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你像司马懿,完了,没一个好下场的,简直是司马懿判决

元月评历史文化 2024-10-08 21:44:38

你像司马懿,一种穿越朝代的荒谬判词。

古人说,一物降一物,强者向弱者发起攻击,胜负往往得看弱者的弱点是否正对强者的优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比作司马懿”就成了统治者打压政敌的一剂猛药,无人能解。

唐代名将檀道济,战功赫赫,却因被皇上说“安知道济不为司马仲达者乎”而身首异处。明代夏言在狱中自辩,称严嵩父子“弄权似司马懿”,结果自己反而先一步人头落地。

这些案例让人不禁疑惑:为何被比作司马懿就得了致命判词?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贰臣之名,却曾是美誉

说起司马懿,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权臣”、“奸臣”。然而在两晋时期,这个评价可完全不是这样。当时的名士刘惔把桓温比作马懿时,更多的是在夸赞他。

桓温年少时便胆识过人,十八岁曾孤身闯入丧庐手刃仇家,为父报仇。他性格豪爽,得名士温峤盛赞,故以“温”为名。他又三次北伐,立下赫赫战功,拥戴“英雄人物”。

一位谋士曾对桓温说:“将军眼如紫石棱,须作奸毛磔,正如孙仲谋、晋宣王一般气度!”

这里分明是在赞美桓温的气度不凡!

一朝天子一朝“谶”

檀道济是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托孤重臣,也是当时著名的“长城名将”。他曾多次率军北伐,让北魏闻风丧胆。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最终却难逃“被比作司马懿”的厄运。

刘义隆继位后,檀道济依然在前线浴血奋战。一次,他派出斥候,发现魏军主帅竟是皇太子拓跋晃,便对部下说:“此子初临军阵,岂识谋略?来日必败” 。”结果第二天一战,果然大获全胜。

然而,随着功劳日益大,朝中对他的忌讳也与日俱增。刘义隆病重时,对近臣说道:“安知道济不为司马仲达者乎?”于是彭城王刘义康便设计将其骗局至京城,秘密处死。

举案齐眉,实则暗藏杀机

到了嘉靖年间,这个“司马懿格局”非但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反而愈发显现出其威力。 当时的首辅大臣夏言与严嵩同在内阁,彼此表面和睦,实则暗流汹涌。

严嵩对夏言,在外人看来简直是“如子之奉严君”。有一次,夏言当众议论严嵩,严嵩非但不生气,反而下跪递上请恭,请夏言光。这种谦恭态度,让夏言更加轻视严嵩。

殊不知,这就是严嵩的“卧薪尝胆”。 终于在一个机会,严嵩联合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一举将夏言打入诏狱。

夏言在狱中上万言书,称严嵩父子“弄权似司马懿”,希望能加固保命。然而这一招非但没能救他,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老而不死,被疑

这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猜忌之心,在朱元璋身上表现得极其明显。他的老搭档李善长,从濠州起兵到建立大明王朝,一路相随。朱元璋对他构成厚礼。相待,不仅赐予大量田产,还给他儿子赐婚公主。

然而就在洪武二十三年,已经77岁高龄的李善长不但没有显出老年之态,反而精神矍铄,还在为府邸筹划计划。偏巧这次朱元璋突发重病,看着这位老臣,越看越就像当年的司马懿——老而弥坚,老而不死。

于是,合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心态,朱元璋将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尽数诛杀。这就是“司马懿形态”极其惨烈的一次应用。

【延伸阅读】 1.《资治通鉴》 2.《明史》 3.《两晋演义》 4.《明朝那些事》

创作说明:文章中的对话和某些细节是基于史实的推测。文本中运用现代比喻和表达方式只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而不是针对历史的实际情况。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