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的历史,如何从印度走向世界,咖喱有哪些美食菜肴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3-26 12:17:35

今天聊聊一种食物佐料,也就是咖喱。

大家都知道,这是阿三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佐料,那么,咖喱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是怎样的,它可以做出哪些特色菜肴。

大约就在达·伽马从葡萄牙远航至印度的百年之后,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开始以印度为基地,扩大其在亚洲的版图与势力。

1757年,英军在如今西孟加拉邦的普拉西,以22人阵亡的代价,击败了人数高达5万的法孟联军,确立了其在孟加拉的霸权地位。

随后是三次卡那提克战争,踏着100万泰米尔人的尸体,英法两国签订了《巴黎条约》。

该条约规定,法国除保留5个市镇之外,将其在印度的一切利益悉数交出。

之后,又过了不到一个世纪,北印度发生叛乱,英国借机出兵。

次年,他们流放了莫卧儿帝国的末代皇帝,也是一位操着乌尔都语的诗人,巴哈杜尔·沙二世(Bahadur Shah II)。

在扫清了所有的障碍后,维多利亚遂在1877年正式受冕,成了印度的女皇。

此后,印度这片土地,除了贡献金银财宝和财富外,印度的民众也以劳工、奴仆、军人的身份,不断加入到“日不落帝国”的庞大事业中去。

因此,自然而然地,他们掌握的香料马萨拉技艺也随着大英强盛的国力,被传播至了世界各地,与无数外邦的文化、物产相互交融,结出了一朵朵名为“某某咖喱”的饮食奇葩。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关于它们的故事。

咖喱在欧洲

随着英印之间贸易与殖民的加深,有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前往当地,这些侨居印度、娶妻生子,深度融入当地文化的英国人,甚至后来有了一个专门的称谓“盎格鲁印度人”。

正是他们,将惯常食用的咖喱带回了英伦本土,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便是英国首任驻印度总督沃伦·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了。

于是,便有一些人干脆就将咖喱传入英伦的功劳,直接记功在了他的身上。

其实,这种食品上的来源,谁又能说得清呢。

不过,传言中的逻辑倒是有几分可信,由于这些“盎格鲁印度人”在返回英国时,无比怀恋印度的香料组合,于是他们在登船前预先购买了大量在当地调配好比例的香料粉末,以期能够在归国后照猫画虎,再享印度的美食风味。

于是在无数个如此的“黑斯廷斯们”反复所为过后,咖喱渐渐渗入了英国人的生活,而精明的商人更是从中窥见了商机。

比如创建于1706年的调味品公司克罗斯与布莱克威尔(Crosse & Blackwell,简称C&B),他们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款商品化的咖喱粉。

这东西后来甚至被进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并在得到了女王的赞赏后,得以流行在整个英国。

在咖喱最为兴盛的19世纪,英国人从牛蹄、羊脑到鳗鱼、龙虾,任何食材都会拿来做成咖喱。

不过比较奇怪的是,虽然在国力上君临天下的英国对咖喱青睐无比,但此物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传播却很有限。

比如法国和葡萄牙,虽然同样曾在印度称雄一时,在其自身食文化中并未发现什么南亚咖喱的影子。

倒是从未染指南亚的德国,有一道深得人心的咖喱菜肴,那就是盛产于柏林的咖喱香肠(currywurst)。

这道菜的做法说来倒是极其简单,原料上多用经典的巴伐利亚博克香肠(Bockwurst),或干脆将罐装成段的碎肉,直接置于热水中定型,制成一种虽无肠衣但口感更为蓬松的香肠,然后将其与咖喱粉混合,搭配马铃薯或面包一同食用。

此菜的来历据说源于二战后的1949年,由西柏林的赫塔·夏洛特·霍伊韦尔女士发明。

她当时恰在英军占领区内的夏洛滕堡附近,经营一个路边摊,并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从驻德英军手中获得了一批辣酱油和咖喱粉。

于是霍伊韦尔女士便将二者混合,再浇淋到刚烤好的香肠上面。

结果这种吃法大受好评,很快就在德国流传开来,举成了德国的国民级美食。

甚至在如今柏林东部米特区射手街70号,还有一家咖喱香肠博物馆。

按人家自己的估算,现今德国每年大约就得吃掉8亿多根咖喱香肠。

殖民地的咖喱

相比于美国南部那些死硬顽固的种植园主,英国的废奴运动应该说进行得要顺利得多。

早在南北战争的一百年前,英国最高法院的院长威廉·默里就曾为一位经过受洗的黑人奴隶詹姆斯·萨默塞特(James Somerset)主持过正义(即萨默塞特案)。

而英国政府也在1807年和1833年分别废止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本身。

但在废奴主义在英国大获成功的同时,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殖民地里,又面临着劳力短缺的困境。

