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是清国海军的北方舰队,母港为天津、威海卫、旅顺。舰队的创始人是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司令是海军上将(提督)丁汝昌。
北洋舰队于1888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军,假想敌是日本海军。舰队由1871年由担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创建,并从清国南洋水师调来四艘炮艇。1860年,清国反思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北京被入侵的教训,将北洋舰队的任务定位为保卫渤海湾沿岸,特别是天津,免受列强的入侵。
当日本于1874年入侵台湾和1875年入侵朝鲜(江华岛事件)时,李鸿章开始扩充海军,将日本视为头号潜在敌人。1880年代,北洋舰队以保卫整个黄海为目标,组建了了当时东亚最强的舰队,主要舰艇由从英国和德国购买,包括定远级2艘铁甲舰、8艘巡洋舰和12艘炮艇。1881年,创办天津水师学堂,开始培养海军人才。
在此期间,每当朝鲜出现紧张局势,例如1882年的壬午兵变时,北洋舰队就被部署到朝鲜半岛沿海。清国是同样也在正在发展近代海军的李氏朝鲜的宗主国,这些举动都是对日本的牵制。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福建水师向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发出求援请求。 李鸿章出动了他当时拥有的最强大的舰艇“超勇”号和“扬威”号(甲午战争期间的主力,“定远”级及以下要么是未完工,要么是航行中被扣留)保卫台湾地区。 同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李鸿章命令两舰结束任务,赶赴朝鲜。
1880年代末,李鸿章和北洋舰队加强了与日本对抗的立场,但舰队在军舰的采购和维修方面存在弱点,造船厂没有建造和维修大型船舶的能力。
直到1890年代,东亚地区唯一能够为王牌“定远”号和“镇远”号提供服务的码头只有香港和长崎(旅顺港当时未完工)。对于当时的清国来说,这两个港口都不可靠,而北洋舰队在与日本关系恶化的情况下到达长崎,引发了外交问题(长崎清国水兵事件,又称镇远骚动)。
此外,在1880年代末,北洋舰队遭受预算短缺。 一般的解释是,预算用于黄河防洪和慈禧太后颐和园的建设。为此,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水兵面临士兵缺乏训练、弹药缺乏、装备更新迟缓的问题。
参考资料译自:
原田敬一『日清戦争』戦争の日本史19
大谷正『兵士と軍夫の日清戦争 戦場からの手紙をよむ』有志舎
关键还是来自中枢的问题,中枢不想北洋坐大,所以限制北洋的发展,所以黄河防治缺钱、老佛爷做寿缺钱……北洋水师就别想有钱。说速射炮的问题、说开花弹的问题等等问题李鸿章等人不知道吗?他们知道,就连江南制造所仿制的12门120速射炮都被调用了,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中枢不给钱,不让北洋发展壮大
其实在实战中北洋海军将士足够勇敢,战后统计北洋海军的命中率远高于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海军的训练其实不差,主要表现在舰炮老旧,只几年时间,就落后日本一大截,日本有的速射炮,大清一门都没有,日本一分钟能放几炮,北洋海军几分钟放一炮,怎么打,再者船太老旧,扬威,超勇速度太慢了,打乱了队形,大东沟一役北洋海军并未全军覆没,被击沉了几艘,但主力尚在,仍有一战之力,可叹得不到陆军支援,又想避战保船,结果万劫不复,可以说舰队主官基本做到了舰在人在,舰沉人亡,忍辱活下去的官兵也是受丁汝昌的劝阻,活着比死更难,你们是国之精华,他日舰队重建,必有大用处,而我不愿意受辱,不死有负圣恩,愧对中堂大人,更无颜面对殉国的众将士
多分析分析现在的日本海军自卫队,别总沉迷于过去
战争开始或者初期综合来说还是55开的,但一旦僵持下来开始逐渐出现问题。
基础等于零,落后太多,在小区域里,没办法比,连维修都支持不了,就现在的汽车就可以对比当时的机器,没有不用维修的。对手快了不止一步,经济总量上,信息战上随时知道你的动态,战术上优势明显,突击能力,整体战术设计,海况掌握,战略进击意识。攻防兼备,突破点,带面。国内散乱,表现面子上大于国体,人民并不能全力支持国家,也不知道要支持国家,也没有要支持国家的信息发布。整个体现就是火你乱了就吃掉你。以优势兵力对一个点发起的进攻,信息不对称,对方是全盘上行了如指掌,全球信息定位。国家没有整体战略战术概念体系,就是没总指。没有合力。没有经济基础。没有信息就没有对比。全国其他地区都一团乱麻,没有号召力,没有形成合力,没有互补,不知道对手意图,没有预判的能力。海线长远,投入巨大,没有体现重点,整体就是没有防备。如同哑巴吃黄莲。落后不是可以选择的选项,而是要被打被伤害被淘汰的选项。
那个年代的军舰发展太快了,很多国家的军舰都是下水即落后。
黄海海战之后欧美海军强国主力已陆续开始进入前无畏舰时代,十年后的对马海战后又跨入无畏舰时代,落后的农业国无法应对工业革命的冲击
甲午战争开始前,日本文盲率低于现在的中国
修园子其实是为了国家,想躲开京城的大使,大使总干涉内政。最后内政外交事务将在颐和园处理,故宫将被放弃,或只是个象征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