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了,和子女关系再好,也要懂得“乌鸦定律”

兰妈谈育儿 2025-01-01 20:44:37

文/兰妈谈育儿

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时,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里短,有些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是关于生活问题、还有一些就是家庭矛盾了…

其中,由教育问题引发的婆媳矛盾最为激烈

不久前,就遇到几个奶奶在学校门口接孩子,她们口中言论的就是家里儿媳妇的如何不知足、如何不懂得感恩:

奶奶1说:“我把自己的儿子带大,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凭什么还让我一天到晚守在家里带孙子孙女?谁生的孩子谁带”

奶奶2说:“是呀,是呀,我儿子今天给我打电话,意思怪我连一年级的题都不会教,我当时就怼他:你老娘我就是个文盲,嫌我带不好就自己回来带”

奶奶3说:“我倒是没有跟儿子说过这些话,就是我那儿媳妇,真的是太懒了,每天一休班就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我饭都做好了,还喊不起来她,要是再多说她几句,她就赶紧跑去跟我儿子告状,看来,不是自己生的就是养不熟,不管你怎么掏心掏肺都换不来别人的真心”

奶奶1、和奶奶2听到后,立马就异口同声说:你还是对你儿媳妇太好,就是惯坏了,要我说呀,把孩子直接丢给她自己带,看她还知不知好歹”

听完这些,我突然想到一个朋友的话

她说:

“一个家庭,最怕的就是憋着劲儿,如果整天计较着谁吃没吃亏、谁受益得多,那不在一条心的情况下,那这个家迟早都会散了…”

听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具有深刻寓意的心理学原理:乌鸦定律

所谓的乌鸦定律,是源自于一则寓言故事,原指乌鸦因叫声难听被人们厌弃,就想着搬家来逃避现实,但鸽子却告诉它:“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声音,不管飞到哪里,照样还是不会受欢迎”

而这不仅仅是一个寓言故事,更是一种可以实际应用到生活中的心理技巧,不管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还是生活中遇到的各大难事,所遇问题从来都不会主动消失,唯有正视、和改变自身的不足与缺点,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与释怀

带着“乌鸦定律”来说说当下的教育、还有家庭矛盾,也是一样

特别是父母老了之后,如果不懂得“乌鸦定律”、良好关系就很难长久维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子女长大,就成了白眼狼”的根本原因

特别是以下几方面:

01

人心都是反骨的

你越强迫、就越容易让人反感

人老了,和子女关系再好,也要懂得“乌鸦定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心都是反骨的,你越强迫、就越容易让人反感

属鸡的堂哥,过完年就31岁了

每次和大伯母见面,只要一谈起堂哥,她就开始眼泪婆娑起来

原因嘛,自然是堂哥三十而立的年纪里还没有谈个女朋友,结婚生孩子就更不用多说什么了

而压力最大的,还当属老家口中对三十未婚的评价:“男人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那就只能找个离婚带娃的”

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大伯母和堂哥说得最多的催婚话,就是:“趁着我现在还能动,你赶紧找个女朋友结婚,生了孩子我还能帮你们照看,要是再多等几年,也不知道我这身体还能不能等得到”

而堂哥呢,虽然每次嘴上都说:“你以为找女朋友和结婚就跟菜市场买菜一样啊”,可私底下也是比较着急的,为了能找个持家过日子的对象,相亲了很多次,付出了很多感情、也受了很多次伤

相亲的真实情况嘛,也是堂哥看上的,别人看不上他,别人能看上他的,他又不对眼

于是,在家有老妈催婚的语言焦虑、外有不对眼的缘分浅薄,给他造成了极大的生活压力,为了逃避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他每到逢年过节就以各种加班为理由逃避回家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一身反骨

看起来或许是堂哥讨厌相亲、恐婚恐育的表现,可事实上,又何尝不是遇到情感挫折的无奈之举罢了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也是身边亲近之人的理解、包容、和引导了

想要家庭和谐、子女承欢膝下,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管是未婚、还是已婚的,聪明父母的最正确做法就是不要强迫子女接受你的好意,也只有足够多的理解、尊重、还有包容,才能让人心情舒畅、坦诚相待

02

会聊天是门智慧

讲话之前先考虑别人能不能接受

为什么说“乌鸦定律”的核心原理是:需要改变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兰妈理解是“话多必有失”,很多简单的事情,都会在不简单的话中变得复杂而狼狈

认识一个朋友,刚进门的时候给婆婆买护肤品、买衣服、还买手机讨好

可以说,只要是婆婆开口提到的东西,不到两天时间就会买回来放在面前,身边的很多街坊邻居也都羡慕她们这样的婆媳关系

但自从有了两个孩子后,家庭的入不敷出,让朋友更加勤俭持家,在公婆面前买礼物的次数也没有那么频繁

当一大一小两个孩子需要照顾,朋友请婆婆来帮衬时,刚开始半个月还互敬互助,时间一长老人就出现了不同观念

要么是当大孙女的面抱怨:“想要什么找你老妈去,一天到晚就想着花我的钱”

要么是当亲戚朋友的面说:“只要我儿媳妇回来不去上班,我就要出去上班”

