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国庆,赫鲁晓夫送了1吨纯金国徽,毛主席:他这是行贿来了

萌萌小仙猫 2024-12-07 18:01:50

1954年9月,一场“泼天的富贵”,突然砸向了刚刚结束抗美援朝、亟待进行经济建设的新中国。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此时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访华,并且带来了一份厚礼:用一吨黄金铸造的中国国徽。

这还不是全部,在这前后,还有大量的苏联援建项目进入中国,直接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

看着金灿灿的国徽和长长的援助清单,毛主席不禁笑着表示,赫鲁晓夫这是行贿来了。

这句话到底是玩笑还是事实?赫鲁晓夫又为何要给中国行贿呢?这还要从一年前的斯大林去世说起。

赫鲁晓夫是个矿工子弟,自幼在老师的影响下,接触到了一些革命书籍。

在苏联建立前后,他参与领导了矿工的大罢工,还积极参加反对一战的游行,因此受到了斯大林的重视。

在二战结束后,他和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贝利亚,一起成为了斯大林面前的红人,他们在苏联,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但实际上,四人之间既有合作,也有斗争。

以当时的形势看,贝利亚掌控秘密警察,有生杀予夺之权,马林科夫则是中央书记,可以代行国家领导权。

布尔加宁虽然只是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但由于长期担任武装力量部长,所以在军界有着很广泛的人脉。

而赫鲁晓夫,仅仅是个中央主席团委员,手里只掌控着宣传部门,实力和影响力都远逊其他三人。

1953年3月,斯大林在孔策沃神秘死亡。

由于事先他并未指定接班人,所以苏联的政局一下子变得微妙了起来。

以当时的情况看,贝利亚似乎是最有可能掌控一切的人。

但是,其他三人显然都不希望由他掌权,贝利亚心狠手辣,一旦他上台,势必会掀起另一场腥风血雨。

于是在这一年6月,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做局,由二战英雄朱可夫亲自动手,逮捕并枪毙了贝利亚。

布尔加宁年事已高,无心争斗,所以在除掉贝利亚后,苏联实际上进入了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双雄争霸的时代。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第一书记,看起来成了国家的一把手。

但实际上,他在一定意义上,被马林科夫架空了。

他手里虽然掌握着党内的权力,但政府却被马林科夫控制,赫鲁晓夫虽然地位崇高,但是并不稳固。

1954年,赫鲁晓夫赢得了布尔加宁、卡刚诺维奇等人的支持,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政治斗争要有内助,但同样也需要外援。

赫鲁晓夫迫切需要国际上的支持,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而当时,能够左右局势的国家中,中国是最重要的一个。

中国刚刚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在国际上风头正盛。

如果中国能站住赫鲁晓夫一边,马林科夫的日子就会变得很难过了。

当时,正好临近中国的第五个国庆日,苏联本来打算派米高扬出访。

但是为了表示尊重,赫鲁晓夫决定亲自去一趟中国。

但是,去中国访问,不准备一些礼品是说不过去的。

赫鲁晓夫当然知道当时的中国需要什么,那就是大规模的工业和技术援助。

所以在访问中国之前,他就在会议上提出,要加大援助中国的力度。

但是,他的提议,却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中国那几年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苏联也害怕日后中国会脱离其掌控。

所以,以伏罗希洛夫为首的一大批人,都表示不想大规模援助中国。

然而,赫鲁晓夫这一次,却表现得非常坚决。

他说,如果不能加大对中国的援助,那么他这次出访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在其坚持下,苏联方面达成了统一,同意对中国进行工业援助。

1954年的9月底,赫鲁晓夫的专机降落在了北京机场。

按照外交礼节,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时到机场迎接。

双方握手寒暄,显得非常友好。

等到双方正式开始会谈时,赫鲁晓夫亮出了自己准备的神秘大礼——重达一吨的金质中国国徽。

当时,中国仍不富裕,确实没想过用昂贵的黄金来铸造国徽。

毛主席因此半开玩笑地表示,赫鲁晓夫这是在“行贿”,这句话,也巧妙地点出了赫鲁晓夫此行的目的。

接下来,双方的洽谈就更加实质化了。

赫鲁晓夫表示,此前援建的四个中苏合资企业,日后将全部交给中国管理,同时,他还将为中国提供5.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

当时的卢布价值很高,这笔贷款的作用自然不菲。

另外,苏联方面还表示,要给中国援建141个大型企业,并推动相关项目的研发和管理。

这一下子,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直接进入了高速公路。

赫鲁晓夫送上的另一份大礼,就是中国的大连、旅顺两个港口。

在二战之后,苏联曾经在蒋介石的默许下,派兵进驻了这两个港口,而且驻军数量还很庞大。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经和斯大林谈过让苏联撤军的事。

但是在历史的影响下,这件事被搁置了好几年,如今,赫鲁晓夫终于同意撤军。

这也就意味着,从此之后,中国的领土上,将再无其他国家的一兵一卒。

这对于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可以说,赫鲁晓夫送上的“礼物”,已经很重了。

但是毛主席十分明白,这并不能说明赫鲁晓夫对中国多么友好,一切不过是利益使然。

他想要趁此机会,再多争取一些援助,于是他提出,中国正在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希望苏联提供这一方面的帮助。

对于这个请求,赫鲁晓夫显得有些为难。

他很清楚,毛主席口中的原子能事业,实际上就是原子弹。

这种毁天灭地的武器,如果中国掌握了,将会彻底摆脱对苏联的依赖。

于是,他先是说苏联会提供核保护伞,中国用不着自己研制。

接着他又说,研究原子能太浪费钱,中国没有必要搞,毛主席听出了他话里的拒绝之意,也就没有强求。

虽然有些小插曲,赫鲁晓夫的此次中国之行,还是促进了两国的友谊。

在这一年的国庆庆典之上,赫鲁晓夫出现在了毛主席的身边,这对一个外国元首来说,无疑是一项殊荣。

接下来的5年时间,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大量的苏联专家进入中国,带来了很多基础性的科学技术,让日后中国的自我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也是在苏联的帮助下,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了。

而相应地,中国也在国际事务上,大力支持赫鲁晓夫,靠着内外和谐,赫鲁晓夫逐渐挤掉了马林科夫,独自掌控大局。

不过,基于利益的合作,终究有破裂的一天。

赫鲁晓夫在位置稳固后,便开始妄自尊大,干出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全面否定了斯大林,毛主席听说后,觉得此举不妥,双方的矛盾由此产生。

1958年,中国开始炮击金门。

这本是我国家事,但赫鲁晓夫却认为毛主席没有事先通知自己,这是错误的,双方的裂痕开始进一步加深。

到了1959年,赫鲁晓夫又提出了中苏“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妄图掌控中国军队的部分指挥权。

毛主席对此,给予了严词拒绝,赫鲁晓夫恼羞成怒,于是便不顾中苏之间的协议,强行撤回了所有专家。

中苏两国的关系,从此开始逐渐变冷。

此后,双方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冷静期”,彼此间充满了敌视,甚至还发生了边境武装冲突。

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情况才出现变化。

只不过,苏联在这段时间里虚耗了国力,失去了信仰,在1991年正式解体,走入了历史的尘埃。

参考资料:

1、层次分析视角下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年第3期14-16,共3页

2、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及援华方案的签约——《纵横》 1998年第7期20-25,共6页

3、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的矛盾与冲突——《党史博采(下)》 2018年第9期22-23,共2页

4、剪除贝利亚是赫鲁晓夫策动的一场政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2年第1期35-49,共15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