业估算,整个工程将耗资18亿美元。这样巨大的投资,显然超过了苏丹的承受能力。

所以在计划开始前,苏丹就将很多阿拉伯国家也拉到了投资人行列中来。

其中,仅沙特一国,就提供了1.5亿美元的资金。但是总体来说,资金缺口仍然不小。

苏丹人单靠自己,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

于是在2003年,苏丹开始向全世界招标,邀请有实力的工程公司来建设水利工程。

起初,给出回应的国家很多,达到了五十多个。但是在经过实地考察后,绝大部分国家都打起了退堂鼓。

美国本来想承接这个项目,于是派出了一个规模很大的考察团。

然而,他们的专家看到尼罗河两岸的情况时,全都不约而同地摇起了头。

而当时以基建能力强著称的日本,本来很有希望中标。

但他们的工程人员在考察之后,直接让自己的公司撤回了标书。施工难度实在太大,他们担心自己无法完成。

在所有人都退避三舍的情况下,来自中国的公司却拿下了工程。

此前,我们已经修建了三峡大坝,积累了丰富的攻关和管理经验。

对于这次的新挑战,我们的工程人员决定迎难而上,在沙漠中创造奇迹。

在我们提交的标书中,就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施工方法。这些,很多都是前无来者、闻所未闻的。

2003年7月,中国的公司开始在尼罗河上施工。而这次的工程,注定会成为奇迹。为何会这么说呢?

首先是水坝的选址和设计问题。

经过严谨的地形勘察,和耐心的水文探测,大坝的位置被选在了苏丹首都喀土穆以北约350公里处。

大坝的设计由德国公司承接,中国的施工人员与设计人员积极沟通,严谨地评估风险和成本,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含五种坝型、全长9285米的设计方案。

大坝的长度,已经是三峡大坝的三倍了。

这不仅在当时是世界第一,就是到了今天,也没有其他工程能打破这一纪录。

其次就是材料问题。

为了解决沙土松散的问题,中方提出了深挖地基的思路,并且改良了混凝土配方,让施工材料更适合苏丹的气候。

在施工之前,中方的地质学家还展开了非常广泛的勘探和研究,甚至还研究了苏丹的地震历史。

之所以如此,就是要将所有的风险全部考虑进去,以建造一座足够坚固、能抵抗大地震的水坝。

然后,就是对付猛烈的风沙了。

在这方面,中国的工程队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施工开始前,工程人员先建立了一整套非常严密的防沙和预警系统,完全可以做到小风沙吹不进、大风沙能预警。

在这套系统的保障下,中国可以保证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有5400人同时在工作,有效地缩短了施工时间。

最后,自然是苏丹最为关心的成本问题。

在原本的设计中,由于苏丹的路网系统不发达,很多大型组件必须要空运到位,这无疑会增加成本。

中国的施工人员在考察了当地土质后,确定了一套就地取材的方案。

这一下,成本大幅下降,苏丹方面的资金缺口慢慢被化解了。

然而,当工程顺利进行的时候,一批国际“公知”却突然指责大坝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其中最让人难受的,就是他们说建设大坝会破坏环境。

尼罗河水系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平衡,如果突然竖起一座大坝,确实容易造成环境问题。

而中国的施工人员,很快就找到了应对方法:他们为迁徙的鱼类,留出了足够宽阔的迁徙通道。

同时,他们也联合苏丹政府,给出了一系列生态补偿方案。这一下,那些“公知”们也不得不闭嘴了。

最终,这座举世瞩目的麦洛维大坝,在2010年4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

大坝的库容达到了124.5亿立方米,灌溉的土地面积达到了100万公顷,发电量达到了40亿千瓦时,是苏丹国内总体发电量的2倍。

汹涌的尼罗河水被“拦腰截断”,受到了控制,苏丹的工农业,也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数百万老百姓有了新的生活方式。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中国仅仅用了5年半就完成了。

这不仅比美国人预计的20年要短四分之三,也比我们自己预计的7年短了1年多。

美日两国的工程专家嘴上说着“绝对不可能”,但同时也对中国的工程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人们总说,中国是“基建狂魔”,几乎没有什么工程是我们无法完成的,这一点确实实至名归。

正是靠着这种能力,我们用了20年的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一百年的道路。

如今,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自己的基建能力扩展到欧亚大陆上的其他国家,让他们也能享受到中国变强的福利。

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的基建能力还将不断加强,为自己和更多的国家带来福音。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