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否亲临车桥前线考证二:粟裕本人和楚青的观点该如何理解?

智胜聊历史 2023-01-14 15:32:00

对于粟裕是否亲临车桥前线,帅克觉得,没有比粟裕本人的观点或回忆更清楚、更有说服力。还有就是他的夫人楚青同志,原本就是新四军老战士,对粟裕军事理论与实践研究极深。再加上粟裕逝世后,其战争回忆录也是楚青同志整理出版的。因此,楚青对于粟裕是否去车桥前线问题相信比别人看得更深、更透、更准。有鉴于此,我们就粟裕本人和楚青对待粟裕是否去车桥前线持什么观点进行一下梳理和分析。

一、粟裕本人对他是否去车桥前线持什么观点呢?

据《粟裕传》传记组组长朱楹同志2014年提供的一份材料上称:关于粟裕是否亲临车桥前线,“这件事,粟裕同志生前没有讲过,甚至别人问到他他也没讲”。

“别人问到他他也没讲”,我们无法对当时别人为何这样问粟裕,他为何没有讲进行更多揣测。凭这句话也无法断定他是否去过车桥前线。

不过,粟裕逝世后过了4年,他的战争回忆录由楚青同志整理出版。关于车桥战役指挥问题,粟裕是这样说的:“在组织指挥上,师前方司令部与一分区司令部暂时合并,组成野战司令部。我和副师长叶飞也作了分工,叶飞负责战场指挥,我掌握全局”。而关于车桥战役期间发生的情况,粟裕的回忆内容与秦叔瑾日记记述的内容基本一致:车桥战役打响那一天,粟裕在远距车桥200公里左右的兰路址对付敌人的扫荡,并且称这是声东击西,配合车桥战役的发起。让我们看一下粟裕回忆的原文:

“战役发起前,我运用声东击西的手法,在东台三仓地区举行了牵制作战。当时敌军对我计划一无所知,仍在致力于‘清乡’和‘扫荡’。3月3日,我获悉日军百余人、伪军千余人增至安丰,有向东‘扫荡’模样;南面海安之敌一部进至李堡,有向我台南地区‘扫荡’之可能。我们遂将师直机关分为前后梯队,由管文蔚同志率后梯队北移,跳出‘扫荡’圈;我率前梯队向南经三仓、三十总到薛家套,故意迎击‘扫荡’之敌与其纠缠。3月4日,李堡、安丰、潘家䥕各路之敌,以一仓河、吴家桥为目标分进合击。我们于夜间从敌人空隙中由薛家套安全转移到五总。敌合击扑空后继续分路追寻。我又安全转移到兰路址。3月5日凌晨,车桥战役打响后,敌即仓皇后撤,并放弃了潘家䥕据点。南线的作战行动麻痹了敌人,加强了车桥战役发起的突然性。”

我们说尽管粟裕战争回忆录出版时粟裕已经逝世,尽管回忆录是由其夫人楚青整理的,但既然是以粟裕回忆录名义出版,那就说明这就是代表粟裕本人的观点。

我们翻开粟裕战争回忆录的后记,会发现楚青特地提到了一些老同志的名字:“主动协助整理材料的有:姚旭、周乐亭、周蔚昌、徐充、徐玉田、秦叔瑾诸同志”。这些人有的是当年粟裕麾下的参谋、有的是战史研究大家,秦叔瑾的名字以及当年的作战科长周蔚昌的名字也都赫然在列。显然,车桥战役粟裕未在前线这段,肯定是经过楚青和这些老同志严格严谨的审核认定的。

二、夫人楚青对粟裕是否去车桥前线持什么观点呢?

粟裕逝世两年后,纪念他的文集《一代名将》于1986年出版。内中便有文章提到了在车桥前线见到了粟裕同志,尽管说得不太直接,但也是一看便能明白。相信这篇文章和文章的观点楚青同志都应该很清楚。

等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帅克参加《粟裕传》编写的时候,在撰写到车桥战役这段时,楚青和朱楹都让帅克顺便把粟裕是否去车桥前线问题考证一下,同时还给了帅克几个老同志称在车桥前线见到了粟裕的文字材料。帅克在前几天的文章中说过,经考证最终采用的是粟裕未去车桥前线的观点,并就此观点与楚青同志、朱楹同志沟通过,他们均同意这一观点。后来,大家看到的《粟裕传》中关于这一段的内容,完全与《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的一致。

我们说,对于几个老同志回忆在车桥前线见到了粟裕,楚青同志应该非常清楚。然而,经过了《粟裕战争回忆录》的出版,再经过十多年时间的沉淀,直到《粟裕传》的出版,楚青一直认定的都是粟裕未去车桥前线。这充分说明她老人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鲜明态度和观点。

三、粟裕回忆录关于未去车桥前线内容为何与秦叔瑾日记记述内容高度契合呢?

军迷们稍观察一下便能发现,车桥战役发起前后这两天的活动情况,粟裕回忆录中的内容与秦叔瑾日记中记述的内容高度契合。帅克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巧合。不难考证,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尽管以粟裕本人的第一人称叙述,但在叙述车桥战役发起,他率前梯队迎接敌人扫荡这段内容,应该是参考和采用了秦叔瑾日记中的不少内容。帅克觉得,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好几十年过去,记忆不可能那样清楚。而秦叔瑾正是由于当时和粟裕在一起,把车桥战役这一段内容记述得尤为详细。这等于是给粟裕的回忆一个最有力的史料支撑,也使得回忆录与日记内容互相印证、互相佐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因为,真正搞过战史研究的人都知道,电报、阵中日记以及个人日记等的史料价值,是一般人的回忆,特别是那种数十年没有经过考证的久远回忆所没法比的。换句话说,如果现在谁想说粟裕去了车桥前线,不管是什么人的回忆,不管是什么人所说,不管是什么人推动,那他就得首先面对秦叔瑾日记和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已经佐证并形成定论的观点。这是任谁也无法绕过去的。除此之外,他还要必须面对和解读当年苏中战略区的“四巨头”——粟裕、叶飞、陈丕显、管文蔚四个人为何都在回忆中,高度一致地都说委托叶飞担任前线指挥,粟裕并未去前线。其中,叶飞和陈丕显还明确地说出了粟裕未去的理由,叶飞说的是“因粟裕同志要继续主持会议”,陈丕显说是的“由于粟裕同志要继续主持区党委的扩大会议”。两个人说的理由完全是一致的。

实际上,关于粟裕是否去车桥前线问题,粟裕本人的战争回忆录已经那样清清楚楚地写着,叶飞、陈丕显、管文蔚等几个人的回忆录已经那样高度一致地佐证着,秦叔瑾的战地日记已经那样有力地支撑着。帅克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仅凭几个老同志过了五六十年后且未经考证的回忆,去颠覆这个历史结论,显然人为把问题复杂化了。

帅克下一篇接续考证文章的题目是:《粟裕是否亲临车桥前线考证三:粟裕能距日军碉堡二三十米视察吗?》主要对老同志的回忆材料进行考证。欢迎关注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回忆录》《叶飞回忆录》《陈丕显回忆录》《管文蔚回忆录续编》《秦叔瑾战地日记》

0 阅读: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