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自王瑞君线上直播
当孩子的自我基本形成之后,就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在生活、行为、行动和意识上,并不能完全与成年人平等。
然而,一个孩子的成长,恰恰需要成年人在意识上与他们平等,才能真正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家长需要深入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在阅读《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时,作者提到“成年人的自负”这个概念。我想,大部分家长看到“成年人太自负”这个观点时,内心或许会有些抵触。因为他们可能会认为,作为成年人,自然拥有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因此理所应当的应该拥有能力、权利对一个孩子进行“教育”。
这种想法中隐含着一种先入为主的优越感,似乎成年人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因此,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成年人在儿童面前是否过于自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剧本,以及自己的生活要展开。然而,父母往往容易成为孩子人生的导演和编剧,试图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些父母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成功,因此要求孩子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另一些父母可能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未曾达成的梦想,弥补自己的遗憾;还有一些父母觉得只要孩子按照自己的经验去成长,就可以让他们少走所谓的弯路。总之,父母往往会对孩子有所期望,给予他们认为好的、已经设定好的剧本。
比如在某个美剧中,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儿。然而,这个小孩的祖母和外婆,分别坚持认为自己所属的宗教派别对这个小孩的成长至关重要。于是,她们私自决定,在孩子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按照各自的信仰为这个婴儿进行了洗礼。
当这对年轻的父母得知此事后,他们的反应各异。父亲年纪尚轻,对此不以为意,认为长辈的做法无可厚非。然而,作为思想更为成熟的母亲,她感到困扰,并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孩子的权利似乎不是由父母自己来决定,而是被祖辈们所左右。
从这部剧情的逻辑中,我观察到的是我们与孩子们之间为何无法完全摆脱不平等的关系。总有一些事情是由父母做出决定,而孩子们却没有任何参与的权利。有许多事情都是如此,例如,你上大学时,专业并非由你自行选择;你谈恋爱、结婚的时间,也都不是由你自己决定,而是由父母及其所秉持的观念所左右。甚至,连幸福的定义,都是由父母或社会的观念所决定的。
图源:pexels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所谓的幸福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内心体验,而是当我们的父母认为我们幸福时,这种认可似乎成了幸福的另一种标准。
这种观念往往源自一代代传承的家庭价值观,我们的父母从他们的父母那里继承,然后再传递给我们。在这样一个传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剧本,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但却常常缺乏实现这一愿望的机会。
许多亲子关系的冲突都源于这种意识上的不平等。因为我们往往陷入自己认为的对错、好坏的判断中。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现代孩子的意识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他们不仅想要按照自己的生活剧本进行,同时还会觉得如果被强迫,就会坚决抗争到底。
这种对抗性,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一件积极的事情。这表明孩子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渴望做自己。正是这种强烈的自主意识,迫使成年人必须审视自己对于权威的认识。
图源:pexels
相较于显性权威,亲子关系中的隐性权威往往更难以被我们察觉,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其的运用频繁且顺畅。
例如,家长们可能会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是个听话的孩子”,“妈妈相信你肯定是愿意去做……的”,“妈妈觉得你一直表现得很出色”,“妈妈觉得你会体谅妈妈的苦衷”,“妈妈知道你会对弟弟表示谦让”。这种隐性权威的运用,对于孩子们来说,往往更难以反驳。
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常常会面临这种情况,即在肯定孩子的优良特质时,不自觉地传达了一种权威性的指导。这并非单纯地赞美孩子的优点那么简单,实际上,我们在表扬孩子的过程中,往往是在为孩子指引一个发展的方向。
例如,如果一个母亲称赞她的孩子非常懂事,这其中的“懂事”不仅仅是优秀品质的认可,它还隐含了孩子应当承担更多责任的期待。
设想一下,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断挑战并力求胜利时,作为家长的不同反馈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如果家长说:“孩子,妈妈为你的勇气感到骄傲。”这无疑是对孩子品质的肯定。
然而,如果家长的回应是:“孩子,妈妈知道你是一个宽容的孩子,失败一次不要紧。”或者“做人不必如此争强好胜。”这样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图源:pexels
隐性权威与个人成长密切相关,家长们的成长必须伴随着自我觉察。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隐性权威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经常在无意识中说出某些话语,并且我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将我们的隐性权威强加于人。
所以,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会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保持好奇。通过积极探索和理解孩子内心的种种变化,我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