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崮云湖街道的群山中有处衔草寺遗址,那里还存有一座一千多年历史的石塔,朋友们都知道这里吧?
2021年五一期间我们去过那里,那年我的唐大姐还在时刻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残酷中考,谁成想月底就因着通过推荐生考试提前入了高中大门----她运气好,而我拥有这么一个运气好的闺女,我的命也好~~
三年多过去,我的唐大姐已是大学生,今日我和老唐带着二哈同学再次来到衔草寺。(三年前的游记:)
衔草寺所在的山叫做“人头山”,是泰山山脉向西北延伸的余脉。山下一座石亭里罩着的古碑上刻《新修衔草寺记》,内容漫漶不清,但所查资料显示落款时间为元代至元年间,碑文内容则记刻了罽宾国王子求那跋摩僧创立此寺和北魏僧人志湛重修等事情的经过。
求那跋摩,《高僧传》《出三藏记集》等书中均有记载:求那跋摩“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罽(jì)宾国为北天竺方国,故地在今兴都库山以南及克什米尔一带,为大乘佛法发源地。
求那跋摩出身王室,少时随父潜迹山泽,“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指佛教之九都经论),博晓四含(佛典四《阿含经》的略称),诵经百余万言”, 时号三藏法师。其后,罽宾国国王驾崩,因无后人继承王位,群臣推荐求那跋摩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潜心研究佛法,被后人敬佩。
求那跋摩先来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传法。至南朝刘宋元嘉元年(424年)应宋文帝之请,渡海来到广州。在始兴(今广东韶关)建立禅堂,宣讲佛法。元嘉八年(431年)抵达宋京建邺(今江苏南京),召对称旨,乃敕住祗洹寺,译经众多。之后,求那跋摩于元嘉十年(433年)前后来到泰山山脉的“人头山”,建造了衔草寺。元嘉十四年(437年),求那跋摩圆寂于寺(祗洹寺)。
祗洹寺可能是现位于南京城北鼓楼区紫竹林3号,始建于东晋时期(317-420年)的紫竹林禅寺。据《南朝佛寺志》记载,东晋时,在此建耆阅寺,又名祗(zhī)洹(huán)寺。
衔草寺是继东晋名僧竺僧朗的朗公寺之后又一泰山著名寺院,一时王公英彦莫不宗奉,连南梁武帝也都遥致敬意。衔草寺是咱们济南地区较早开创的佛教寺院道场之一,也是一处由古印度僧人创立的佛教道场。
(竺僧朗,东晋僧,是载入梁朝《高僧传》的东晋著名高僧,曾受到过前秦符坚、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后燕主慕容垂、南燕主慕容德、后秦主姚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七国君主的礼遇,被奉为神圣,名重一时,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有名的高僧,后卒于泰山。)
就是这样一座备受各方朝拜、各朝尊崇的寺庙,在跨越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只留下了一座石塔,和两座半埋土中的禅师寿塔,以及两方古碑。
三年前我们第一次来访这里,石塔正在修缮中,今日呈现在面前的石塔更加坚固,四角的翘脚龙头依然昂首望天。
冲西的小拱门,门楣上也雕着游龙戏珠的图案,雕工苍劲有力,却没有后期的雕刻艺术那般精致。
资料显示石塔为元代建筑,虽然眼前石塔的顶子像明清风格,但石塔底部的修砌方式存有北魏至唐代的建筑风格。
一千多年来:兵燹、火灾、灭佛运动、十年浩劫,能保存下这座石塔就不错了。经过历代重修,顶子也就成了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了吧。
多少寺庙道观都只是留了个名字,成了XX遗址?比如西营秦口峪的孤峰庵、仲宫北道沟的普门寺、肥城石横的福山寺、长清双泉的上水庵。。。徒留了一块块残缺石碑印证着它们曾经的存在。
在这片群山环抱的深谷中,山腰处的寺庙传来了僧人们虔心的诵经声,低沉悠扬的诵经声,总会让人心生安宁,让一切的纷繁悄悄散尽,也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都被远远地抛诸脑后。
“把你的小狗拴好绳啊,山上有大狗。”石塔旁一位骑坐在三蹦子上面的大叔好心提醒道。
赶紧跑回车里取牵引绳回来。
上面果然有狗,还不止一只,这这这,也太大了。
那狗头比我的脑袋还大,浓密的毛发让整个狗头又大了两圈。粗壮的四肢支撑着一百多斤的巨大身躯。但它蛮乖巧的,同样披满了长毛的大尾巴快乐地甩来甩去,可爱的样子和它硕大的体格形成强烈的对比----我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大个的阿拉斯加犬。
不远处还有一只浑身雪白的拉布拉多,我勒个去!怎么个头都这么大?虽是短毛犬,但如果和阿拉斯加一样也是全身长毛,个头更大。它俩化化妆,分明就是两头小狮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三太郎本来没感觉两只大个头怎样,只是在可爱的阿拉斯加低吼了一声后,好嘛,三太郎吓得夹着尾巴溜着远处汽车边跑开了。
最里面院子还有一只“住单间”的狗子,只闻其声不见其真容,因为我们没有再往里面去,三只巨型大狗子唯有它在“单间笼子里”嗷嗷狂吠,叫声响彻整座山谷。
阿拉斯加和拉布拉多虽说也用铁链锁着脖颈,但相对而言很是温顺,只是个头大得惊人。因此里面那只“住单间”终归是有原因的。
有寺庙的地方,附近肯定有塔林,也就是曾经驻守寺庙的历代僧人的坟墓。
我怎么找不到了呢?记得是在碑亭北侧啊?