最终能为大英解决这一难题的,那还得是“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那颗明珠”啊。

于是无数印度劳工开始背起行囊,以契约劳工的身份开始奔赴于世界各地。

据说在1834到1917年间,这种性质的印度移民就多达150万人。

而这些背井离乡的苦命人儿,为了在陌生的土地上能够活得舒适一些,便将母国的食物带入到了各自前往的地方,并结合当地的食材条件,重现拓展了印度的饮食文化。

譬如加勒比海上的岛国牙买加,此地原本在16世纪初被西班牙人征服,后在17世纪中叶又成了英国人的领土。

英国人在此打造了庞大的甘蔗种植园,而印度劳工在抵达后的第一个发现,就是牙买加当地特有的名为“多香果”的神奇香料(allspice)。

按照他们英国雇主的说法,这是一种同时具有肉桂、肉豆蔻和丁香味道的神奇香料,是牙买加饮食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于是擅长汲取吸纳的印度人,便将它加入到了自己的咖喱(玛萨拉)配方中,并籍此新制改进了一道牙买加的传统名菜——牙买加干肉鸡(Jamaican Jerk Chicken)。

此菜名中的“JERK”,并非是在英文里的意思(jerk如果直译是混蛋的意思),而是源自一种当地土著发音的烹饪方法,大抵就是指将肉类慢烤熏制的过程。

而干肉鸡的做法,是先将鸡肉置于由多香果、生姜、大蒜、盐、糖和特辣的苏格兰帽椒构成的料汁中静置一天。

然后以英国产的伍斯特酱汁为底,搭配各种香料粉调成咖喱酱。

之后将酱料刷在浸泡过料汁的鸡肉上继续腌制,再以火烤至焦香。

切块装盘后蘸着咖喱酱汁,搭配面包或是当地的黑豆米饭,再配上一大杯冰啤酒,那真是人间美味。

而这种运用当地特产新制菜肴的例子,当然不独牙买加一个,比如与他们同处美洲的墨西哥人,亦喜欢用新大陆的可可辣椒,结合旧大陆的种种香料,混合制作配方多样风格各异的莫利酱(Salsa Mole)。

其原料多由水果、坚果、辣椒、可可搭配胡椒、肉桂、孜然组合而成。

只是不知如果愣要讨论这种黑糊糊的来历,那在当地土著和西班牙、英美、印度之间,要怎么论功行赏。

另外,聊到英国殖民地的咖喱,那有一道菜你就不得不提,那就是在黑暗历史中诞生的南非咖喱面包(Bunny chow)。

其实,南非和印度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至15世纪1487年。

正是来自葡萄牙的贵族迪亚士发现并命名了地处南非最南端的好望角(一开始还叫风暴角),这才让10年后起航的达各马能够沿着前人的足迹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从而开辟欧洲的香料海路。

个半世纪后,葡萄牙人的海上势力逐渐衰落,了荷兰人扬·范里贝克(Jan van Riebeeck)在好望角附近的开普敦登陆发展的机,在荷兰人的经营下,开普敦逐渐成了欧亚航路上的重要补给站,惹得无数荷兰、法国、德国的自由民来此定居。

这些人最终发展成了一个混合的族群,同时荷兰商人为了扩大劳力,又从印尼、马达加斯加等海外殖民地输入了大量奴隶。

最终布尔人殖民地奴隶再加上当地土著(主要是班图人)之间的关系,成了南非种族问题的最早滥觞。

而到了19世纪初,开普敦又被英国人占领,大量印度劳工又随着英国势力进驻南非,正是他们发明了当地著名的咖喱面包,也就是在这道并不起眼的菜肴之上,我们可以一窥当年彩虹之国种族问题的鼎沸。

此菜据说最早出现于南非的东部海港德班(Durban),最早是一种由空心的白面包填满素食咖喱另配些胡萝卜、洋葱、辣椒的沙拉小菜,从而构成的快餐组合。

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咖喱面包的出现是由于印度劳工在甘蔗种植园劳作期间只有短暂的休息进餐时间,因此便创造了这道饭菜一体方便速食的快餐。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种族隔离期间,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被禁止在餐厅内用餐,因此经营者为了牟利,便想出了以面包为容器盛装咖喱再偷偷售卖的方法。

显然,无论真相为何,这里面都包藏着无限的心酸。

最后

其实,如果真要历数印度咖喱对于世界饮食的影响,那真是一个过于庞大的话题。

因为光是一众诸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印度裔占比35%)、斐济(印度裔占比38%)就都在当年被英国播撒了咖喱的种子。

更何况后来英国还和法国、荷兰等国签订了向彼此殖民地相互输送劳力的章则,而咖喱本身具备的成本可控、刺激食欲、延长保存、方便大批量制作的种种特点,又是那么的适合它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所以,这个题目咱要接着讲。那估计至少还得一两万字,甚至都不用说放眼世界,就单单一个日本的各色咖喱,再加上那些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咖喱料理包,就足够一篇内容了。

所以,今天我们就从起源上简单聊聊,如果有时间,我们下次找机会在聊。

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