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的“萨德”反导系统已部署至以色列,而此前,美国“阿利·伯克”驱逐舰上搭载的“宙斯盾”系统已参与了拦截伊朗导弹的行动。若未来伊朗再次发动导弹袭击,这两款美制反导系统或将同时投入战斗。这不禁让人好奇:既然已有“宙斯盾”,为何还需“萨德”?二者在反导作战方面究竟谁更胜一筹?
从纸面数据上看,“宙斯盾”似乎占据优势。其配备的“标准”-3导弹最大射高可达160公里,而“萨德”仅为150公里。在有效作战距离上,“宙斯盾”的优势更为显著,标称距离达600公里(部分数据甚至更高),相比之下,“萨德”的200公里则显得逊色不少。此外,“宙斯盾”系统搭载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部署更为便捷。反观陆基“萨德”系统,大规模部署则相对缓慢且费力。
在对抗伊朗导弹袭击时,抗饱和攻击能力尤为重要。一套“萨德”系统包含6台发射车、6部8联装发射装置及48枚导弹,理论上需两枚导弹拦截一枚来袭导弹,因此超过24枚来袭导弹即可使“萨德”系统达到饱和状态。而“宙斯盾”则在这方面表现更佳,其垂发系统拥有90余个发射坑,仅需半数填充“标准”-3导弹即可与“萨德”相抗衡。若专注于反导作战,则可装载更多“标准”-3导弹,从而提升抗饱和能力。
有人提及,日本引进的美制反导系统为陆基“宙斯盾”,而非“萨德”,这似乎从侧面印证了“宙斯盾”的优越性。然而,深入探究后会发现,这一结论并非绝对。
“萨德”与“宙斯盾”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专业性。“萨德”专注于反导作战,而“宙斯盾”则兼顾防空与反导。这种差异在导弹设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萨德”的助推火箭仅有一级,而“标准”-3则有三级。尽管多级火箭通常意味着更高效率,但在反导作战中却并非如此。因为反导导弹的战斗部需待所有助推火箭脱离后才能开始工作,“萨德”的一级火箭设计使其战斗部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而“标准”-3则需等待三级火箭全部燃烧完毕,这影响了其最小作战高度,使得“萨德”在40公里至150公里的作战空域内更具优势,而“标准”-3则主要在80公里至160公里范围内作战。
此外,这种专业与兼职的差异还体现在雷达系统上。“宙斯盾”系统需兼顾反导与防空任务,因此其雷达工作在S波段,波长较长,穿透力强,适用于远程预警。而“萨德”则专注于反导,采用X波段雷达,波长较短,分辨率更高,识别假目标能力更强。虽然X波段雷达通常用于火控雷达,但“萨德”通过增大功率和优化工作条件,使其X波段雷达的探测距离甚至超越了“宙斯盾”的S波段雷达。
至于日本为何选择引进陆基“宙斯盾”而非“萨德”,主要出于通用性和覆盖面积的考虑。日本的反导系统主要由舰载“宙斯盾”构成,补充陆上反导系统时选择陆基“宙斯盾”更为合适,以实现与海上反导系统的匹配。同时,“宙斯盾”反导系统的有效射程更大,能在有限数量下覆盖或保护更大面积。
在以色列的反导作战中,美国同时部署了“宙斯盾”和“萨德”系统。这或许意味着“宙斯盾”在上一波反导作战中表现不佳,因此美国选择将“萨德”搬至以色列以增强防御能力。此外,“萨德”还能与美国全球的导弹预警和反导系统联通,为以色列提供实时信息支持。同时,这也体现了美国力挺以色列的决心,并通过此举对以色列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控。
综上所述,“宙斯盾”与“萨德”在反导作战中各有千秋。究竟哪款系统更胜一筹?还需通过实战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