要么还直接打电话给包工程的女婿通知要去上班,给出的理由也是“不上班谁给我钱,我自己挣点钱花着方便”

对此,朋友委屈不已,她解释说:

“我不出去上班,是因为我有自己的兼职事业,我带着孩子,也能把钱挣了,平时家里面的开销我也有出钱,也时有转钱过去,只不过不像是雇保姆那样月月开工资…”

事实上,朋友婆婆只是以前苦日子过惯了,观念里对“钱”有着过多的敏感而已

再加上受时代影响、产生的观念不同,在她的眼里,她则认为:带孩子,有一个就够了,占两个人在家里不划算,年轻的时候能多挣些钱就多挣些钱,要不然等老了,就什么都不能干了

这本来就是时代不同所产生的观念差异,奈何老人不注重讲话方式,直接把上班挣钱的话说成“划不划算”、“不上班谁给我钱”这种粗糙、且伤人的表达方式

所以,古人云:“是非皆因多开口”,父母话说得多、说得伤人了,那儿女自然就会受不了,儿媳和女婿也会更受不了

如果不想因为“言多必失”伤了家庭和谐,那父母们要记住的就是:

•孩子大了,要有自知之明,不能说的话,一定不要图心里舒服就说出来伤人

•儿女的人生,如果非要开口点评,那一定是多鼓励肯定,多看看孩子身上的优点,说一些温暖的话

•人老了,还不能太依赖孩子,未婚的,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已婚的更要给足小家的生活空间,需要的时候搭把手不抱怨,不需要的时候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搭建自己的社交圈子不给孩子找麻烦,在距离产生美的情况下,子女才能惦记着常回家看看

03

思想观念要改变

上代生活经验别套用下一代身上

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纵使父母走过的桥、比子女走过的路还要多,可上代的生活经验不一定能套用在下一代身上

就算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子女少走弯路,但如果孩子们不需要、或者是不想接受,那这种过多的参与就是干扰、还有冒犯了

认识一位妈妈,她分享说:“我的女儿认奶奶当她的妈妈,还让我滚”

刚开始这件事只觉得无稽之谈,也觉得是小孩子家家的无心之言,谁能无条件满足孩子、孩子就喜欢谁,自然也就把那个人当“妈妈”了

可事实上,如果一段关系刚开始的时候就糟糕地没有及时解决,那后面大概率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位妈妈情况就是如此

刚生二胎那几年,忙不过来,就请婆婆帮忙接送大女儿上下学

而老人的带娃观念多偏于溺爱,只要是孩子开口的要求基本上都会满足,对于孩子,她也特别舍得,哪怕自己少吃一口都会紧着孩子多吃几口

对于这种偏爱,妈妈有过反对,但碍于老人的感受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殊不知,孩子一天大一天、要求也越来越多,奶奶无力满足的时候又怕得罪孩子,就让孩子去找妈妈要钱满足需求

妈妈可没有奶奶那样的说风就是雨,她为了锻炼孩子不浪费节约性格,就让孩子做一个计划

包括:

1、你想买什么?

2、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把你的计划写在本子的

3、你还要保证完成这个计划,必须要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有价值

4、如果你失约、耍赖了,也要接受惩罚,不仅要把钱退还给我,还要进入半个月禁止买东西的冷冻期

没想到,孩子刚听完这些就生气地摔门而去,然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跑去跟奶奶告状

而奶奶呢,也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接维护,还当面责怪妈妈说:“平时不知道乱花多少钱,孩子现在就是想要个几十块钱的东西,你都舍不得,还配当一个母亲吗”

妈妈气急了,随口质问说:“那是几十块钱的东西吗?这是底线、和教育孩子的问题”

奶奶不认同,还反过来责怪妈妈就是故意针对她,两个人还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最重要的是孩子也在“有人撑腰”的情况下,对妈妈极为不尊重,说出很多伤人的话、甚至还扬言说:“你去上班,我不要你管,我就要奶奶管”

还记得,以前遇到一个独自带三个孩子的妈妈,每次看到她一带三游刃有余、还很轻松的样子,我都忍不住向她讨教经验

结果,她却告诉我:

“孩子要么不带,要带就要由固定的一个人去教育,这样是最轻松的,如果家里面参与的人、维护的人太多,孩子就分不清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也很容易养成很多成长陋习,不容易管教”

现在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很多育儿矛盾都是由于家里人参与过多、维护过度,如果孩子由固定的一个人去有序教导、有效养护,孩子也能在明白底线、遵守规矩的情况下,少了很多无故挑衅、与争论

不想帮子女带孩子还吃力不讨好,不想一个家庭整天乌烟瘴气,那“乌鸦定律”就是一大警惕:

不要过度干涉子女生活,更不要把上一辈子的思想理论强加在孩子身上

那么,关于父母老了、和子女关系再好,也要懂得“乌鸦定律”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15 阅读:3570
评论列表
  • 2025-01-03 12:51

    这些老人,是因为他们没活明白,觉得这一生儿孙满堂,就是圆满。为此负出了一生去追求这个梦想。最终把自己弄的伤痕累累。把人生最精彩的时光都错过了。

  • 2025-01-02 18:17

    社会[笑着哭]独生子女的问题 以后独生子女们都尽量赚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