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后,傅作义要求:我一定要去西柏坡,看看毛泽东的风采

熹然说历史 2023-02-16 15:32:13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我国华北地区全境基本获得解放,也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而毛主席作为我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曾多次针对战略部署以及战争决策做出重要指示。

正是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解放军的部队才能决胜千里之外,为新中国的诞生夯实了坚定基础。

毛主席在军事领域的才华,不仅为解放军的战术打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更在屡次交锋中打服了对手。

就连傅作义都在平津战役结束后,提出了要去西柏坡一睹毛主席风采的请求。

正直的人

每当提及中国近代史,十年内战总是绕不过的话题。

也许战争的残酷,会让这份回忆略显沉重,但其背后所蕴含着的哲理和对现代社会体系建立和良性运营的驱动,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十四年抗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亿万华夏同胞却并未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与统一。

尽管这是几辈人代代相传的炙热梦想,然而蒋介石和他的独裁政府却亲手摧毁掉了这一切。

自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百废待兴的中国,本该进入到休生养息的发展轨道中。

但是做着独裁美梦和妄想“蒋家王朝万世不倒”的蒋介石,却是不合时宜地动起了歪心思。

在他的授意下,国民党军队并未收起本该指向侵略者的枪口,而是转头拉开枪栓,将其对准了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

作为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并不愿意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这样一来和他们想法相悖的共产党,自然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这场同室操戈的内战,跨越了长达十年的岁月。

直到1949年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和我党的全面胜利,才算消灭了国民党维持其反动统治的有生力量,拉开了中华民族的全新篇章。

而在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这历时将近半年内,三大战役可谓战战出彩,不仅狠狠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更是把蒋介石妄图独裁的美梦撕得粉碎。

其实作为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蒋介石在抗日时期做出的一定贡献并没有被任何人所遗忘。

只是在赶走侵略者后,他的做法,注定是和民族的发展愿景相违背的。

反观被蒋介石称作“穷棒子”的共产党,却是切实地做到了以民为本。

无论在哪个时间节点,共产党人始终都在殚精竭虑为人民服务,两相对比自然是高下立判。

客观来说,蒋介石作为国民党最高权力代表的执牛耳者,他在领导政党乃至军事领域,还是有一些才学的。

但正如前文所言,脱离人民群众这片汪洋大海,再大的船也一定会抛锚搁浅。

从某种角度而言,蒋介石并不是一个正直的人。

他构建的国家蓝图中,充斥着太多利己主义的因素和不纯粹的成分,在私欲昭然若揭之时,竭力粉饰太平的姿态,着实很难为人所信服。

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存在,如果没有毛主席的正确领导。

也许,彼时的中国还需要在反抗侵略的道路上挣扎许久,要真是这样的话,真的很难把希望寄托在所谓身居庙堂之上的蒋介石身上。

但历史不会因为任何假设发生改变,真真实实发生的一切,都会被亲身经历的人铭记,也会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一直流传着。

既然没有如果的存在,那不同选择就一定会被分出对错。

不同于“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毛主席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炎黄子孙意味着什么?想必踏遍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会出奇地一致。

无论是那个年代或那段过往的亲历者,还是如今享受着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的你我。

对于毛主席缅怀和敬仰的原因,都不仅仅只是“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领导者”这么简单。

关于毛主席的过往无需赘述,相比用稚嫩的笔触去回顾毛主席的传奇一生,我更想从后辈的视角,去努力地感受他的感受,体会他的体会。

毛主席之所以能够受到国人最崇高的敬仰,究其原因便是他把“以民为本”这四个字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他不仅是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大救星,更是新中国“信仰力量”的奠基人。

正直这个词语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其内核却极为浩瀚。

它不仅是对一个人品性、性格、思想等方面的形容和肯定,更是对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事业的出发点的衡量。

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幸福奋斗终身,这句话乍一听有些过于磅礴了。

可偏偏毛主席却是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用自己的终生奋斗真正感染了整个国家。

因此关于毛主席和蒋介石之间关于“正直”的比较,绝对不会存在所谓“踩一捧一”的私心。

以史为镜是最为公允的评判方式,他们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也收获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正是由于将以民为本落到了实处,才在战争洗礼中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不变真理。

要知道人民是我们自己的人民,更直白地说法是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人民。

毛主席的一生都在践行何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他为这句话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而被他时时刻刻都记挂在心间的劳苦大众,自然会更为热忱地去拥抱他。

深谙“人民才是一切根源”这一道理的毛主席,不仅把自己和人民紧紧捆绑在了一起,甚至将对手阵营中的大将都在潜移默化中成功感化,其中傅作义就是最好的例子。

傅作义对我党呼吁和平共谋发展的政策深以为然,对毛主席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更是倾心已久。

也正因如此在平津战役后,他才提出了要前往西柏坡一睹毛主席伟人风采的请求。

正义的枪

倘若抛开政治立场不谈,傅作义在城市保卫战中还是颇具心得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就以敢打敢拼和城市守卫而闻名,也称得上是一名爱国革命将领。