“往山里走!在里面,你什么脑子啊?”老唐竟然还记得位置。
顺着满是泥泞的土路继续往前行,处于山坳处的缘故,气温总是低于山外和繁华市里,道路一旁的水洼结了厚厚一层冰,明明正午时分,气温也不算低,但冰层竟然还未融化。
有着悠久历史的衔草寺,肯定有过无数僧人在此修行,然而此处的塔林只能看到两处墓塔。
浩公禅师墓塔
墓塔一般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但浩公禅师的墓塔,基座被掩埋于土地中,塔身还在,只是没有了最高处的塔刹。墓塔西面刻有:大德六年八月清亭石匠方德。(元大德六年为1302年)
西北侧还有一块刻着“復公禅师塔铭”的石碑,也半埋于地下。
关于浩公和復公,好不容易查到两位高僧的部分资料,其实如果那块元代至元年间的《新修衔草寺记》字迹清晰的话,是很容易了解到浩公和復公两位师父的平生事迹和介绍。好在有前人为我们开道,能让我们今日坐享其成,感谢他们的努力付出,如下:
《新修衔草寺记》的碑文开头有“长清县治东南四十里,五峰山之阴有人头、猫头之山者,其势环谷中成邃谷,谷之中有寺曰衔草,实《大藏经感应录》所载湛公灭度之处”字样。
碑文接着有“经兵遂废而不存。至元十三年,灵岩退堂长老復公禅师,每游历至此,不能去,徒思浩曰:我将终老于斯。欲□起以为求生福田,未知此愿果能遂否”的文字,说明了衔草寺后来颓废,一直到元代的至元十三年,灵岩寺的退居长老復公禅师经常游历到此,恋恋不舍,就想终老在这里,希望徒弟思浩随其所愿,复建该寺。
思浩为了成就师父愿望,便:“伐大木焚巨石,树扬春锸”,并“坚持以志无寒暑昼夜”,“近山开田百余亩”。思浩终于有了回报:“竭力营建,盖七年于兹矣。”思浩用七年时间建成该寺时,其师父復公禅师却已经不在了:“不幸寺垂成而吾师下世今也。”
----看明白了不?衔草寺是由一位印度高僧求那跋摩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元嘉十年(433年)创建,但在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时,灵岩寺一位退堂长老復公禅师游历至此,看到衔草寺破败颓废,希望徒弟思浩能复建衔草寺,思浩也就是浩公禅师用时七年重建了此寺。
查的资料中显示,復公禅师塔铭石碑旁还埋有“圆寂上莲下光悟公和尚之墓”石碑,悟公和尚为清初衔草寺的住持。----只是我们在现场没有看到悟公和尚的墓碑。
三年前来此,只是浅显地认识了衔草寺;三年后重访,更多地了解到衔草寺的发展进程,恍若透过历史见到了来自遥远国度的求那跋摩大师,为衔草寺的破败感到惋惜的復公禅师,为重建衔草寺而殚精竭虑的浩公禅师。
最后想说的是,千百年来,今日的衔草寺虽只余了一座石塔,两座墓塔,以及两方古碑,但它们身上承载的历史却是那么深远那么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