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宜会战,张自忠为何从容选择慷慨赴死?-嬿娩绮梦回

嬿娩绮梦回 2025-01-16 17:44:41

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率部与日军鏖战于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的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因身负重伤壮烈殉国,时年49岁,他用自己的慷慨赴死行动践行了当初誓师出征时“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无半点改变”的诺言。

正面作战的日军对这位坚持抵抗至最后一刻的中国军队指挥官充满了崇高敬意,在经第39师团参谋长专田盛寿的甄别确认后得知了面前牺牲将领正是那个曾经让日军在台儿庄和随枣会战中胆寒的张自忠,随后以酒精擦拭和白布缠身方式入殓厚葬了这位让他们肃然起敬的中国将领。

噩耗传来,老蒋以不容置喙的口吻严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此后,在第38师师长黄维纲受命组建的敢死队付出200余人代价后,安然抢夺回张自忠将军遗体并运回后方。

5月23日,张自忠遗骸由湖北宜昌登船驶往重庆。临行前,宜昌军政要员40余人和自发闻讯而来的十万宜昌百姓含泪伫立江边送别这位抗战民族英雄,尽管此时的宜昌城战乱频仍,低空盘旋的日军飞机接踵而至,但无一人畏而却步,有的只是军民同仇敌忾下的凛然正气。

灵柩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后,老蒋与冯玉祥、何应钦、孙科、张群等国民党军政要员共同肃立迎接这位捐躯赴国难的民族英雄。在抚棺大恸后,老蒋坚持亲自扶灵相送,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祭奠仪式。

2个多月后的8月15日,延安各界为这位二战期间盟国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追悼大会,教员为其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周恩来则给予了“其忠义之志 壮烈之气 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的高度评价,继而号召全国抗战的中国军人树立同日本帝国主义英勇抗争、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的悲壮结局和盛名之下,很难让人将他和3年前留守北平城与日军斡旋的“汉奸”联系在一起。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驻守北平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奉命相继南撤,但为了确保部队撤出时不受日军的围追堵截,也为了稳住平津一带社会舆论影响,军长宋哲元将留守北平与日军斡旋,继而为部队安全撤出争取充足时间的重任托付在29军38师师长张自忠身上,很难想象当时的张自忠是怎样一种心境,但无论如何,他预料之中的最坏结果终究是如约而至了。

一时间,“汉奸”、“卖国贼”、“张逆自忠”的舆论声音四起,孤身一人困守北平的张自忠形同“过街老鼠”,此前在喜峰口抗战时积累的抗日英雄形象一落千丈,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他代替宋哲元访日在先和挤兑宋哲元留守北平在后等带来的“谄媚”和“亲日”公认评价,可想而知,这对一个充满军人正义感和爱国良知的将领而言,中伤会有多么惨痛。

1938年春的台儿庄战役前夕,李宗仁主动向老蒋提出了点将张自忠参战的请求,这与深知张自忠代人受过之艰难的老蒋不谋而合,张自忠由此得以重返战场,以国民革命军59军军长的身份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并在随后强渡沂水河增援临沂的战斗中击溃日军中有着“铁军”之称的第五师团所部,同时书写了与昔日中原大战的“劲敌”庞炳勋之间一段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的佳话。

一年后,升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率部参加了鄂北地区的随枣会战,在流水沟和长寿店两处阵地切断了日军第13、第16师团的辎重增援和补给线,确保其他战区部队顺利实施围歼随枣一带日军的战略计划。

1940年5月,日军自湖北、江西两地抽调约15万人总兵力,分别由信阳、随县、钟祥3路进攻枣阳、襄阳,企图在歼灭襄河以东的国民革命军第29集团军后,向守备襄河以西的第33集团军发起攻击,继而威逼陪都重庆,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形势危急,张自忠自然知晓胜负之利害。此刻的他已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与其且战且退,不如主动出击向日军发起进攻,在写给部下的信件中,他以坚毅不挠的精神态度表达了对抗战的必胜信心: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自5月7日至16日,张自忠率有限兵力冲锋在一线,在最后激战的危急关头,他将身边一众参谋人员和后勤非战斗人员全部转移支走,自己率少数卫队牵制日军进攻,战斗持续到5月16日下午4时,负伤8处的张自忠力战而死,临终前他将身旁卫士疏散,并委托其将自己的最后一份战报送交战区指挥部,上面赫然呈现的一段肺腑之言,即便今天读罢依旧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

带着这样一种问心无愧的遗憾与不舍,张自忠倒在了他最钟爱的战场上,以自己的牺牲为抗战中的中国军人做出了榜样,于抗战大业而言,可谓死得其所。

值得一提的是,张自忠将军遗孀李敏慧在丈夫牺牲两个多月后方才得知事情真相,她将一切后事托付家人后,自己闭门谢客,绝食7日而亡,与张自忠一道“生同衾,死同眠”,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世人又将张将军形象称为“梅花上将”。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度回首80多年前张自忠从容慷慨赴死的那场枣宜会战,与其说他是为了洗刷此前背负的“汉奸”骂名,倒不如说他是为了证明军人身系祖国危亡的无愧于心,生为中国军人,死亦为中国军魂。

民族英雄千古,抗日英烈千秋!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