怎奈身处腐败溃烂而且昏庸无能的国民政府,有很多事情其实是不受傅作义自己的控制的。

加之特殊历史时期的种种制约,导致他虽有一颗报国心,却明珠暗投身于国民党的阵营。

在我国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后,傅作义也曾对国家的未来抱有极为热忱的期待。

但他的愿景和中国劳苦大众渴望和平统一的希冀一样,都在蒋介石的独断专行下化为泡影。

对于蒋介石坚持要和共产党开战的做法,傅作义内心深处是十分抵触的。

因此内战爆发初期,虽然傅作义无奈站在了国民党的阵营中,但和整个民族处于对立面的状态却让他十分头疼。

随着十年内战带来的巨大消耗与日俱增,饶是自诩拥有天下大半财富的国民党,也终于品尝到了捉襟见肘力有不逮的尴尬。

也正是国军的江河日下,让傅作义内心的煎熬与日俱增。

三大战役陆续打响后几乎每天都会听到国军溃败的消息,蒋介石构建的所谓固若金汤的防线,在解放军的冲击之下就像土鸡瓦狗般四分五裂,对于消弭战争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直到国民党在平津战役中再次溃不成军,成为了让傅作义下定决心改弦易辙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他看来结局胜负已分,已是强弩之末的国民党再打下去,只会徒增伤亡罢了。

而当解放军的部队兵临北平城下时,我党做出的“围而不攻”的决策,更是让傅作义大受震撼。

考虑到北平的悠久历史和百姓安危,我党始终致力于可以谈和并让北平和平解放。

在北平地下党和其亲生女儿游说下,傅作义最终选择从善如流,打开城门欢迎解放军进城。

这一举动也标志着自此华北地区再无硝烟弥漫。

傅作义的深明大义之举,到了蒋介石的嘴里却变成了“对党国可耻的背叛”。

可实际上常被蒋介石挂在嘴边的党国,也早已成了他为蒋家王朝添砖加瓦的阶梯。

另一边的傅作义则是在我党的感染下,重新燃起了对新中国的期待。

待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傅作义还曾经在水利部门工作了多年,总算是圆了自己多年前的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北平城和平解放之前,傅作义就对毛主席十分敬佩。

他时常念叨着有机会一定要一睹真人风采,要和毛主席就军事理念和国家建设的方向好好探讨一番。

久征沙场的傅作义,是一名极为杰出的指战员,身为行家的他自然能够看出毛主席在军事领域的雄才大略和独到的战略眼光。

这些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也让他和毛主席见面念念不忘。

平津战役期间,毛主席所提出的“分割敌营,逐个击破”以及“围点与打援相结合”的战术,直接在战略思想的高度上,秒杀了国民党的众多高级将领,这一点同样令傅作义佩服不已。

在北平城和平解放后,傅作义曾语重深长地和身边的人说道:“我知道蒋介石会如何评价我,但相比这些虚名,我更在意军人是不是在为正义而举枪。”

由此也不难看出,傅作义和蒋介石以及他的拥趸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他不会把心思花在粉饰太平和为己谋私之上,这同样是导致他最终向我党靠拢的重要原因。

毛主席常说共产党人从来不搞个人崇拜那一套,可能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毛主席自己也没想到,他那颗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和极具感染力的人格魅力,甚至能起到化敌为友的作用。

事实上毛主席从来没有任何刻意宣扬自己功绩的做法,可是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存在,才让彼时的华夏儿女在漆黑的阴霾中看到了光透进来的地方。

正道的光

假使要给毛主席所带来的这一束光命名,我想大概没有比“正道的光”更为贴切地形容了。

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我们不搞个人崇拜,但却不影响我们对他永远的尊敬和仰望。

恰恰也正是这一束正道的光,照亮了以傅作义为代表的一批原本站在我党对立面的对手们。

他们同样也是被毛主席的知行合一和人格魅力所征服,最终选择加入到了我党的阵营之中。

因此与其说傅作义是在平津战役结束后提出了要去西柏坡面见毛主席的请求,倒不如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就已经对我党和毛主席倾心已久。

其中蕴含的道理蒋介石直到兵败溃逃台湾后也没有悟透,个人的意志是永远无法凌驾于民族的发展进程和人民的愿景之上的。

逆水行舟的结果不仅是不进则退,还可能是船毁人亡。

如果再把蒋介石“利己主义者”和毛主席“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份去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差距深如天堑,他们所代表的立场从本质上来讲甚至都没有可比性。

一个绞尽脑汁为巩固独裁政权而至人民于不顾,一个则将自身利益甚至生死都置之度外全心全意在为劳苦大众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

民心所向会拥抱哪一方,答案不言而喻。

行笔至此突然心生感慨——你在背后拿刀捅我,我发现后你高呼冤枉。

也许你的伪装可以骗得过一时却不可能骗得过一世。

毕竟作为当事人和亲历者,我自己哪里疼我还不知道吗?

在这个浅显比喻的背后,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所引发的深深思考——民族和国家从来不会属于任何个人,中国永远是人民的中国,人民也永远都是中国的人民。

毛主席自是早已参透了其中的奥义,而无论是平津战役后的傅作义,抑或是如今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的我们,都应该为有这样一位领袖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参考资料

《世界经典战役(全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平津战役英烈传》——天津出版社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